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节气(節氣)  拼音:jié qì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的位置。古代历家以冬至起每三十度(日)的十二个气分配十二个月,称为「中气」;其馀的称为「节气」,如立春、清明。两者合称「二十四气」,也称为「二十四节气」。参见「中气」条。
《國語辭典》:二十四节气(二十四節氣)  拼音:èr shí sì jié qì
为古代历法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所划分。指一年中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二十四个节气。对农耕步骤有重要的提示作用。也称为「二十四节」、「二十四气」。
《國語辭典》:气节(氣節)  拼音:qì jié
1.节气、节令。晋。陶渊明〈劝农〉诗:「气节易过,和泽难久。」
2.人的志气、节操。《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莽败,磐拥富赀居故国,为人尚气节而爱士好施,有名江淮间。」宋。陆游 有所感诗:「气节陵夷谁独立,文章衰坏正横流。」
《国语辞典》:交节气(交节气)  拼音:jiāo jié qì
1.在节气之始,天气变化剧烈,称为「交节气」。
2.季节气候变化时,宿疾复发或加重。
《國語辭典》:二十四节气(二十四節氣)  拼音:èr shí sì jié qì
为古代历法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所划分。指一年中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二十四个节气。对农耕步骤有重要的提示作用。也称为「二十四节」、「二十四气」。
《國語辭典》:犯节气(犯節氣)  拼音:fàn jié qi
按夏历一年可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在某个节气前后生病,称为「犯节气」。如:「他这关节疼痛的毛病是犯节气,天气暖和就没事。」
《國語辭典》:气节(氣節)  拼音:qì jié
1.节气、节令。晋。陶渊明〈劝农〉诗:「气节易过,和泽难久。」
2.人的志气、节操。《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莽败,磐拥富赀居故国,为人尚气节而爱士好施,有名江淮间。」宋。陆游 有所感诗:「气节陵夷谁独立,文章衰坏正横流。」
《國語辭典》:二十四节气(二十四節氣)  拼音:èr shí sì jié qì
为古代历法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所划分。指一年中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二十四个节气。对农耕步骤有重要的提示作用。也称为「二十四节」、「二十四气」。
《國語辭典》:朔气(朔氣)  拼音:shuò qì
1.节气。《周礼。春官。大史》:「正岁年以序事,颁之于官府及都鄙」句下唐。贾公彦。疏:「节气,一名朔气。朔气在晦,则后月闰;中气在朔,则前月闰。」
2.北方的寒气。《乐府诗集。卷二五。横吹曲辞五。古辞。木兰诗二首之一》:「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唐。骆宾王夕次蒲类津〉诗:「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國語辭典》:气数(氣數)  拼音:qì shù
命运。《三国演义》第一一回:「吾观大汉,气数将终。」《红楼梦》第七六回:「此亦观人之气数而有,所以我出来止住。」也作「气运」。
《國語辭典》:启闭(啟閉)  拼音:qǐ bì
1.开闭。《周礼。天官。阍人》:「凡内人公器宾客无帅,则几其出入,以时启闭。」《梁书。卷五一。处士列传。何点》:「别为小閤室,寝处其中,躬自启闭,僮仆无得至者。」
2.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立秋、立冬。「启闭」泛指节气。
《漢語大詞典》:气序(氣序)
(1).节气;季节。《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任居鼎右,已移气序,自顷以来,宿疾稍缠。”《周书·武帝纪上》:“盛农之节,亢阳不雨,气序愆度,盖不徒然。” 宋 曾巩 《谢熙宁五年历日表》:“臣敢不深究土风,详求气序,躬劝耕桑之业,辅成坯冶之仁。”
(2).气候。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阿耆尼国:“气序和畅,风俗质直。”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四月八日:“迤邐时光昼永,气序清和。榴花院落,时闻求友之鸎。细柳亭轩,乍见引雏之燕。”
