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10,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名器
礼数
官员
巍然
五等
等第
三等
五品
回避
二等
等差
中下
等夷
门第
恩数
《國語辭典》:名器  拼音:míng qì
1.用以分别尊卑的爵位及车服仪制。《后汉书。卷一五。来歙传》:「愚闻为国者慎器与名,为家者畏怨重祸。俱慎名器,则下服其命;轻用怨祸,则家受其殃。」《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岂无鹡鸰,固慎名器。」
2.贵重的宝器。《国语。鲁语上》:「今国病矣,君盍以名器请籴于齐?」
《國語辭典》:礼数(禮數)  拼音:lǐ shù
1.按官阶品级而分的礼仪制度。唐。韩愈〈桃源图〉诗:「争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樽俎异。」《新唐书。卷一二七。列传。裴耀卿》:「班爵与公同,而礼数异。」
2.礼节。唐。杜甫〈哭韦大夫之晋〉诗:「丈人叨礼数,文律早周旋。」《红楼梦》第五六回:「凭他们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儿,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
《國語辭典》:官员(官員)  拼音:guān yuán
官吏,具一定职等的政府工作人员。《儒林外史》第一八回:「倒是我这雪斋先生诗名大,官、司、院、道现任的官员,那一个不来拜他?」
《國語辭典》:巍然  拼音:wéi rán
高大壮观的样子。《三国演义》第一○回:「韦下马,喝退众军,一手执定旗杆,立于风中,巍然不动。」《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采樵回来,歇力在一个谷口,傍有一大石,巍然像几间屋大。」
《國語辭典》:巍科  拼音:wéi kē
古代科举考试名列前茅者。《宋史。卷四一一。汤璹等传。论曰》:「蒋重珍自擢巍科,既居盛名之下,而能树立于当世,可谓难矣。」明。陆世廉《西台记》第一出:「起自巍科,骤当国难。」
《漢語大詞典》:五等
(1).五个等级。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五等。”孟子·万章下:“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孙奭 疏:“孟子所言 周 制,《王制》所言 夏 商 之制也。”
(2).特指五等之爵。 唐 韩愈 《晋公破贼回重拜台司以诗示幕中》诗:“将军旧压三司贵,相国新兼五等崇。”
《國語辭典》:等第  拼音:děng dì
等级次第。如:「这次的成绩你拿到什么等第?」《宋史。卷一七七。食货志上五》:「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
《國語辭典》:三等  拼音:sān děng
第三级。如:「三等客车」。
《國語辭典》:五品  拼音:wǔ pǐn
1.五伦。指父、母、兄、弟、子。《书经。舜典》:「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
2.勋、劳、功、伐、阅等五种功绩。《史记。卷一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古者人臣功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
3.九品官阶第五级。《隋书。卷一○。礼仪志五》:「今犊车通幰,自王公已下,至五品已上,并给乘之。」
《國語辭典》:回避  拼音:huí bì
1.躲避。《汉书。卷七六。赵广汉传》:「见事风生,无所回避。」宋。苏轼 行香子。昨夜霜风词:「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也作「回避」。
2.因有所顾忌而退让。《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相如听得廉颇有这言语,不肯与廉颇相会,每出,才望见廉颇,辄引车回避。」也作「回避」。
《國語辭典》:回避(迴避)  拼音:huí bì
1.因有所顾忌而离开、躲避。《红楼梦》第五三回:「一时,贾珍进来吃饭,贾容之妻回避了。」《文明小史》第一○回:「等到他身走进房间,众秀才只得起身回避。」也作「回避」。
2.因避嫌而不参预其事。如:「青青到法院告黄华,如果黄华的妻子在法院当法官,她就必须回避,不能接办这件案子。」也作「回避」。
《国语辞典》:二等  拼音:èr děng
1.两个等级。《史记。卷一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汉兴,序二等。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2.次于一等的等级。如:「二等兵」、「二等舱」。
《國語辭典》:等差  拼音:děng chā
等级由上而下,按次序降低。《汉书。卷九二。游侠传。序》:「自卿大夫以至于庶人各有等差,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漢語大詞典》:中下
(1).指古代田地或赋税等级的第六等。书·禹贡:“﹝ 兗州 ﹞厥田惟中下。” 孔 传:“田第六。”书·禹贡:“﹝ 雍州 ﹞厥赋中下。” 孔 传:“赋第六。”
(2).中等里的下等。 宋 何薳 墨经·松:“明不足而黄者,曰黄明松,品惟中下。”
(3).指中策和下策。后汉书·乌桓鲜卑传论:“然制御上略,歷世无闻; 周 汉 之策,仅得中下。” 明 袁宏道 《感事》诗:“边防自古无中下,朝论於今有是非。”
《漢語大詞典》:等夷
(1).同等;同辈;同等的人。《韩诗外传》卷六:“遇长老则修弟子之义,遇等夷则修朋友之义。”史记·留侯世家:“ 黥布 ,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家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且使 布 闻之,则鼓行而西耳。”周书·赵贵传:“初, 贵 与 独孤信 等皆与 太祖 等夷。”金史·国用安传:“明日, 用安 乃出见使者,跪揖如等夷。”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卷四:“近世贵贱无等,舆臺厮养视縉绅如等夷。”
(2).匹比。 唐 孟郊 《同年春宴》诗:“塞鸿絶儔匹,海月难等夷。” 宋 司马光 《论后妃封赠札子》:“皇后敌体至尊,母仪四海,六宫之内,无与等夷。”
(3).辈分或等级的差别。 清 刘大櫆 《吏部侍郎博野尹公行状》:“其学以诚为本,遇人无等夷,一待以肫恳之怀。”
《國語辭典》:门第(門第)  拼音:mén dì
家族的社会地位及声望。《西游记》第二七回:「生了奴奴,欲扳门第,配嫁他人。」《红楼梦》第二五回:「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也作「门楣」、「门阀」。
《漢語大詞典》:恩数(恩數)
指朝廷赐予的封号等级。 宋 范仲淹 《求追赠考妣状》:“今又俯临葬礼,尚闕褒封,祭奠之间,誌述之际,乏兹恩数。”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今参知政事恩数比门下中书侍郎,在尚书右丞之上。”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或纂修功多,及书成,以事故去,则不霑恩数。” 清 吴伟业 《雕桥庄歌》:“同是冢臣恩数异,伤心非復 定陵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