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居中  拼音:jū zhōng
1.处于两者之间。如:「这件争端,经过他居中调停,双方已握手言和了。」
2.不偏不倚。《孔子家语。卷八。辩乐解》:「君子之音,温柔居中。」
《國語辭典》:坤维(坤維)  拼音:kūn wéi
地的四角。《文选。张协。杂诗一○首之二》:「大火流坤维,白日驰西陆。」
《國語辭典》:中堂  拼音:zhōng táng
1.正中的厅堂。《仪礼。聘礼》:「公侧袭受玉于中堂与东楹之閒。」汉。郑玄。注:「中堂,南北之中也。」《儒林外史》第五回:「灵柩停在第二层中堂内,众人进来参了灵,各自散了。」
2.庭院。三国魏。曹丕〈感物赋〉:「堀中堂而为圃,植诸蔗于前庭。」明。何景明 寄孙世其诗:「系马中堂树,听莺上苑花。」
3.悬挂在厅堂正中的大幅书画。《老残游记》第三回:「只有中间挂著一幅中堂,只画了一个人。」
《國語辭典》:中堂  拼音:zhōng tang
唐设政事堂于中书省,以宰相主领其事,因称宰相为中堂。明清以后则指内阁大学士。《儒林外史》第八回:「中堂在朝二十馀年,薨逝之后,赐了祭葬,谥为文恪。」《文明小史》第三一回:「那黄老前辈,不是我说他,碰著几个阔人,或是中堂、尚书有权势的,一般低颜下膝的恭维。」
《漢語大詞典》:中春
指农历二月十五日。这天是春季的正中,故称。 唐 徐凝 《二月望日》诗:“长短一年相似夜,中秋未必胜中春。”
指春季的第二个月。《周礼·天官·内宰》:“中春,詔后帅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史记·秦始皇本纪:“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张守节 正义:“中音仲。古者帝王巡狩,常以中月。” 唐 杜牧 《怀钟陵旧游》诗之二:“ 滕阁 中春綺席开,柘枝蛮鼓殷晴雷。” 林纾 《记水乐洞》:“中春草木敷緑,弥望蓬蓬。”
《國語辭典》:鳌头(鼇頭)  拼音:áo tóu
科举时代,进士中状元后,立于陛阶中的浮雕巨鳌头上迎榜,故称状元为「鳌头」。
《漢語大詞典》:中条(中條)
(1).谓排列次序居中的一项。礼记·王制“凡执技,论力” 唐 孔颖达 疏:“执技之事凡有三条……中条论执技之人,并射御之外祝史医卜之等。”
(2).悬挂在厅堂正中的尺寸较大的字画。也叫“中堂”。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器玩·屏轴》:“十年之前,凡作围屏及书画卷轴者,止有中条、斗方及横批三式。”
《漢語大詞典》:两楹(兩楹)
(1).房屋正厅当中的两根柱子。两楹之间是房屋正中所在,为举行重大仪式和重要活动的地方。礼记·投壶:“已拜受矢,进即两楹间。退反位,揖賔就筵。” 汉 刘向 《九叹·愍命》:“戚 宋万 於两楹兮,废 周 邵 於遐夷。” 唐 顾况 《酬本部韦左司》诗:“ 况 与二三子,列坐分两楹。”
(2).礼记·檀弓上:“ 殷 人殯於两楹之间。”后亦以“两楹”借指停放棺柩、举行祭奠之所。《公羊传·定公元年》:“正棺於两楹之间,然后即位。” 晋 陆机 《挽歌》之一:“舍爵两楹位,启殯进灵轜。” 宋 黄庭坚 《司马文正公挽词》之一:“日者倾三接,天乎奠两楹。”
(3).礼记·檀弓上:“予畴昔之夜,梦坐奠於两楹之间……予殆将死也。”因以“两楹”。表示人之将终。北史·薛辩传:“ 裕 曰:‘近梦,恐有两楹之忧。’”
(4).指预兆人即将亡故的梦。 宋 范仲淹 《祭吕相公文》:“两楹告兆,万乘兴哀。”
《國語辭典》:立人  拼音:lì rén
1.为人、做人。如:「谦和是处世之本,忍让为立人之基。」《易经。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七。廉耻》:「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
