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致仕 拼音:zhì shì
辞官退休。《汉书。卷一二。平帝纪》:「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致仕,参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三国演义》第二七回:「桓帝时曾为议郎,致仕归乡。」也作「致事」。
《漢語大詞典》:悬车(懸車)
(1).形容险阻。 唐 杜甫 《提封》诗:“借问悬车守,何如俭德临。” 仇兆鳌 注:“即所谓在德不在险。”参见“ 悬车束马 ”。
(2).古代记时的名称。指黄昏前一段时间。《淮南子·天文训》作“县车”。 三国 魏 缪袭《挽歌诗》:“白日入 虞渊 ,悬车息駟马。” 明 何景明 《古冢赋》:“哀悬车之莫察兮,怨脩夜之不晨。”
(3).致仕。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云。 汉 班固 《白虎通·致仕》:“臣年七十悬车致仕者,臣以执事趋走为职,七十阳道极,耳目不聪明,跂踦之属,是以退老去避贤者……悬车,示不用也。”《旧唐书·李百药传》:“及悬车告老,怡然自得。” 清 方文 《萧先生六十》诗:“华簪曾佐大长秋,六十悬车未白头。”
(4).借指七十岁。《周书·韦孝宽传》:“ 孝宽 每以年迫悬车,屡请致仕。”
(5).指隐居不仕。《后汉书·陈寔传》:“时三公每缺,议者归之,累见徵命,遂不起,闭门悬车,栖迟养老。” 清 施闰章 《送孙豹人舍人归扬州序》:“士不充詘於富贵,不陨穫於贫贱,虽有蒲轮之徵,不改悬车之素,可谓皭然无忝处士者也。”
(2).古代记时的名称。指黄昏前一段时间。《淮南子·天文训》作“县车”。 三国 魏 缪袭《挽歌诗》:“白日入 虞渊 ,悬车息駟马。” 明 何景明 《古冢赋》:“哀悬车之莫察兮,怨脩夜之不晨。”
(3).致仕。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云。 汉 班固 《白虎通·致仕》:“臣年七十悬车致仕者,臣以执事趋走为职,七十阳道极,耳目不聪明,跂踦之属,是以退老去避贤者……悬车,示不用也。”《旧唐书·李百药传》:“及悬车告老,怡然自得。” 清 方文 《萧先生六十》诗:“华簪曾佐大长秋,六十悬车未白头。”
(4).借指七十岁。《周书·韦孝宽传》:“ 孝宽 每以年迫悬车,屡请致仕。”
(5).指隐居不仕。《后汉书·陈寔传》:“时三公每缺,议者归之,累见徵命,遂不起,闭门悬车,栖迟养老。” 清 施闰章 《送孙豹人舍人归扬州序》:“士不充詘於富贵,不陨穫於贫贱,虽有蒲轮之徵,不改悬车之素,可谓皭然无忝处士者也。”
《漢語大詞典》:致事
(1).上报施政情况。《周礼·天官·大宰》:“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听其致事,而詔王废置。”《周礼·天官·小宰》:“岁终,则令羣吏致事。”
(2).犹致仕。辞官。《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 郑玄 注:“致其所掌之事於君而告老。”《北齐书·杜弼传》:“岁餘,以年老致事。”参见“ 致仕 ”。
(2).犹致仕。辞官。《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 郑玄 注:“致其所掌之事於君而告老。”《北齐书·杜弼传》:“岁餘,以年老致事。”参见“ 致仕 ”。
《國語辭典》:先生 拼音:xiān shēng
1.对一般男子的尊称。如:「陈先生」、「李先生」。
2.称谓。妻子对他人称自己的丈夫。如:「他跟我先生是多年的好友。」
3.对老师的尊称。《管子。弟子职》:「先生施教,弟子是则。」《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延一个老成名师,择日叫他拜了先生。」
4.对年长有道德、有学问、或有专业技能者的尊称。《战国策。宋卫策》:「乃见梧下先生,许之以百金。」《三国演义》第三四回:「深感先生见爱。但凡人死生有命,岂马所能妨哉!」
5.对士人的称呼。《仪礼。士相见礼》:「若先生异爵者,请见之则辞,辞不得命,则曰某无以见。」
6.对道士的称呼。明。贾仲名《金安寿》第一折:「一个先生来化斋,求利市。」《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方出寺来,见一个先生,穿著道袍,头戴逍遥巾,腰系黄丝绦,脚著熟麻鞋,坐在寺前卖药,散施符水。」
7.妓女。《海上花列传》第四回:「王老爷!耐勿来仔末,倪先生气得来,害倪一埭一埭来请耐。」《文明小史》第一九回:「上海妓女,都是称先生的。」
2.称谓。妻子对他人称自己的丈夫。如:「他跟我先生是多年的好友。」
