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真无为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一真法界之体为无为自然。楞严经八曰:「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长水义疏曰:体即真如。无漏清净一真法界。此法界体。具如是无方妙用。故云本然。」
【佛学常见辞汇】
谓一真法界的理体是清净和无为的。
一道无为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一。又名如实一道心,如实知自心,空性无境心,一如本净心。一道者,为一乘一如等,言其理,乃离诸造作及有为无为之别执,名为无为。是盖谓真言行者,超三劫中,于第二劫虽了达万有唯心,心外无别法,而恐沈没于真如无为之中,故知于此住心,不坏因缘,而證法界之理,同时不动法界,随缘自在显现,而作为万有,即体达因缘之生灭,是法界之生灭,法界之不生灭,是因缘之不生灭,而离有为无为之别执也。大日经第一住心品曰:「谓空性者,离根境而为无相无境界,离诸戏论而等于虚空。无边之佛法,依此相续而生,离有为无为界。离诸造作,离眼耳鼻舌身意。」由是此住心,亦名为空性无境心。若以此住心寄在显教,则当于天台。摩诃止观第一有曰:「云何为一?一实不虚故,一道清净故,一切无碍之人从一道出生死故。」所以此住心。又名如实一道心。盖天台一乘,盛谈诸法即实相,唯色即唯心,言心色之体无二,依正含于理内,根境备于性中,泯境智于一如,故其分齐恰似真言行者第八之住心,是以配之于天台也。显教虽以此分齐为终极,然真言行者,不许停滞于此处。金刚界仪轨云:「身證十地,而住于如实际,空中诸如来,弹指惊觉告言:善男子!汝所證之处,是一道清净,金刚喻三昧及萨婆若智,尚未能證知。勿以此为足。应满足普贤,方成最正觉。」是乃谓进而发足第十秘密庄严心。可开金刚宝藏也。
【佛学常见辞汇】
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一。(参见:十住心)
十住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此真言宗之教相判释也。其名目虽本于大日经十心品并大日经疏(亦本于菩提心论,释摩伽衍论),至其本质,实可称为日本弘法大师之独创。故其本据在弘法之十住心论及秘藏宝钥:一、异生羝羊心,异生为凡夫,六趣,四生等各异之生,即如所谓群生也。羝羊为牡羊,其性下劣,除求水草念淫欲外,他非所知,以譬凡夫愚痴闇昧不解世理,醉生梦死,非道恶人,无信,无德者。属于此部者。本不可列于教判之内,以皆为可进第二心之阶段,故列于此处也。二、愚童持斋心,愚童者,愚昧之童子也。持斋者,持八关斋也。恶者非始终为恶,为内薰与外缘所诱,亦修五戒十戒等作善,忠孝仁义礼智等德者是也。人乘之教,如儒教等皆摄于其中。三、婴童无畏心,婴童为母所抱则安,愿生于天得神佛拥护则满足。如弘法注:「外道生天,暂得苏息。」(秘藏宝钥)乃修四禅六行之生天教也。以上为世间三个之住心,摄于胎藏界曼荼罗第三大院外金刚部之众,以下为出世间。四、唯蕴无我心,入佛之法门最初之住心也。畏生死,厌苦,愿寂灭后涅槃者,观四谛之理。执三世实有法体恒有,得唯我空者,即声闻乘之佛法也。如小乘二十部,俱舍,成实是也。五、拔业因种心,较前者更进。处于无佛世界,修无言等业,见飞华落叶,观十二因缘之法者,即烦恼所作之因虽拔而其习气未薰在者,如缘觉乘是也。以上二乘小乘教之类摄于胎曼释迦院之眷属。六、他缘大乘心,他缘与无缘同,住于自他怨亲平等之观,悟真如平等,度众生界使归入佛界也。正与法相宗所教相当。弥勒菩萨之内證法门也。七、觉心不生心,从前心之赖耶缘起进一步,入于心境俱空之證,觉悟心性之不生不灭。说三论宗所谓八不中道,起信论所说当之。此文殊菩萨之内證也。以上二心为三乘教,以下三心为一乘教。八、一道无为心,又名如实一道心。如实知自心,空性无性心。法华所说,以心即境无为无相为极意,大日经谓为「如实知自心」配于天台宗。观音菩萨之内證也。九、极无自性心,有浅深之二释。浅释者,华严法界诸法即真如实相,真如无自性,随变不守自性,染净真妄交辙,事事无碍重重无尽之义也。深释者,是由毗卢遮那之教觉而无自性。华严之法门当之,以为普贤菩萨之内證。以上九心是为显教之摄也。十、秘密庄严心,秘密者金胎两部六大三密五相五智等之无尽法门也。等觉十地亦不能见闻,其法门之德谓之庄严。即真言宗教之心地也。此十住心有横竖二者,横十住心者于一十住心又有十住心,委如十住论。横十住心为胎藏界之十住心,竖十住心为金刚界之十住心,胎金不二之处谓为不二之十住心。出决义钞直牒十。
【佛学常见辞汇】
