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监谤(監謗)
国语·周语上:“ 厉王 虐,国人谤王。 邵公 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 衞 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韦昭 注:“监,察也。”后以“监谤”谓压制舆论。 宋 王安石 《杨刘》诗:“ 厉王 昔监谤,‘变雅’今尚载。” 宋 王十朋 《轮对札子》之一:“皇城置逻卒旁午察事,甚於 周 之监谤;内外将帅剥下赂上,结怨於三军。” 章炳麟 《訄书·哀清史》:“自 清 室滑 夏 ,君臣以监谤为务。”
分類:压制舆论
《國語辭典》:空气(空氣)  拼音:kōng qì
1.包围地球表面的气体。主要成分是氮和氧,还有极少量的氦、氖、氩、氪等惰性元素和水蒸气、二氧化碳、微生物、杂质等。
2.气氛、环境情形。如:「经过昨日的群架事件后,校园里的空气显得相当凝重。」
3.不确实的讯息或舆论。如:「这只是空气而已,不要紧张。」
《漢語大詞典》:世谈(世談)
社会舆论。《宋书·王僧达传》:“ 王僧达 餘庆所钟,早登荣观,轻险无行,暴於世谈。”
分類:社会舆论
《國語辭典》:吹鼓手  拼音:chuī gǔ shǒu
1.旧时婚礼或丧礼中吹奏鼓乐的人。
2.善于鼓吹、广造舆论的人。
《漢語大詞典》:鱼帛狐篝(魚帛狐篝)
典出史记·陈涉世家:“ 陈胜 吴广 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閒令 吴广 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大楚 兴, 陈胜 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 陈胜 。”后以“鱼帛狐篝”谓借助鬼神制造舆论,以便起事。 清 丘逢甲 《戊申广州五月五日作》诗:“益之民穷变易煽,鱼帛狐篝竞潜结。”亦作“ 鱼帛狐声 ”。 柳亚子 《十月三日偕佩妹遐弟渡海访郭沫若沈雁冰两兄有作》诗:“龙文豹采《南冠草》,鱼帛狐声《大泽乡》。”
《漢語大詞典》:纸笔喉舌(紙筆喉舌)
比喻社会舆论。 鲁迅 《热风·题记》:“真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又何待于纸笔喉舌的批评。” 鲁迅 《华盖集续编·“死地”》:“但 北京 的所谓言论界,总算还有评论,虽然纸笔喉舌,不能使洒满府前的青年的热血逆流入体,仍复苏生转来。”
分類:社会舆论
《國語辭典》:众口熏天(眾口熏天)  拼音:zhòng kǒu xūn tiān
众人的言论,其势可以上达于天。形容舆论力量影响之大。
《國語辭典》:众口铄金(眾口鑠金)  拼音:zhòng kǒu shuò jīn
众口所毁,虽金石犹可销。语出《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引申为众口同声,往往积非成是。如:「我们不怕事情有多复杂,只怕真相未白之前大家众口铄金,积非成是,到时候就麻烦了。」也作「群口铄金」。
《漢語大詞典》:攒锋聚镝(攢鋒聚鏑)
受到众多的刀箭围攻。比喻备受舆论斥责。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宰相子应举:“ 四明 在位久,卒被恶声以去。归里至与璽丞不相见。初不难借其子以市公,终於攒锋聚鏑,受前人未有之弹射。”
《漢語大詞典》:诉诸公论
指把事物的各种情况公之于众,以期得到舆论的支持。例如:讨论计划的目的是把经济问题诉诸公论。
《漢語大詞典》:嚣暴(囂暴)
形容舆论哗然而猛烈。新唐书·韩愈传:“会有人詆 愈 在 江陵 时为 裴均 所厚, 均 子 鍔 素无状, 愈 为文章,字命 鍔 ,谤语嚣暴,由是改太子右庶子。”
《国语辞典》:国民外交(国民外交)  拼音:guó mín wài jiāo
1.本国国民与他国人民之间的外交活动,以辅助政府的外交事务。
2.以国民舆论或权能,监督并促成外交方针的拟订。
《国语辞典》:自有公论(自有公论)  拼音:zì yǒu gōng lùn
自然有公正的舆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王大将军下,庾公问:『卿有四友,……何者居其右?』王曰:『自有人。』又问:『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论。』」
《国语辞典》:物论沸腾(物论沸腾)  拼音:wù lùn fèi téng
舆论喧哗,众议纷纷。宋。苏舜钦〈诣匦疏〉:「降麻之后,物论沸腾,故疾缠其身,灾仍于国。」也作「物议沸腾」。
《国语辞典》:物议沸腾(物议沸腾)  拼音:wù yì fèi téng
舆论喧哗,众议纷纷。《明史。卷一八八。张文明传》:「物议沸腾,畏堂莫敢与难。」《镜花缘》第八八回:「今忽急急冒然而来,第恐举止孟浪,物议沸腾,于二位大有不利。」也作「物论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