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金堤(金隄)
亦作“ 金隄 ”。
(1).坚固的堤堰。后作为堤堰的美称。《汉书·司马相如传上》:“媻姗勃窣,上金隄。” 颜师古 注:“言水之隄塘坚如金也。”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无射九月》:“金堤翠柳,带星采而均调。” 宋 柳永 《笛家弄》词:“水嬉舟动,禊饮筵开,银塘似染,金堤如绣。” 清 钱谦益 《寄督漕张御史》诗之二:“ 铁瓮 云帆连析木,金堤春水泛桃花。”
(2).堤名。在今 河南省 滑县 东。《史记·河渠书》:“ 孝文 时河决 酸枣 ,东溃 金隄 。” 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 金隄 ,一名 千里隄 ,在 白马县 东五里。”
(3).堤名。指今 四川 灌县 都江堰 一带 岷江 的江堤。《文选·左思〈蜀都赋〉》:“西踰 金隄 ,东越 玉津 。” 刘逵 注:“ 金隄 在 岷山 都安县 西,隄有左右口,当 成都 西也。”
(1).坚固的堤堰。后作为堤堰的美称。《汉书·司马相如传上》:“媻姗勃窣,上金隄。” 颜师古 注:“言水之隄塘坚如金也。”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无射九月》:“金堤翠柳,带星采而均调。” 宋 柳永 《笛家弄》词:“水嬉舟动,禊饮筵开,银塘似染,金堤如绣。” 清 钱谦益 《寄督漕张御史》诗之二:“ 铁瓮 云帆连析木,金堤春水泛桃花。”
(2).堤名。在今 河南省 滑县 东。《史记·河渠书》:“ 孝文 时河决 酸枣 ,东溃 金隄 。” 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 金隄 ,一名 千里隄 ,在 白马县 东五里。”
(3).堤名。指今 四川 灌县 都江堰 一带 岷江 的江堤。《文选·左思〈蜀都赋〉》:“西踰 金隄 ,东越 玉津 。” 刘逵 注:“ 金隄 在 岷山 都安县 西,隄有左右口,当 成都 西也。”
《漢語大詞典》:南溪
(1).指 四川 成都 西郊的 浣花溪 , 锦江 的支流。 唐 杜甫 《汉川王大录事宅作》诗:“ 南溪 老病客,相见下肩舆。” 唐 杜甫 《送韦郎司直归成都》诗:“为问 南溪 竹,抽梢合过墙。” 仇兆鳌 注:“ 南溪 即 浣花溪 。”参见“ 浣花溪 ”。
(2).指 河南 登封县 的 南溪 。 金 元好问 《南溪》诗:“ 南溪 酒熟清而醇, 北溪 梅花发兴新。” 郝树侯 注:“ 南溪 发源于 河南 登封县 少室山 南麓,为 潁水 的上源之一。”
(2).指 河南 登封县 的 南溪 。 金 元好问 《南溪》诗:“ 南溪 酒熟清而醇, 北溪 梅花发兴新。” 郝树侯 注:“ 南溪 发源于 河南 登封县 少室山 南麓,为 潁水 的上源之一。”
《漢語大詞典》:三户
(1).三户人家。极言人数之少。《史记·项羽本纪》:“自 怀王 入 秦 不反, 楚 人怜之至今,故 楚南公 曰:‘ 楚 虽三户,亡 秦 必 楚 也。’” 裴骃 集解引 臣瓒 曰:“ 楚 人怨 秦 ,虽三户犹足以亡 秦 也。”一说,指 楚 之 昭 、 屈 、 景 三大姓。见 司马贞 索隐引 韦昭 说。后人多指“三户人家”。 唐 李商隐 《楚宫》诗:“但使故乡三户在,綵丝谁惜惧长蛟?” 明 高启 《次韵过建平县》:“县虽三户小,地僻罢兵防。”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当 吴三桂 拒命之时,彼已手戮 桂王 ,断不得称 楚 之三户。” 柳亚子 《赠李瑞熙》诗:“袖底 田郎 诗讖壮,好凭三户赶豺狼。”
(2).地名。在今 河南 淅川县 境。《左传·哀公四年》:“ 蛮子 听卜,遂执之,与其五大夫,以畀 楚 师于 三户 。” 杜预 注:“ 三户 ,今 丹水县 北 三户亭 。”
(3).古 漳水 上的一个渡口。在今 河北 磁县 境内。《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 使 蒲将军 日夜引兵度 三户 ,军 漳 南,与 秦 战,再破之。” 裴骃 集解:“ 服虔 曰:‘ 漳水 津也。’ 张晏 曰;‘ 三户 ,地名,在 梁淇 西南。’ 孟康 曰:‘津峡名也,在 鄴 西三十里。’”
(2).地名。在今 河南 淅川县 境。《左传·哀公四年》:“ 蛮子 听卜,遂执之,与其五大夫,以畀 楚 师于 三户 。” 杜预 注:“ 三户 ,今 丹水县 北 三户亭 。”
(3).古 漳水 上的一个渡口。在今 河北 磁县 境内。《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 使 蒲将军 日夜引兵度 三户 ,军 漳 南,与 秦 战,再破之。” 裴骃 集解:“ 服虔 曰:‘ 漳水 津也。’ 张晏 曰;‘ 三户 ,地名,在 梁淇 西南。’ 孟康 曰:‘津峡名也,在 鄴 西三十里。’”
《國語辭典》:广武(廣武) 拼音:guǎng wǔ