是密宗的教相判释。一、异生羝羊心,异生,谓凡夫,凡夫不辨善恶,但念淫食,如彼羝羊,此即三恶趣的修因。二、愚童持斋心,即由外因缘发起善心,或行世善,或持五戒,此即人间之果报。三、婴童无畏心,即求生天上,离恶趣苦,或修十善,此是大乘的住心。(以上三心,为世间住心,在佛法五乘中,属人天乘。)四、唯蕴无我心,即已空人我,唯存五蕴,此是声闻乘的住心。五、拔业因种心,即观十二因缘,拔惑业因缘之种,出于三界,此是缘觉乘的住心。(以上二心,均属小乘教。)六、他缘大乘心,即起度他之无缘大悲,此是法相宗的住心。七、觉心不生心,即起八不之正观,无知心性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此是三论宗的住心。(以上二心,均属三乘教。)八、一道无为心,一道即一乘法,生佛不二,境智圆融,无相无为,一道清净,此是天台宗的住心。九、极无自性心,缘起无自性,无自性之极致,则事事无碍,此是华严宗的住心。(以上二心,均属一乘教。)十、秘密庄严心,秘密庄严即曼荼罗,此是真言宗的住心,是为金刚乘教。
九无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九种无为之意。即不为四相所迁之实在法,有九种之别也(一)一择灭,二非择灭,三虚空,四空无边处,五识无边处,六无所有处。七非想非非想处,八缘起支性,九圣道支性。是为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所立。其中前三者,与萨婆多部之三无为同,惟萨婆多部计择灭非择灭为多体而大众部等以之为各一体,虽同实反也。次四者,即四无色所依之定体。彼能依之五蕴,原为有为,今就其所依之处,故为无为。后二者,为十二缘起并八圣道支之理法。缘起支圣道支之差别,虽为生灭,然其理法,寂然不动,而无改易。故立为无为。(二)一择灭,二非择灭,三虚空,四不动,五善法真如,六不动法真如,七无记法真如,八缘起真如,九圣道真如。是为化地部所立,其中前三者后二者与前大众部等之说同。第四不动,谓断定障而得。五六七三者,谓为善恶无记三性之理法,真实如常。体各一而性皆善也。出异部宗轮论,同述记等。
【佛学常见辞汇】
九种的无为法,即择灭、非择灭、虚空、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缘起支性、圣道支性。
十二无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十二真如,十二空。(参见:真如)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二真如,或十二空。(参见:十二真如)
真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音部多多他多Bhu%tatathata%(此梵语出于金刚经之梵本,译曰真如性),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唯识论二曰:「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或云自性清净心,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皆同体异名也。唯识述记二本曰:「真以简妄,如以别倒。初简所执,后简依他。或真以简有漏非虚妄故,如以简无漏非有为故。真是实义,如是常义,故名真如。」探玄记八曰:「不坏曰真,无异曰如。前则非四相所迁,后则体无差别,此约始教。又不变曰真,顺缘称如。由前义故,与有为法非一。由后义故,与有为法非异。二义同为一法,名曰真如。」大乘止观曰:「此心即自性清净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亦名法身,亦名如来藏,亦名法界,亦名法性。」往生论注下曰:「真如是诸法正体。」教行信證證卷曰:「无为法身即是实相,实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如。然则弥陀如来从如来生,示现报应化种种身也。」杂阿含经二十一曰:「以一乘道,净众生,离忧悲,得真如法。」
【佛学常见辞汇】
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与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是法界相性真实如此之本来面目,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佛学次第统编】
「安立非安立二真如」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二真如:
一、安立真如 体非伪妄曰真,性无改异曰如,即一实相之体也。谓真如之体,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而得安住,故名安立真如。
二、非安立真如 谓真如之法,从本已来,性自清净,离一切相,寂灭无为,故名非安立真如。
「不变随缘二真如」又起信论疏云二真如:
一、不变真如 谓真如之体,从本已来,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体恒清净,无一异相,故名不变真如。
二、随缘真如 谓真如之性,本无生灭,然因无明熏动,起一切相,如水因风,妄波忽动,若风止息,动相元无,故名随缘真如。
【三藏法数】
真名不伪,如名不异。谓常以妙观观于心性,本具真如之理,速令显发,是名真如。
【三藏法数】
