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92,分33页显示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19  20  21  2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哀临
生忌
赐恤
碑诔
遗念
遗计
赠饰
追称
揭白
饭米
诔谥
题和
女尸
遗寄
用尸
《漢語大詞典》:哀临(哀臨)
帝后死,集众举哀,谓之哀临。后亦泛指到场为死者举哀。汉书·高帝纪上:“ 汉王 为 义帝 发丧,袒而大哭,哀临三日。” 唐 白居易 《夜哭李夷道》诗:“家人哀临毕,夜锁寿堂门。”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台省·台省之玷:“刑科给事中 李原縉 ,先以闻 宣宗 晏驾不哀临,私娶妾下狱矣。”参见“ 哭临 ”。
《國語辭典》:哭临(哭臨)  拼音:kū lìn
本指国丧,众人举哀同哭。《史记。卷一○。孝文本纪》:「绖带无过三寸,毋布车及兵器,毋发民男女哭临宫殿。」后泛涕泣哀悼。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遭母童夫人艰,朝夕哭临。」清。徐珂《清稗类钞。义侠类。洪北江经纪黄仲则丧》:「至,则仲则已逝,移殡萧寺。洪哭临甚哀,为经纪后事备至。」
《國語辭典》:生忌  拼音:shēng jì
死者的诞辰。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五出:「今乃小姐生忌之辰,老夫人分付香灯,遥望南安浇奠。」
《國語辭典》:赐恤(賜卹)  拼音:sì xù
1.给予抚恤。《后汉书。卷六。孝质帝纪》:「若无家属及贫无资者,随宜赐恤,以慰孤魂。」
2.旧日官吏死后给予恤典或追赠官爵,称为「赐恤」。
《漢語大詞典》:碑诔(碑誄)
碑上叙述死者生前事迹并表示哀悼的文字。三国志·魏志·管辂传:“ 輅 随军西行,过 毌丘俭 墓下,倚树哀吟,精神不乐。人问其故, 輅 曰:‘林木虽茂,无形可久;碑誄虽美,无后可守。’”晋书·虞预传:“所著诗赋、碑誄、论难数十篇。”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诔碑:“及 孙绰 为文,志在碑誄。” 章炳麟 《与人论文书》:“北方流势,本臃肿也,削而礱之,大分不出 后汉 ,碑誄尤近,造辞窜句,犹兼 晋 宋 。”
《國語辭典》:遗念(遺念)  拼音:yí niàn
死者遗留的纪念物。《儒林外史》第六回:「这两套衣服和这银子,是二爷临终时说下的,送与大老爹做个遗念。」
《漢語大詞典》:遗计(遺計)
(1).犹失策。后汉书·桓郁传:“是以虑无遗计,举无过事。”《宋书·邓琬传》:“凡诸将帅,皆忠无匿情,智无遗计,果干刚鷙,譎略多奇。” 宋 崔伯易 《感山赋》:“不募人访铜,而私或自铸,重给民旷土,而争糴於胡。遗计若此,庸为利歟!”