2.辅助别人使之自立。如:「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后汉书。卷八六。南蛮西南夷列传。西南夷》:「西南之徼,尤为劣焉。故关守永昌,肇自远离,启土立人,至今成都焉。」
3.指当偏旁的人字。如:「『信』字的偏旁是立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五。苏黄迁谪》:「当时有术士曰:『儋』字,从立人,子瞻其尚能北归乎!」《水浒传》第二回:「后来发迹,便将气毬那字去了毛傍,添作立人,便改作姓高名俅。」
《國語辭典》:中门(中門)  拼音:zhōng mén
1.内院、外院间的门。《周礼。天官。阍人》:「掌守王宫之中门之禁。」汉。郑玄。注:「中门,于外内为中,若今宫阍门。」唐。孟郊 征妇怨诗二首之二:「渔阳千里道,近如中门限。」
2.正中的大门。《红楼梦》第一六回:「忽有门吏忙忙进来,至席前报说,有六宫都太监夏老爷来降旨。吓得贾赦、贾政等一干人,……,启中门跪接。」《文明小史》第二四回:「自己分外谦恭,王翰林认他老前辈,姬抚台立时开中门请进。」
3.门的正中央。《礼记。曲礼上》:「行不中道,立不中门。」汉。郑玄。注:「中门谓枨闑之中央。」
《國語辭典》:破的  拼音:pò dì
1.射箭中鹄的。《晋书。卷七九。列传。谢尚》:「卿若破的,当以鼓吹相赏。」《宋史。卷三四七。列传。章衡》:「使辽,燕射连发破的,辽以为文武兼备,待之异于他使。」
2.比喻说话扼要中理。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韶音令辞,不如我;往辄破的,胜我。」唐。杜甫 敬赠郑谏议十韵:「谏官非不达,诗义早知名。破的由来事,先锋孰敢争!」
《國語辭典》:当心(當心)  拼音:dāng xīn
1.谨慎、留心、注意。《警世通言。卷三三。乔彦杰一妾破家》:「这小二在家里小心谨慎,烧香扫地,件件当心。」《文明小史》第三一回:「店门人、会馆门口、都有使费,人家早替他们当心。」
2.胸部正中。《礼记。曲礼下》:「凡奉者当心,提者当带。」《红楼梦》第八六回:「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著自己的当心,两手方从容抬起,这才心身俱正。」
3.中央、中心。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國語辭典》:便门(便門)  拼音:biàn mén
1.建筑物正门以外的门,称为「便门」。《红楼梦》第一一回:「于是凤姐儿带领跟来的婆子丫头并宁府的媳妇婆子们,从里头绕进园子的便门来。」
2.肛门。《西游记》第七七回:「我欲从他便门而出,恐污其身,是我剖开他脊背,跨上灵山。」
《漢語大詞典》:便门桥(便門橋)
汉 长安 城西北、 渭水 上的桥名, 武帝 建元 三年始建。汉书·武帝纪:“初作 便门桥 。” 颜师古 注:“ 苏林 曰:‘去 长安 四十里。’ 服虔 曰:‘在 长安 西北, 茂陵 东。’ 便门 , 长安 城北面西头门,即 平门 也……於此道作桥,跨渡 渭水 以趋 茂陵 ,其道易直,即今所谓 便桥 是其处也。便读如本字。”
《國語辭典》:淳和  拼音:chún hé
纯朴温和。《后汉书。卷五六。种皓传》:「伏见故处士种岱,淳和达理,耽悦诗书,富贵不能回其虑,万物不能扰其心。」《北史。卷二二。长孙道生传》:「明帝以览性质淳和,堪为师表。」
《国语辞典》:射中  拼音:shè zhòng
射击正中目标物。《三国演义》第一六回:「当下,吕布射中画戟小枝,呵呵大笑,掷弓于地。」
《國語辭典》:正门(正門)  拼音:zhèng mén
整个建筑物的主要出入门户,相对于侧门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