真如者,乃真实无妄之理,即法性土之体也。此清净法身所依之土,以由法身无相,土亦如是,身土虽分,体原不二,故真如为体也。
【三藏法数】
离妄曰真,不异曰如。即诸佛所證真实无妄之德,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十二真如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十二空十二无为。(参见:真如)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十二无为,十二空:一真如,二法界,界者所依之义。是为诸法所依之所也。三法性,是乃诸法之体性,故曰法性。四不虚妄性,对于诸法有为之虚妄性而云不虚妄性。五不变异性,对于诸法之生灭变异而云不变异性,六平等性,对于诸法之差别不同而云平等性。七离生性,离生灭故云离生性。八法定,法性常住,故云法定。九法住,诸法住于真如之法位,故云法住。十实际,是为诸法性真实之际极,故云实际。十一虚空界,以喻理体之周遍法界,故云虚空界。十二不思议界,理体绝言思,故云不思议界。见大涅槃经。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二无为,或十二空。一、真如,即诸法的体性真实如常;二、法界,界是所依之义,即诸法所依之所;三、法性,即诸法的体性;四、不虚妄性,即毫无虚妄;五、不变异性,即没有生灭变异;六、平等性,即没有差别不同;七、离生性,即离生灭;八、法定,即法性常住;九、法住,即诸法住于真如的法位;十、实际,即诸法性真实到极点;十一、虚空界,喻理体周遍于法界;十二、不思议界,即理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三无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无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小乘立三无为:一择灭无为,旧云数灭无为。择者简择事物道理之智慧力也,数者智慧之法数(有为之法,诸数多故,总名为数),与择同。盖依智慧简择力断烦恼所显之一种灭谛,谓之择灭,其灭依择而得也。此灭体即为涅槃。名之为灭者,以其为灭烦恼而显之实体,且其体中有为诸相寂灭也。依有为诸相寂灭之义,复名为无为。二非择灭无为,旧云非数灭无为。非依智慧之简择力,但于缺生法因缘处自显之一种灭体,谓之非择灭。例如入于见道,则为圣者,于圣者身上毕竟缺凡夫性可生之因缘,因而此时对于凡夫性得一种之无为法,即非择之灭也。谓之为灭者,以其为因缘灭处所显之实体,且其体中有为诸相寂灭也。依是复名为无为。要之就所断之烦恼而寂灭不生之无为法被显,为择灭,为缺缘而寂灭不生之无为法被显,为非择灭。三虚空无为,前二无为之外,有一种之无为法,以无碍为性。无论向何法,无碍,亦无被碍。其相恰如世间所云之虚空,故名为虚空无为。世所言之虚空,虽如无为法,然彼为眼见之法。且自不碍他而为他所碍,呈广狭方圆之相,是非无为法,故称之为空界之色,而摄于色法中之显色。此虚空无为,则于色心之诸法及空界之色外,有一实体,而为此等诸法之所作也。见俱舍论一,大乘义章二,七帖见闻三本。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立三无为,即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用真智选择佛法,修成涅槃之果,證无为之境界、名择灭无为;凡事无能生之因缘,或有因而缺缘,则毕竟不生,合于无为宗旨,名非择灭无为;虚空遍一切处,既是虚空,自然无生灭变化,名虚空无为。
【三藏法数】
(出俱舍论)
无为者,谓真空寂灭之理,本无造作,故名无为。
〔一、虚空无为〕,虚空即无碍之义。谓真空之理,不为惑染之所障碍,故名虚空无为。
〔二、择灭无为〕,择即拣择,灭即寂灭。谓声闻之人,用智拣择,远离见、思系缚,即證寂灭真空之理,是名择灭无为。
〔三、非择灭无为〕,谓声闻之人,證果之后,诸惑不复续起,自然契悟寂灭真空之理,不假拣择,故名非择灭无为。
不动无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无为之一。生于色界之第四静虑,而离苦乐二受际之真如也。离苦乐粗动而得之真如,故云不动无为。
内无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外无为之对。六妙门也。
四无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无为)
外无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外境不动心者。即眼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嗅香,口不取味。身不触细滑,意不妄念也。
【佛学常见辞汇】
谓眼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嗅香,口不取味,身不触细滑,意不妄念,也就是不为外境所动心的意思。
