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75,分59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教阅
教育
教诲
政教
空教
设教
文教
尽教
教条
条教
便教
教民
任教
教官
立教
《漢語大詞典》:教阅(教閲)
教练;训练。李卫公问对卷上:“教閲既成,众知吾法。” 宋 范仲淹 《奏乞拣选往边上屯驻兵士》:“及到边上,不堪披带教閲,虚破禁军诸般受请支赐。” 明 李东阳 《夏公行状》:“教閲之法,以百人为率,择其能者十人,以教其九十人。”
分類:教练训练
《國語辭典》:教育  拼音:jiào yù
1.教导培育。《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一种有关培植人才,训练技能,以支应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事业。
《國語辭典》:教诲(教誨)  拼音:jiào huì
教导训诲。《书经。无逸》:「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三国演义》第三八回:「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
《國語辭典》:政教  拼音:zhèng jiào
1.政治与教化。《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内脩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儒林外史》第三三回:「大家习学礼乐,成就出些人才,也可以助一助政教。」
2.政治与宗教。如欧洲历史上有「政教冲突时代」。
《國語辭典》:政教合一  拼音:zhèng jiào hé yī
统理政治与宗教两权的政治制度。如中国大陆的西藏及欧洲中世纪的天主教均采此制。
《漢語大詞典》:空教
佛教语。以阐发般若经部诸法皆空为宗旨的教法。亦泛指佛教。 唐 冯翊 桂苑丛谈·方竹柱杖:“老僧者熟于祗接;至於谈话,多空教所长,不甚对以他事。”旧五代史·梁书·张策传:“妙通因果,酷奉空教,未弱冠,落髮为僧,居 雍 之 慈恩精庐 ,颇有高致。”
《漢語大詞典》:设教(設教)
(1).实施教化。易·观:“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晋书·刑法志》:“古人有言:‘善为政者,看人设教。’” 王闿运 《衡州西禅寺碑》:“礼乐所以设教,而教非 尧 舜 之心。”
(2).指办学。 清 尹会一 《与东章馆师时溯尼书》:“遥闻设教以来,牖启童蒙,弥加静正,深慰远怀。”
《國語辭典》:文教  拼音:wén jiào
文化教育。《史记。卷二。夏本纪》:「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今圣上德通神明,继统扬业,亦悯此文教错乱。」
《國語辭典》:尽教(儘教)  拼音:jǐn jiào
任意去做而不加管束。宋。刘克庄 乍归诗九首之九:「尽教人贬驳,唤作岭南诗。」也作「尽教」。
分類:听凭不管
《國語辭典》:教条(教條)  拼音:jiào tiáo
1.教令、法规。唐。韩愈 许国公神道碑铭:「公之为治,严不为烦,止除害本,不多教条,与人必信。」
2.宗教上要求信徒服从遵守的条文。
3.只凭信仰,不加思考、求證,使人盲目接受的立论。
《漢語大詞典》:条教(條教)
法规,教令。汉书·董仲舒传:“ 仲舒 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晋书·殷仲堪传:“领 晋陵 太守,居郡禁产子不举,久丧不葬,録父母以质亡叛者,所下条教甚有义理。” 唐无可 《书事寄万年厉员外》诗:“条教关天道,歌謡入圣聪。”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箸议第六》:“处则为佔毕絃诵,而出则为条教号令。” 严复 夏曾佑 《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凡其群之部勒条教愈分明者,则其族愈强,而其种之传愈远。”
《国语辞典》:便教  拼音:biàn jiào
即使、即令。《三国演义》第三五回:「公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备不敢闻教。」《醒世姻缘传》第二三回:「摸量著读得书的,便教他习举业,读不得的,或是务农,或是习甚么手艺。」
分类:即使即令
《漢語大詞典》:教民
(1).教育人民。论语·子路:“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2). 清 末泛称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的 中国 人。 鲁迅 《热风·随感录三十九》:“又一转眼,便连他的影子,也同拳民时代的教民一般,竟犯了与众共弃的大罪了。” 徐特立 《纪念“五四”对青年的希望》:“那时候,不仅外国人在 中国 犯了法可以不受 中国 法律的制裁,就连教民也仗着帝国主义的势力为非作歹,法律不敢过问。”
《國語辭典》:任教  拼音:rèn jiào
担任教学的工作。
《國語辭典》:教官  拼音:jiào guān
1.古代掌管教化人民的官员。《周礼。地官。司徒》:「乃立教官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教官之属,大司徒卿一人,小司徒中大夫二人。」
2.元、明、清时,府、州、县学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等掌教诲晓谕之职者,通称为「教官」。
3.现今军队、军事学校与一般训练机构之教员,或学校中教授军事训练课程者,均通称为「教官」。
《國語辭典》:立教  拼音:lì jiào
树立典范以教导人。《文选。孔安国。尚书序》:「剪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