(2).指死者留下的计谋、计划等。《三国演义》第三三回回目:“ 曹丕 乘乱纳 甄氏 , 郭嘉 遗计定 辽东 。”
(3).遗留财产。计,生计,指财产。 清 刘大櫆 《〈朱子颖诗集〉序》:“ 子颖 之父祖,皆为达官,然不为子孙留遗计,而 子颖 少时衣食不足。”
《漢語大詞典》:赠饰(贈飾)
古代朝廷对死者赠封官爵并赐以财物。 唐 张九龄 《敕平卢诸将士书》:“凡在 平卢 ,其阵亡之人,并委 张守珪 差人弔祭,并勘实乡贯,具以状闻,悯彼伤魂,当有赠饰,兴言悼惜,久不能忘。” 唐 白居易 《杜式方可赠礼部尚书制》:“闻讣之命,实悼中心。赠饰之恩,宜加常等……可赠礼部尚书,仍賻布帛二百段,米粟二百硕。”
《漢語大詞典》:追称(追稱)
(1).谓称颂死者。后汉书·祭遵传:“博士 范升 上疏追称 遵 。”
(2).以后来的称号称呼。 杨树达 《古书疑义举例续补·以后称前例》:“《张耳陈餘列传》记 赵 相 贯高 、 赵午 等説 张敖 语云:‘今王事 高祖 甚恭,而 高祖 无礼,请为王杀之。’时 高祖 尚在,而文称 高祖 ,亦 史公 之追称也。”
《國語辭典》:揭白  拼音:jiē bái
旧时人死之后,请画师掀开覆盖在死者面上的白布,为之画像,称为「揭白」。《金瓶梅》第六三回:「只见来保请的画师韩先生来到,西门庆与他行毕礼,说道:『烦先生揭白传个神子儿。』」
《漢語大詞典》:饭米(飯米)
古丧礼中用以纳于死者之口的米。周礼·地官·舍人:“丧纪,共饭米,熬穀。” 郑玄 注:“饭所以实口,不忍虚也。” 孙诒让 正义:“凡丧礼,有饭有含,二者不同,天子饭用玉襍米,不用贝,并详《典瑞》疏。”
《漢語大詞典》:诔谥(誄諡)
古代累述死者生前行迹并以此定谥的文字。 清 龚自珍 《周信之明经中孚手拓吴兴收藏家吴晋宋梁四朝砖文八十七种见贻赋小诗报之》:“非金非石非誄諡,兽面鱼形错文字。”
《漢語大詞典》:题和(題和)
把死者的名字写在棺材头上。和,棺题。镜花缘第九八回:“ 章 文 两府兄弟听了,好不伤悲,只得装殮题和,同众人之柩寄在一处,并派兵丁看守。” 章炳麟 新方言·释器:“吕氏春秋·开春论:‘ 灓水 啮其墓,见棺之前和。’ 高诱 曰:‘棺头曰和。’今 浙江 犹谓棺之前端曰:‘前和头’,音如华。 淮南 谓题字於棺前端曰‘题和’,音如壶。”参阅 孙锦标 《通俗常言疏证·死丧》
《漢語大詞典》:女尸
(1).古代神话传说中帝女之尸。
(2).泛指女人的尸体。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鸦头:“及视女尸,已化为狐。”
(3).古代祭祀时,代表女性死者受祭的活人。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祭有不立尸者:“古者祭祀必有尸,祭先自虞始,所谓男,男尸;女,女尸。”
《漢語大詞典》:遗寄(遺寄)
(1).指帝王临终遗命;遗诏。宋书·谢晦传:“禀顾於西殿,受遗寄於御牀。”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 太祖 升遐,绸繆遗寄。”
(2).指帝王临终时的顾命大臣。《南齐书·张敬儿传》:“凡废立大事,不可广谋,但 袁 褚 遗寄, 刘 又国之近戚,数臣地籍实为膏腴,人位竝居时望,若此不与议,復谁可得共披心胷者哉?”
(3).死者临终时嘱咐身后寄交某人之物。 唐 孟简 《咏欧阳行周事》:“所欢使者来,侍儿因復前。抆泪取遗寄,深诚祈为传。”
《漢語大詞典》:用尸
“尸”是神像。古代祭祀时,用臣下或死者的晚辈代死者受祭,象征死者神灵,称为“用尸”。礼记·曾子问:“ 孔子 曰:‘祭成丧者必有尸。尸必以孙,孙幼则使人抱之。’” 孔颖达 疏:“以成人之丧威仪具备,必须有尸以象神之威仪也。”《公羊传·宣公八年》“犹绎,万入,去籥” 汉 何休 注:“祭必有尸者,节神也。礼,天子以卿为尸,诸侯以大夫为尸,卿大夫以下以孙为尸。”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家礼一:“古人祭用尸,今无此礼,然礼意则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