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笙箫管笛(笙簫管笛)
泛指吹奏乐器。儒林外史第二四回:“他( 鲍文卿 )到家料理了些柴米,就把家里笙簫管笛、三絃琵琶,都查点了出来,也有断了絃,也有坏了皮的,一总尘灰寸壅。”
分類:吹奏乐器
《漢語大詞典》:金管(金琯)
(1).亦作“ 金琯 ”。指金属制的吹奏乐器。 南朝 梁 江淹 《萧被侍中敦劝表》:“结象弭於前衡,奏金管於后阵。” 南朝 梁 沈约 《四时白紵歌·秋白紵》:“白露欲凝草已黄,金琯玉柱响洞房。” 唐 李白 《江上吟》:“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两头。” 清 龚自珍 《贺新凉·忆菊》词:“何处帘櫳何处院?金管玉簫浓醉。”
(2).指饰金的毛笔管。太平广记卷二百引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韩定辞:“昔 梁元帝 为 湘东王 时,好学著书,常记録忠臣义士及文章之美者。笔有三品,或以金银雕饰,或用斑竹为管。忠孝全者用金管书之,德行清粹者用银笔书之,文章赡丽者以斑竹书之。故 湘东 之誉,振於 江 表。”
《國語辭典》:喑呜(喑嗚)  拼音:yīn wū
怀怒气。晋。左思〈吴都赋〉:「睚眦则挺剑,喑呜则弯弓。」唐。骆宾王〈代徐敬业讨武氏檄〉:「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
《漢語大詞典》:短箫(短簫)
吹奏乐器名。 汉 晋 时多以鼓吹铙歌形式,用于郊、庙的军乐。后亦用于民间歌舞伴奏或独奏等。晋书·乐志上:“其有短簫之乐者,则所谓王师大捷,令军中凯歌者也。” 南朝 梁简文帝 《折杨柳曲》:“城高短簫发,林空画角悲。” 唐 杜甫 《城西陂泛舟》诗:“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簫悲远天。”
《漢語大詞典》:中鸣(中鳴)
(1).一种较为低沉的声调。晋书·乐志下:“角,説者云, 蚩尤 氏帅魑魅与 黄帝 战於 涿鹿 ,帝乃始命吹角为龙鸣以御之。其后 魏武 北征 乌丸 ,越沙漠而军士思归,於是减为中鸣,而尤更悲矣。”
(2).吹奏乐器名。隋书·礼仪志三:“前部鼓吹一部,小鼓及鼙,长鸣、中鸣等各十八具,掆鼓、金鉦各二具。”
《漢語大詞典》:边吹(邊吹)
(1).古代边地所用的吹奏乐器。 唐 韩休 《奉和御制平胡》:“叠鼓摇边吹,连旌暗朔云。” 唐 许景先 《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郊云驻旌羽,边吹引金鉦。”
(2).指边地吹奏乐器吹奏出的声音。 唐 李商隐 《为荥阳公贺牛相公状》:“望京华而甚遥,听边吹而增欷。”
《國語辭典》:号角(號角)  拼音:hào jiǎo
泛称西方早期军队中用来传达命令的管乐器,早期多用兽角,后有木制与铜制品。
《国语辞典》:夜箫(夜箫)  拼音:yè xiāo
乐器名,吹管乐器。苗族吹奏乐器。贵州苗族又称为「寥」,为苗族特有的单簧气鸣乐器,因多在夜间吹奏而得名。竹制管身,开有四个按音孔。上端吹口,吹口下有一长方形哨孔。一般可发出五个音,音色轻柔、优美。
《國語辭典》:铜簧(銅簧)  拼音:tóng huáng
吹奏乐器内含的铜制小薄片,受气流震动,能发出声音。五代唐。李煜 菩萨蛮。铜簧韵脆锵寒竹词:「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
《漢語大詞典》:鼻吹
谓以鼻吹奏乐器。 清 翟灏 通俗编·俳优:“ 桓谭 :‘方士 董仲君 ,能鼻吹口歌。’朝野僉载:‘ 寿安 男子不知姓名,肘拍板,鼻吹笛,口唱歌,能半面笑,半面啼。’” 清 李调元 《弄谱百咏》:“鼻吹口歌今出世,胁肩謟笑是高人。”
分類:吹奏乐器
《漢語大詞典》:吹唱
(1).吹奏乐器和歌唱。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辞院》:“[敲门介,内吹唱介。]”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二十:“平常他是不太注意音乐的,这时候,他好象觉得只有吹唱,只有这喇叭,才能减少自己的悲感。”
(2).鼓吹,倡导。 清 陈天华 《中国革命史论》:“作歷史者,以革命为救民之要务,从而鼓舞之,吹唱之,能使百世之下,闻风而起。”
《漢語大詞典》:簸罗(簸羅)
一种吹奏乐器。 元 杨维桢 《王左辖席上夜宴》诗:“醉归不怕金吾禁,门外一声吹簸罗。”
分類:吹奏乐器
《漢語大詞典》:彩吹(綵吹)
谓彩衣人吹奏乐器。一说发声吹奏。《文选·江淹〈杂体诗·效袁淑“从驾”〉》:“羽卫蔼流景,綵吹震沉渊。” 张铣 注:“綵吹,綵衣人吹簫管,震动深渊也。” 李善 注:“綵,发吹也。”
《國語辭典》:颂埙(頌壎)  拼音:sòng xūn
乐器名。以陶土烧成,小如鸡子,吹奏出的声音高而浊。《文献通考。卷一三五。乐八》:「古有雅埙如雁子,颂埙如鸡子,其声高浊,合乎雅颂,故也。」
《漢語大詞典》:大箫(大簫)
编管吹奏乐器名。其形参差象凤翼。尔雅·释乐:“大簫谓之言。” 郭璞 注:“编二十三管,长尺四寸。” 邢昺 疏引 李巡 曰:“大萧,声大者。”一说二十四管,见广雅·释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