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静事
安静无为。礼记·月令:“﹝仲夏之月﹞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 陈澔 集说:“百官府刑罚之事,皆止静而不行也。” 晋 傅咸 《工言宜省官务农》:“以为当今之急,先并官省事,静事息役,上下用心,惟农是务也。”
分類:安静无为
《漢語大詞典》:默塞
(1).安静无为。易纬乾坤凿度卷下:“一刑杀,二默塞,三沉厚……默者充静充塞不动。” 唐 李群玉 《自澧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诗:“饥寒束困厄,默塞飞星霜。”
(2).缄默,沉默。《旧唐书·杨发传》:“以 汉 律,擅论宗庙者以大不敬论,又其时无詔下议,遂默塞不敢出言。” 唐 无名氏 《隋炀帝海山记》上:“帝母先是梦龙出身中,飞高十餘里,龙堕地,尾輒断。以其事奏于帝,帝沉吟默塞不答。”
(3).指屏息不敢透气。 清 吴伟业 《临江参军》诗:“所恨持禄流,垂头气默塞。”
《漢語大詞典》:无为谓(無爲謂)
庄子·知北游中假托的人名。犹言无为无谓。庄子·知北游:“ 知 谓 无为谓 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 明 高启 《寓感诗》之十:“所以 国武子 ,杀身由尽言。妙哉 无为谓 ,默默道斯存。”
《漢語大詞典》:玄嘿
谓寂静无为。晋书·儒林传序:“ 简文 玄嘿,敦悦《丘》《坟》。”参见“ 玄默 ”。
分類:寂静无为
《漢語大詞典》:玄默
(1).谓沉静不语。《淮南子·主术训》:“天道玄默,无容无则。”三国志·吴志·张温传:“争名者嫉其才,玄默者非其谭。” 明 方孝孺 《应教恭赋静妙轩》诗:“孰知神妙理,乃在玄默中。”
(2).谓清静无为。文选·扬雄〈长杨赋〉:“且人君以玄默为神,澹泊为德。” 李周翰 注:“玄默,无事也。”汉书·刑法志:“及 孝文 即位,躬脩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旧唐书·文艺传下·刘蕡:“朕闻古先哲王之理也,玄默无为,端拱思道。” 景耀月 《古诗》:“至道尚玄默,寧静持其钧。”
《漢語大詞典》:神和子
传说中 五代 时神仙 屈突无为 的别名。据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下载, 乖崖公 张咏 每游京师,寄 封丘 之逆旅。有一道人,与之邻房,日会饮酒,固问姓名,曰:“我 神和子 也。”并云异日将相见于 成都 。后 张公 为 成都 守,物色访之,终无所见。代者将至,复至 天庆观 ,经一小径,入一小堂院中,四壁多古人画像,扫尘视之,中有一道人,仿佛逆旅所见,题曰“神和子”。公怅然自失,乃知所见正此人。
分類:神仙无为
《漢語大詞典》:无名之朴(無名之樸)
亦作“ 无名之璞 ”。
(1).道家谓质朴自然、玄默无为之“道”为“无名之朴”。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唐 元稹 《镇圭赋》:“苟能据於道而依於德,亦可以执无名之璞而逍遥乎大庭。”
(2).未出名的璞玉。喻不为人知的才识之士。 晋 傅玄 《赠扶风马钧序》:“又 马氏 巧名已定,犹忽而不察,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
《漢語大詞典》:损之又损(損之又損)
谓日去其华伪以归于纯朴无为。引申指尽可能节省或谦抑。《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汉 张衡 《东京赋》:“是以西匠营宫,目翫 阿房 。规摹踰溢,不度不臧。损之又损之,然尚过於 周 堂。”晋书·宣帝纪:“帝勋德日盛,而谦恭愈甚……恒戒子弟曰:‘盛满者道家之所忌,四时犹有推移,吾何德以堪之。损之又损之,庶可以免乎!’”旧唐书·后妃传上·贤妃徐氏:“北闕初建,南营 翠微 ,曾未逾时, 玉华 创制。虽復因山藉水,非无架筑之劳;损之又损,颇有工力之费。”
《漢語大詞典》:伭默
沉静无为。 明 李东阳 《进孝宗皇帝实录表》:“道通三极,行备五伦,伭默躬修,诚明内藴。”参见“ 玄默 ”。
分類:沉静无为
《漢語大詞典》:玄默
(1).谓沉静不语。《淮南子·主术训》:“天道玄默,无容无则。”三国志·吴志·张温传:“争名者嫉其才,玄默者非其谭。” 明 方孝孺 《应教恭赋静妙轩》诗:“孰知神妙理,乃在玄默中。”
(2).谓清静无为。文选·扬雄〈长杨赋〉:“且人君以玄默为神,澹泊为德。” 李周翰 注:“玄默,无事也。”汉书·刑法志:“及 孝文 即位,躬脩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旧唐书·文艺传下·刘蕡:“朕闻古先哲王之理也,玄默无为,端拱思道。” 景耀月 《古诗》:“至道尚玄默,寧静持其钧。”
《國語辭典》:行尸走肉  拼音:xíng shī zǒu ròu
会走动却没有魂魄的躯体。比喻一个人徒具形骸,缺乏生气,庸碌无为。晋。王嘉《拾遗记》卷六:「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幼学琼林。卷二。身体类》:「谫劣无能,谓之行尸走肉。」也作「行尸走骨」、「行尸视肉」、「走骨行尸」、「走肉行尸」。
《国语辞典》:清静寡欲(清静寡欲)  拼音:qīng jìng guǎ yù
宁静无为,减低欲望。《后汉书。卷二十一。任光传》:「隗字仲和,少好黄老,清静寡欲。」《晋书。卷五十。庾峻传》:「尊祖高才而性退让,慈和泛爱,清静寡欲,不营当世,惟修德行而已。」
《国语辞典》:黄老治术(黄老治术)  拼音:huáng lǎo zhì shù
道家主张的无为与崇尚自然等政治思想。汉初宰相曹参奉行此术,至文帝、景帝时,亦遵行不改,而成为西汉的治世。
《漢語大詞典》:池沼物
比喻蛰居无为的人。《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终非池沼物,堪作庙堂珍。”参见“ 池中物 ”。
《國語辭典》:池中物  拼音:chí zhōng wù
比喻蛰居无所作为的庸人俗辈。《三国志。卷五四。吴书。周瑜传》:「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國語辭典》:能者多劳(能者多勞)  拼音:néng zhě duō láo
本指灵巧多才的人多忧劳。语本《庄子。列禦寇》:「巧者劳而智者忧。」后用为恭维人能干、多才多艺。即能力强的人,承担较多责任,比常人辛苦。《红楼梦》第一五回:「俗语说的『能者多劳』,太太因大小事见奶奶妥贴,率性都推给奶奶了。」《文明小史》第七回:「老哥真是能者多劳,所以如此公忙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