3.对老师的尊称。《管子。弟子职》:「先生施教,弟子是则。」《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延一个老成名师,择日叫他拜了先生。」
4.对年长有道德、有学问、或有专业技能者的尊称。《战国策。宋卫策》:「乃见梧下先生,许之以百金。」《三国演义》第三四回:「深感先生见爱。但凡人死生有命,岂马所能妨哉!」
5.对士人的称呼。《仪礼。士相见礼》:「若先生异爵者,请见之则辞,辞不得命,则曰某无以见。」
6.对道士的称呼。明。贾仲名《金安寿》第一折:「一个先生来化斋,求利市。」《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方出寺来,见一个先生,穿著道袍,头戴逍遥巾,腰系黄丝绦,脚著熟麻鞋,坐在寺前卖药,散施符水。」
7.妓女。《海上花列传》第四回:「王老爷!耐勿来仔末,倪先生气得来,害倪一埭一埭来请耐。」《文明小史》第一九回:「上海妓女,都是称先生的。」
《國語辭典》:五更 拼音:wǔ gēng
1.称长老为「五更」。古天子养老有三老五更,以父兄之礼事之。见《礼记。文王世子》。《续汉书志。第四。礼仪志上》:「养三老、五更之仪,先吉日,司徒上太傅若讲师故三公人名,用其德行年耆高者一人为老,次一人为更也。」
2.旧时以漏刻计时,从傍晚到次日清晨,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相当于自午后七时起算,每一时段,为两小时,至清晨五时。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證》:「或问:『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训?』答曰:『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更、历也,经也,故曰五更尔。』」也作「五夜」。
3.特指第五更,即天将亮时。《儒林外史》第一回:「次日五更,王冕起来收拾行李,吃了早饭,恰好秦老也到。」《红楼梦》第五八回:「一日,正是朝中大祭,贾母等五更便去了。」
2.旧时以漏刻计时,从傍晚到次日清晨,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相当于自午后七时起算,每一时段,为两小时,至清晨五时。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證》:「或问:『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训?』答曰:『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更、历也,经也,故曰五更尔。』」也作「五夜」。
3.特指第五更,即天将亮时。《儒林外史》第一回:「次日五更,王冕起来收拾行李,吃了早饭,恰好秦老也到。」《红楼梦》第五八回:「一日,正是朝中大祭,贾母等五更便去了。」
《漢語大詞典》:三老五更
古代设三老五更之位,天子以父兄之礼养之。《礼记·文王世子》:“适东序,释奠於先老,遂设三老、五更、羣老之席位焉。” 郑玄 注:“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悌也。名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天所因以照明天下者。”《礼记·乐记》:“食三老五更於大学。” 郑玄 注:“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 孔颖达 疏:“三德谓正直、刚、柔。五事谓貌、言、视、听、思也。”《汉书·礼乐志》:“养三老五更於辟廱。” 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后汉书·明帝纪》:“三老五更皆以二千石禄养终厥身。” 李贤 注引《汉官仪》:“三老五更,皆取有首妻男女全具者。”《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其以 祥 ( 王祥 )为三老, 小同 ( 郑小同 )为五更。”《北史·魏纪三》:“以 尉元 为三老, 游明根 为五更。又养国老、庶老、将行大射之礼。”
《漢語大詞典》:龙眠(龍眠)
(1). 宋 代著名画家 李公麟 的别号。 公麟 致仕后,归老于 龙眠山 ,自号 龙眠居士 。 宋 苏轼 《书林次中所得李伯时归去来阳关二图后》诗之一:“ 龙眠 独识慇懃处,画山阳关意外声!” 元 马臻 《题〈唐十八学士图〉》诗:“后有 龙眠 传此本,礼乐衣冠激流俗。” 明 徐渭 《观音大士赞》:“真者有两,画者亦然,一似 道子 ,一似 龙眠 ,合两为一,妙哉 俞子 之管。”
(2).指归隐林下。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诗话下·张文和公风鸢诗》:“ 文端 则赐金归老,颐志龙眠,安虑野飆排撼乎?”