《漢語大詞典》:春候
(1).春日的气候。 唐 杜牧 《雪中书怀》诗:“且想春候暖,瓮间倾一巵。”宋史·吴奎传:“今冬令反燠,春候反寒,太阳亏明,五星失度。”
(2).指春季的节气。 唐 谢观 《初雷启蛰赋》:“启一声於春候,知万类之奋迅。” 宋 梅尧臣 《送张叔展北归》:“ 江 南春候早,水暖野芹生。”
《漢語大詞典》:音气(音氣)
(1).指古代以律管测定的节气。书·舜典“声依永,律和声” 孔 传:“声谓五声,宫、商、角、徵、羽;律谓六律、六吕,十二月之音气。言当依声律以和乐。”参见“ 葭灰 ”、“ 灰管 ”。
(2).犹声气。指说话的声音、语气、气概。 汉 王充 论衡·是应:“人含五常,音气交通,且犹不能相知。”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董仲舒 尝下帷独咏,忽有客来,风姿音气,殊为不凡。”魏书·高遵传:“ 遵 形貌庄洁,音气雄畅。”
《國語辭典》:清明  拼音:qīng míng
1.清澈明净。《荀子。解蔽》:「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唐。元稹〈西县驿〉诗:「去时楼上清明夜,月照楼前撩乱花。」
2.天下太平,政治有法度。《诗经。大雅。大明》:「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即位三十年,四夷宾服,百姓家给,政教清明。」
3.精神清朗。如:「神志清明」。《淮南子。主术》:「夫人主之听治也,清明而不闇,虚心而弱志。」
4.声音清澈响亮。唐。羊士谔 郡中即事诗三首之一:「鼓角清明如战垒,梧桐摇落似贫居。」
5.二十四节气之一。国历四月五日或六日。
《漢語大詞典》:清明风(清明風)
谓东南风。《淮南子·天文训》:“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史记·律书:“清明风居东南维,主风吹万物而西之。”
分類:东南风
《國語辭典》:一气(一氣)  拼音:yī qì
1.太一混然之气。《庄子。知北游》:「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晋书。卷八七。列传。凉武昭王李玄盛》:「王者受图,咸资世德,犹混成之先大帝,若一气之生两仪。」
2.一口气、不间断。如:「一气呵成」。《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他取了一管败笔,蘸饱了墨,把纸相了一会,一气就写了一行。」《红楼梦》第五四回:「至黛玉前,偏他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边,宝玉一气饮乾。」也作「一气子」、「一气儿」。
3.声气相通。《清史稿。卷四二三。列传。王拯》:「信宜陈金缸尤为巨憝,群贼相为一气,滋蔓难图。」《红楼梦》第二一回:「黛玉道:『我不依,你们是一气的。』」也作「一气儿」。
4.一阵。如:「骂了一气」、「打了一气」。《老残游记》第一九回:「吃了早饭,摇个串铃上街去了,大街小巷乱走一气。」《文明小史》第四九回:「正在藤椅子上睡著,眼面前觉得有样物件在床底下放光出来,白铄铄的,仔细一望,原来是他早晨闹了一气,要店主人赔的那个表。」也作「一气子」。
5.生气。如:「他一气之下将花瓶摔碎!」《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今日穷了,休说是外人,嫡亲儿媳也受他这般冷淡,回头自思,怎得不恼?一气气得头昏眼花,饮食多绝了。」
《國語辭典》:黄钟(黃鐘)  拼音:huáng zhōng
乐律名。我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六阳律的第一律。亦为六律、六吕的基本音。也作「黄钟」。
《國語辭典》:黄钟毁弃(黃鐘毀棄)  拼音:huáng zhōng huǐ qì
可用以校正音律的乐器却遭到毁坏抛弃。语出《楚辞。屈原。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后比喻贤才不被重用。如:「在位者若是亲小人,远贤才,鼠辈猖狂而黄钟毁弃,怎么能有所作为呢?」也作「黄钟长弃」。
分類:贤才
《國語辭典》:十二律  拼音:shí èr lǜ
相传为黄帝的乐官伶伦利用竹筒长短造成发音高低不同的原理,而定出的声律准则。分为阳律六: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律六:林钟、南吕、应钟、大吕、夹钟、中吕。也称为「十二宫」。
《國語辭典》:烈士  拼音:liè shì
1.重义轻生而愿杀身成仁的人。《史记。卷六一。伯夷列传》:「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我这剑要卖与烈士,大则安邦定国,小则禦侮捍身,您孩儿每识个甚么?」
2.有节气有壮志的人。汉。曹操步出夏门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