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084,分139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霜节
芳节
节气
节概
新节
励节
末节
春节
竹节
抱节
砥节
节孝
假节
羽节
效节
《漢語大詞典》:霜节(霜節)
(1).指竹。 唐 白居易 《题卢秘书夏日新栽竹》诗:“久持霜节苦,新託露根难。” 宋 苏轼 《谷林堂》诗:“穉竹真可人,霜节已专车。”
(2).犹霜操。坚贞的节操。 元 王恽 《李夫人画兰歌》:“五十年来抱霜节,固知色相皆空寂。”
《漢語大詞典》:芳节(芳節)
阳春时节。亦泛指佳节、良时。 南朝 宋 刘铄 《代收泪就长路》诗:“徘徊去芳节,依迟从远军。” 唐 李白 《愁阳春赋》:“兼万情之悲欢,兹一感于芳节。” 明 杨慎 《送江景熙》诗:“蹉跎良游阻,荏苒芳节徂。”
《國語辭典》:节气(節氣)  拼音:jié qì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的位置。古代历家以冬至起每三十度(日)的十二个气分配十二个月,称为「中气」;其馀的称为「节气」,如立春、清明。两者合称「二十四气」,也称为「二十四节气」。参见「中气」条。
《國語辭典》:二十四节气(二十四節氣)  拼音:èr shí sì jié qì
为古代历法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所划分。指一年中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二十四个节气。对农耕步骤有重要的提示作用。也称为「二十四节」、「二十四气」。
《國語辭典》:气节(氣節)  拼音:qì jié
1.节气、节令。晋。陶渊明〈劝农〉诗:「气节易过,和泽难久。」
2.人的志气、节操。《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莽败,磐拥富赀居故国,为人尚气节而爱士好施,有名江淮间。」宋。陆游 有所感诗:「气节陵夷谁独立,文章衰坏正横流。」
《國語辭典》:节概(節概)  拼音:jié gài
志节气概。唐。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
《漢語大詞典》:新节(新節)
(1).以初生枝条制成的马鞭。吕氏春秋·适威:“先王之使其民,若御良马,轻任新节,欲走不得,故致千里。” 陈奇猷 校释引 金其源 曰:“新节者新策,言以初生弱枝为策,勿忍用劲策重击良马也。”
(2).新的季节;新的时令。 晋 潘岳 《在怀县作诗》之一:“初伏启新节,隆暑方赫羲。” 晋 陶潜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之一:“鸟哢欢新节,泠风送餘善。”
(3).草木新的茎节。 南朝 梁简文帝 《晚春诗》:“渚蒲变新节,巖桐长旧围。”
《國語辭典》:励节(勵節)  拼音:lì jié
励治节操。《淮南子。脩务》:「励节亢高,以绝世俗。」也作「厉节」。
《國語辭典》:末节(末節)  拼音:mò jié
细节、小事。《礼记。乐记》:「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史记。卷一一二。主父偃传》:「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
《國語辭典》:春节(春節)  拼音:chūn jié
传统节庆之一。旧时指立春,民国以来指农历新年的假期。
《漢語大詞典》:竹节(竹節)
(1).竹子各段之间相连突出的部位。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夷:“其竹节相去一丈,名曰濮竹。” 唐 李洞 《秋宿梓州牛头寺》诗:“詔散松梢别,棋终竹节收。”《中国歌谣资料·红军谣》:“一根竹子大又长,通开竹节把米装。”
(2).喻坚贞。 宋 范成大 《送通守林彦强寺丞还朝》诗:“纷纶草木变暄寒,竹节松心故凛然。”
《漢語大詞典》:抱节(抱節)
坚守节操。 明 何景明 《明妃引》:“古来抱节本难遇,况復蛾眉人所姤。” 清 姚椿 《〈乔处士遗集〉序》:“当 明 末造时,东南人士,多以文学抱节终老,或名著当世,或日久迺显。”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一:“ 蒋竹山 词极穠丽,其人则抱节终身。”
《漢語大詞典》:砥节(砥節)
砥砺气节。《晋书·阮种传》:“贤臣之於主,进则忠国爱人,退则砥节洁志。”《旧唐书·韦安石传》:“故为善者虽存不贵仕,而没有餘名,此贤达所以砥节也。”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八:“懦夫每生,名不称于没世;烈士砥节,死有重于 泰山 。”资治通鉴·汉成帝河平二年:“﹝ 王尊 ﹞修身洁己,砥节首公。” 明 文徵明 《太傅文恪公传》:“盖公入朝至是三十年,砥节履方,不少骫骳。”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卷十四:“朝政肃,则刑餘为吏亦能砥节奉公;朝政弛,则士大夫亦多贪纵。”
分類:砥砺气节
《國語辭典》:节孝(節孝)  拼音:jié xiào
有节操、有孝行的人。《儒林外史》第四七回:「明日要到王父母那里领先婶母举节孝的坊牌子,顺便交个钱粮。」
《國語辭典》:假节(假節)  拼音:jiǎ jié
1.持符节为使臣。《汉书。卷一二。平帝纪》:「遣太仆王恽等八人置副,假节,分行天下,览观风俗。」
2.借用符节。《战国策。燕策二》:「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
《國語辭典》:符节(符節)  拼音:fú jié
1.古代出入城门关卡的一种凭證。用竹、木、玉、铜等制成,刻上文字,分成两半,各取其一,使用时相合以为凭。后指朝廷派遣使者或调兵时用为凭證。《周礼。地官。掌节》:「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唐。元结舂陵行〉:「安人天子命,符节我所持。」
2.形容相符合、吻合。《孟子。离娄下》:「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漢語大詞典》:羽节(羽節)
用羽旄装饰的节。多指神仙仪卫。 唐 王维 《金屑泉》诗:“翠凤翔文螭,羽节朝玉帝。” 唐 韦渠牟 《步虚词》之五:“羽节忽排烟, 苏君 已得仙。”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为时传之寿》词:“仙翁鹤驾,羽节縹緲下天端。”
《漢語大詞典》:效节(效節)
(1).献出符节。左传·文公八年:“司城 荡意诸 来奔,效节於府人而出。”
(2).尽忠。 三国 魏 吴质 《答魏太子笺》:“自谓可终始相保,并骋材力,効节明主。” 唐 权德舆 《建除诗》:“执心思报国,效节在忘躯。” 明 高启 《卞将军墓》诗:“谁知効节者,不在清谈人。”
分類:尽忠符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