1.山名。在河南省郑州荥阳县西二十里。
2.县名。位河南省开封县西北,介于黄河与陇海铁路之间,旧名河阴县。
3.乡镇名。位于山西省代县北六十里,地势广延,为南北通衢。
2.县名。位河南省开封县西北,介于黄河与陇海铁路之间,旧名河阴县。
3.乡镇名。位于山西省代县北六十里,地势广延,为南北通衢。
《漢語大詞典》:北京
(1).指 建康 。即今 南京市 。 南朝 宋 都 建康 ,位在当时疆土之北,因谓之北京。《文选·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时为豫章太守庾被徵还东〉诗》:“祗召旋北京,守官反南服。” 李善 注:“言 庾 被召而旋帝京,己守官而莅南服也。”
(2).指 京口 。在今 江苏 镇江市 。 京口 是 南朝 宋 的发祥地, 文帝 又生于其地,因称之为北京。《宋书·文帝纪》:“朕违北京,二十餘载,虽云密邇,瞻途莫从。”
(3).指 平城 。在今 山西 大同市 东北。 北魏 于 太和 十九年自 平城 南迁都 洛阳 ,因称旧都 平城 为北京。《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魏〈郑道忠墓志〉》:“奄就北京,遂同南面。”《魏书·袁翻传》:“又北京制置,未皆允帖,缮俢草创,以意良多。事移化变,存者无几,理苟宜革,何必仍旧。”
(4).指 太原府 。在今 山西 太原市 西南 晋源镇 。 唐 和 五代 的 唐 、 晋 、 汉 都发祥于此,因谓之 北京 。 唐 钱起 《送鲍中丞赴太原军营》诗:“将略过 南仲 ,天心寄 北京 。”《旧五代史·汉书·高祖纪下》:“﹝ 天福 十二年夏﹞甲午,以判 太原府 事 刘崇 为 北京 留守。”
(5).指 大名府 。今 河北 大名县 。因 宋真宗 曾经驻跸于此。《宋史·仁宗纪三》:“﹝ 庆历 二年五月﹞戊午,建 大名府 为 北京 。”
(6). 金 天眷 元年改 辽 上京 临潢府 为 北京 。故址在今 内蒙古 巴林左旗 波罗城 。见《金史·熙宗纪》。
(7). 金 贞元 元年迁新都于 中都 大兴府 (今 北京市 ),以旧都 中京 大定府 在新都之北,改称 北京 。故址即今 内蒙古 宁城县 西北 大明城 。见《金史·海陵纪》。
(8). 明 初指 开封府 。即今 河南 开封市 。《明史·太祖纪一》:“﹝ 洪武 元年﹞八月己巳,以 应天 为 南京 , 开封 为 北京 。”
(9). 明 永乐元年 , 成祖 将他做 燕王 时的封地 北平府 改为 顺天府 ,建 北京 ,即今 北京市 。 永乐 十九年,自 应天 (今 江苏 南京市 )迁都 顺天 ,改 北京 为 京师 。 洪熙 元年,拟还都 应天 ,复改 京师 为 北京 。 正统 六年,定 北京 为国都,又改称 京师 。历 清 直至辛亥革命后,相沿不改。但习惯上自 明 永乐 以后都称 北京 。参见“ 北京市 ”。
(2).指 京口 。在今 江苏 镇江市 。 京口 是 南朝 宋 的发祥地, 文帝 又生于其地,因称之为北京。《宋书·文帝纪》:“朕违北京,二十餘载,虽云密邇,瞻途莫从。”
(3).指 平城 。在今 山西 大同市 东北。 北魏 于 太和 十九年自 平城 南迁都 洛阳 ,因称旧都 平城 为北京。《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魏〈郑道忠墓志〉》:“奄就北京,遂同南面。”《魏书·袁翻传》:“又北京制置,未皆允帖,缮俢草创,以意良多。事移化变,存者无几,理苟宜革,何必仍旧。”
(4).指 太原府 。在今 山西 太原市 西南 晋源镇 。 唐 和 五代 的 唐 、 晋 、 汉 都发祥于此,因谓之 北京 。 唐 钱起 《送鲍中丞赴太原军营》诗:“将略过 南仲 ,天心寄 北京 。”《旧五代史·汉书·高祖纪下》:“﹝ 天福 十二年夏﹞甲午,以判 太原府 事 刘崇 为 北京 留守。”
(5).指 大名府 。今 河北 大名县 。因 宋真宗 曾经驻跸于此。《宋史·仁宗纪三》:“﹝ 庆历 二年五月﹞戊午,建 大名府 为 北京 。”
(6). 金 天眷 元年改 辽 上京 临潢府 为 北京 。故址在今 内蒙古 巴林左旗 波罗城 。见《金史·熙宗纪》。
(7). 金 贞元 元年迁新都于 中都 大兴府 (今 北京市 ),以旧都 中京 大定府 在新都之北,改称 北京 。故址即今 内蒙古 宁城县 西北 大明城 。见《金史·海陵纪》。
(8). 明 初指 开封府 。即今 河南 开封市 。《明史·太祖纪一》:“﹝ 洪武 元年﹞八月己巳,以 应天 为 南京 , 开封 为 北京 。”
(9). 明 永乐元年 , 成祖 将他做 燕王 时的封地 北平府 改为 顺天府 ,建 北京 ,即今 北京市 。 永乐 十九年,自 应天 (今 江苏 南京市 )迁都 顺天 ,改 北京 为 京师 。 洪熙 元年,拟还都 应天 ,复改 京师 为 北京 。 正统 六年,定 北京 为国都,又改称 京师 。历 清 直至辛亥革命后,相沿不改。但习惯上自 明 永乐 以后都称 北京 。参见“ 北京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