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277,分152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气力
水气
生气
春气
雨气
香气
霜气
气节
露气
瑞气
神气
气和
浩气
血气
灵气
《國語辭典》:气力(氣力)  拼音:qì lì
1.体力。《列子。汤问》:「取道致远而气力有馀,诚得其术也。」《文明小史》第三九回:「你的箱子这般沉沉的,内中银子不少,我们的气力都使尽了,要多赏几个才是。」
2.帮助。《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若是善用人材的,收拾将来,随宜酌用,未必不得他气力。」
《國語辭典》:水气(水氣)  拼音:shuǐ qì
因潮湿而产生的湿气。宋。文天祥〈正气歌。序〉:「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
《國語辭典》:生气(生氣)  拼音:shēng qì
1.万物生长发育的状态。《礼记。月令》:「季春之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老残游记》第一一回:「譬如秋冬的肃杀,难道真是杀吗?只是将生气伏一伏,蓄点力量,做来年的生长。」
2.生者的精气、灵气。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凛凛恒如有生气。」《老残游记二编》第九回:「我看你一身的生气,决不是个鬼,一定要还阳的。」
3.生动活泼而有朝气。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下。齐诸暨令袁嘏》:「我诗有生气,须人捉著,不尔便飞去。」
4.发怒。《红楼梦》第七四回:「三姑娘怕奶奶生气,叫我劝著奶奶些,问奶奶这两天可吃些什么。」《文明小史》第一○回:「傅知府听了这话,愈加生气。」
《國語辭典》:春气(春氣)  拼音:chūn qì
春季的阳气。《庄子。庚桑楚》:「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文选。阮籍。咏怀诗一七首之一七》:「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
《漢語大詞典》:雨气(雨氣)
潮湿的空气;水气。 唐 沈佺期 《乐城白鹤寺》诗:“潮声迎法鼓,雨气溼天香。” 宋 苏舜钦 《杭州巽亭》诗:“凉翻帘幌潮声过,清入琴尊雨气来。” 元 张养浩 《拟四季归田乐·夏》诗:“溪光林樾润,雨气桑麻香。”
《國語辭典》:香气(香氣)  拼音:xiāng qì
芬芳的气味。《列子。汤问》:「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儒林外史》第四六回:「吃过,又唤了一巡真『天都』,虽是隔年陈的,那香气尤烈。」也称为「香味」。
《漢語大詞典》:霜气(霜氣)
(1).刺骨的寒气。 汉 刘桢 《赠五官中郎将》诗:“凉风吹沙砾,霜气何皑皑。”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稜稜霜气,蔌蔌风威。” 钱振伦 注:“稜稜,霜气,严冬之貌。” 唐 孟郊 《秋怀》诗:“霜气入病骨,老人身生冰。” 清 郑燮 《弘量上人精舍》诗:“残月半天霜气重,晓鐘鸡唱满 东湖 。”
(2).喻刚正威肃之气。南史·陆慧晓传:“ 王思远 恒如怀冰,暑月亦有霜气。” 唐 孟郊 《投赠张端公》诗:“嫉邪霜气直,问俗春辞柔。” 宋 苏轼 《予以事系御史台狱遗子由》诗之二:“柏臺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璫月向低。”
《國語辭典》:气节(氣節)  拼音:qì jié
1.节气、节令。晋。陶渊明〈劝农〉诗:「气节易过,和泽难久。」
2.人的志气、节操。《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莽败,磐拥富赀居故国,为人尚气节而爱士好施,有名江淮间。」宋。陆游 有所感诗:「气节陵夷谁独立,文章衰坏正横流。」
《國語辭典》:二十四节气(二十四節氣)  拼音:èr shí sì jié qì
为古代历法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所划分。指一年中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二十四个节气。对农耕步骤有重要的提示作用。也称为「二十四节」、「二十四气」。
《漢語大詞典》:露气(露氣)
水汽。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 唐 孔颖达 疏:“谓之寒露,言露气寒将欲凝结。” 唐 李百药 《秋晚登古城》诗:“霞景焕餘照,露气澄晚清。” 清 纳兰性德 《采桑子》词:“凉生露气湘絃润,暗滴花梢。”
分類:水汽
《國語辭典》:瑞气(瑞氣)  拼音:ruì qì
祥瑞的云气。宋。史浩〈瑞鹤仙。霁光春未晓〉词:「霭祥烟瑞气,青葱缭绕。」《西游记》第四回:「金光万道滚红霓,瑞气千条喷紫雾。」
《國語辭典》:神气(神氣)  拼音:shén qì
1.神情。如:「看你今天神气凝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文明小史》第三九回:「一句话也听不出,只觉他神气不好,十分疑惧,不免露出觳觫的样子来。」也称为「神情儿」。
2.得意傲慢的样子。如:「今天的比赛他得第一,难怪他神气。」
3.神灵之气。《史记。卷二八。封禅书》:「长安东北有神气,成五采,若人冠絻焉。」
4.精神。如:「他在选举失败后,神气尽失。」《文选。嵇康。琴赋。序》:「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
《漢語大詞典》:气和(氣和)
(1).气候调和。管子·幼官:“会请命於天地,知气和则生物从。”
(2).态度和蔼。《三国志平话》卷上:“ 关公 见 张飞 非草次之人,説话言谈便气和。”
《國語辭典》:浩气(浩氣)  拼音:hào qì
1.广大的水气。唐。沈佺期〈奉和洛阳玩雪应制〉诗:「氛氲生浩气,飒沓舞回风。」
2.正大刚直之气。《明史。卷二○九。杨继盛传》:「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水浒传》第七二回:「浩气冲天贯斗牛,英雄事业未曾酬。」
《國語辭典》:血气(血氣)  拼音:xuè qì
1.有血液、气息的动物。多指人类。《礼记。中庸》:「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
2.因一时冲动所生的勇气。《列子。天瑞》:「其在少壮,则血气飘溢,欲虑充起。」《三国演义》第八六回:「韶倚血气之壮,误犯军法,万希宽恕。」
《國語辭典》:灵气(靈氣)  拼音:líng qì
灵妙之气。《管子。内业》:「灵气在心,一来一逝。」《文选。郭璞。游仙诗七首之六》:「燕昭无灵气,汉武非仙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