非择灭无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无为之一。灭者灭尽有为法也,灭尽了,毕竟不生,曰无为。此灭有二种,以智慧之简择力断灭烦恼,不令再生,谓之择灭无为,即涅槃也。又不依择力,仅由缺有为法之自生缘,而毕竟不生,谓之非择灭无为。盖择灭者,圣道所得,非择灭者,缘缺所得也。俱舍论一曰:「永碍当生得非择灭,谓能永碍未来法生得灭异前,名非择灭。得不因择,但由阙缘。」唯识述记二末曰:「而此本性不由慧能而性清净,名非择灭。或有为法缘阙不生,不生之灭显真理故,名非择灭,离无漏慧而自灭故。」
【佛学常见辞汇】
三无为之一。(参见:三无为)
【三藏法数】
谓声闻之人,證果之后,诸惑不复续起,自然契悟寂灭真空之理,不假拣择,故名非择灭无为。
虚空无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无为之一。有部宗所立有二虚空,一有为虚空,二无为虚空也。凡现于无色像所者,是有为虚空,本来常空者无为虚空也。有为虚空者有分限,有生灭,属于眼识之所见。因是称此为空界之色,为五蕴中色蕴之所摄,六大中空大之所摄。是有为无常也。无为虚空者,无限无际,真空寂灭、离一切之障碍,一切有碍之物体得自在行动于其中者。是属于意识之所缘,为三无为中之虚空无为。世所谓为虚空者,即空界之色。有为虚空也。空界之色,其体性虽不障碍他法,然为他法障碍,现障碍于他有形物体而其体即灭,因此而名为有为。若实之虚空,离于能碍所碍,亦周遍于有形之物体中,常恒不变,是为无为法,以无障碍解虚空之义。俱舍论一曰:「虚空但以无碍为性。由无碍故,色于中行。」正理论一曰:「虚空容受色等有为。」俱舍光记一曰:「空界色,虽非能碍,而是所碍,被馀色碍而开避故其体不生。世言虚空者,于空界色说虚空声。」又曰:「空界复由虚空得有。」大乘义章二曰:「如毗昙。虚空有二:一者有为,二者无为。」【又】大乘六无为之一。唯识论立六种无为,以彼有部所立虚空无为,非实有之法,于佛證得之法性上为六无为相中之一相。法性之体,离诸之障碍,故名之为虚空无为,非别有容受万物之无为虚空也。因而依有部则虚空之语,直指大虚空,依唯识则一者喻语,法性之无为,似大虚空,故名虚空。一者法性,即为虚为空,故名虚空。见唯识论二、同述记二末。
【三藏法数】
虚空即无碍之义。谓真空之理,不为惑染之所障碍,故名虚空无为。
无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Asam%skr!ta。为者造作之义,无因缘造作,曰无为,又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曰无为,即真理之异名也。此无为法有三种六种之别,三无为中之择灭无为,六无为中之真如无为,是正为圣智所證之真理。曰涅槃,曰法性,曰实相,曰法界,皆无为之异名也。无量寿经上曰:「无为泥洹之道。」清信士度人经曰:「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肇论曰:「无为者,取乎虚无寂寞,妙绝于有为。」探玄记四曰:「缘所起法名曰有为,无性真理名曰无为。」华严大疏十六曰:「以有所作为,故名有为。有为是无常,无所作为,故名无为。无为即是常也。」大乘义章二曰:「释有二:一对法外四相以释,色心等法为彼法外四相所为,虚空等三不同彼故,名曰无为。二对法体四相以释,色心等法一切皆有初生次住终异后灭前后集起,评之曰为,虚空等三无彼为故,名曰无为。」
【佛学常见辞汇】
无因缘的造作,即真理的别名。
六无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乘立六无为。但非谓有六种之别体,乃断我法二执处所显之一种真理,有、无、常、无常,皆不可名,但是法之实性,故名法性也,此一法性从所显之缘分种种之名也。一虚空无为,此法性离本来诸障碍之位所显者名之。二择灭无为,依此法性智慧力断烦恼之位所显者名之。三非择灭无为,不由此法性之择力而为本来清净或缘缺之位所显者名之。四不动无为,此法性生于第四禅天离苦乐粗动之位所显者名之。五想受灭无为,此法性入于圣者非想地所摄之灭尽定。灭六识心想及苦乐二受之位所显者名之。六真如无为,由此法性有真实如常之相而名。此中前五无为,就一法性所显之位之差别,而假立为五种之名者也。前五者为诠法性之相之假名,后一者为诠法性之体之假名也。由是而论,前五无为名体皆为假立,真如无为,体为定在,但真如之名为假立也。见唯识论二,百法问答钞九。
无为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密教之三昧耶戒也,虽依阿阇梨之加持而受得,然是暂借外缘,显本来自身之具得者,此为本不生之戒,不依自他之能所,故曰无为戒。
无为舍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为者,涅槃也,涅槃为人之安宅,故云舍。千手经曰:「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会无为舍。」
【佛学常见辞汇】
谓无为(涅槃的境界)是人类最安乐的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