(3).山名。在 安徽 桐城 西北,与 舒城 、 六安 接界。借指 舒州 。 宋 王明清 《挥麈三录》卷二:“ 元祐 中 舒州 有 李亮工 者,以文鸣荐绅间,与 苏 黄 游,两集中有与其唱和。而 李伯时 以善丹青,妙絶冠世,且好古博雅,多收 三代 以来鼎彝之类为《考古图》。又有 李元中 ,字画之工,追踪 钟 王 。时号 龙眠 三 李 。” 清 蒋士铨 《第二碑·赓韵》:“﹝小生﹞姓 阮 名 剑彩 字 斗墟 , 楚 中 汉阳 人也。 龙眠 右族, 江 表名家。”
(2).指归隐林下。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诗话下·张文和公风鸢诗》:“ 文端 则赐金归老,颐志龙眠,安虑野飆排撼乎?”
(3).山名。在 安徽 桐城 西北,与 舒城 、 六安 接界。借指 舒州 。 宋 王明清 《挥麈三录》卷二:“ 元祐 中 舒州 有 李亮工 者,以文鸣荐绅间,与 苏 黄 游,两集中有与其唱和。而 李伯时 以善丹青,妙絶冠世,且好古博雅,多收 三代 以来鼎彝之类为《考古图》。又有 李元中 ,字画之工,追踪 钟 王 。时号 龙眠 三 李 。” 清 蒋士铨 《第二碑·赓韵》:“﹝小生﹞姓 阮 名 剑彩 字 斗墟 , 楚 中 汉阳 人也。 龙眠 右族, 江 表名家。”
《國語辭典》:少师(少師) 拼音:shào shī
1.职官名。三孤中地位最尊的人。参见「少保」条。
2.古代乐官的副佐。《论语。微子》:「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3.古时年长退休的士。《仪礼。乡饮酒礼》汉。郑玄。注:「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名曰『父师』,士曰『少师』。」
4.复姓。如殷商时有少师阳。
2.古代乐官的副佐。《论语。微子》:「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3.古时年长退休的士。《仪礼。乡饮酒礼》汉。郑玄。注:「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名曰『父师』,士曰『少师』。」
4.复姓。如殷商时有少师阳。
《國語辭典》:三老 拼音:sān lǎo
《漢語大詞典》:三老五更
古代设三老五更之位,天子以父兄之礼养之。《礼记·文王世子》:“适东序,释奠於先老,遂设三老、五更、羣老之席位焉。” 郑玄 注:“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悌也。名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天所因以照明天下者。”《礼记·乐记》:“食三老五更於大学。” 郑玄 注:“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 孔颖达 疏:“三德谓正直、刚、柔。五事谓貌、言、视、听、思也。”《汉书·礼乐志》:“养三老五更於辟廱。” 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后汉书·明帝纪》:“三老五更皆以二千石禄养终厥身。” 李贤 注引《汉官仪》:“三老五更,皆取有首妻男女全具者。”《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其以 祥 ( 王祥 )为三老, 小同 ( 郑小同 )为五更。”《北史·魏纪三》:“以 尉元 为三老, 游明根 为五更。又养国老、庶老、将行大射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