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事端  拼音:shì duān
1.事情的真相。《史记。卷四。周本纪》:「今王使卒之周,诸侯皆生心,后举事且不信。不若令卒为周城,以匿事端。」
2.事故、纠纷。《三国演义》第一六回:「都是你夺他马匹,惹起事端!如今马匹在何处?」《西游记》第五回:「恐后闲中生事,不若与他一件事管,庶免别生事端。」
《國語辭典》:乱真(亂真)  拼音:luàn zhēn
1.逼真,使人真假难辨。《宋史。卷四四四。文苑列传六。米芾》:「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
2.以假作真。宋。黄庭坚 谢王烟之惠茶诗:「于公岁取壑源足,勿遣沙溪来乱真。」宋。赵蕃〈遂初泉〉诗:「世间名贤久难辨,顾恐石室来乱真。」
《國語辭典》:矫饰(矯飾)  拼音:jiǎo shì
1.伪装造作以为掩饰。《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俗吏矫饰外貌,似是而非。」明。屠隆《昙花记》第三三出:「只因近日士大夫迷真逐假,矫饰欺人。」
2.端正整饬。《荀子。性恶》:「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
《國語辭典》:饰词(飾詞)  拼音:shì cí
1.经过修改美化的文词。汉。王充《论衡。对作》:「故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词,为奇伟之观也。」
2.假托言词以掩盖过失。《儒林外史》第四三回:「大势看来,自是如此。但是上头问下来,这一句话却难以登答,明明像个饰词了。」
《國語辭典》:脚色(腳色)  拼音:jiǎo sè
1.戏剧中的演员所扮演的人物。《官场现形记》第四回:「咱班子里一个老生,一个花脸,一个小生,一个衫子,都是括括叫,超等第一名的脚色。」也作「角色」。
2.科举时代,初入仕的人必开具乡贯三代名衔、家口、年岁,称为「脚色」。亦即履历或出身。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一二:「是时葛原初得江东西提点银铜坑冶,欲荐铸,而移文取其脚色,铸不与。」元。石君宝《曲江池》第四折:「张千,取他递的脚色来我看。」
3.年岁面貌。《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便教人来行在取他丈人、丈母,写了他地理、脚色与来人。」
4.比喻才能适于担任某种职务的人。如:「要找说客,他是一等的脚色。」
5.根底、底细。《警世通言。卷二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只见外面一个人入来,到房门口探头探脑。公子大喝道:『什么人敢来瞧俺脚色?』」
《國語辭典》:辨白  拼音:biàn bái
说明事情的误会过程来消除已受的冤枉。如:「他的冤枉已经辨白了。」《初刻拍案惊奇》卷六:「慧澄道:『是一个少年官人,因仇家诬枉,失了官职,只求一情,即到吏部辨白是非,求得复职,情愿送此珠子。』」也作「辩白」。
《国语辞典》:图真(图真)  拼音:tú zhēn
图绘真相。《新唐书。卷一九六。隐逸传。张志和传》:「尝撰渔歌。宪宗图真,求其歌,不能致。」
分类:图绘真相
《國語辭典》:曲笔(曲筆)  拼音:qū bǐ
1.因阿谀或有所畏惧而不能据事实直书。《后汉书。卷五十八。臧洪传》:「南史不曲笔以求存,故身传图象,名垂后世。」
2.故意曲解法律条文而下判决。《北史。卷三十四。游雅传》:「宣武尝敕肇有所降恕,执而不从,曰:『陛下自能恕之,岂可令臣曲笔也。』」
《國語辭典》:尾巴  拼音:wěi bā
1.动物或物体末梢突出的部分。如:「飞机尾巴」、「狗尾巴」。
2.比喻尾随附和的人。如:「一个政党要有独立的政纲,不能做人的尾巴。」
3.事情未了结的部分。如:「留个小尾巴,迟迟未了结。」
《國語辭典》:欺骗(欺騙)  拼音:qī piàn
说假话哄骗人。《福惠全书。卷三一。庶政部。禁造假银》:「专造假银,欺骗愚民。」也作「欺谩」、「欺矇」、「欺罔」。
《漢語大詞典》:抹粉
涂粉,比喻掩盖真相并美化。例如:替反动派涂脂抹粉。
《漢語大詞典》:漏底
(1).谓露出真相。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七:“州郡恃以借兑,先人任信幕,后守不偿前欠。一旦漏底,官吏并送邻州勘鞠,先人亦坐失於催促拨还。”
(2).告罄。 宋 叶适 《上宁宗皇帝札子二》:“自大军钱屡减旧额,总司按籍尽取,积以岁月,坐致漏底。”
《漢語大詞典》:猜破
猜着;猜出真相。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老夫人转关儿没定夺,哑谜儿怎猜破?” 俞剑华 《无题》诗:“语经猜破羞难吐,诗被催成意未工。” 姚雪垠 《长夜》三:“一经猜破这命运的谜底, 陶芹生 立刻就想到他父母得到这消息后一定是束手无策,无钱来赎。”
分類:真相
《國語辭典》:烟幕(煙幕)  拼音:yān mù
1.形容烟雾非常浓厚。如:「你看那边烟幕㳽漫,可能发生火灾了!」
2.比喻隐藏真相的言语或行为。如:「这话可信吗?我看八成是他伪装放出的烟幕吧!」
《國語辭典》:辩白(辯白)  拼音:biàn bái
申辩明白。《儒林外史》第三六回:「你既然冤枉,我原该替你辩白。」也作「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