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晓谕(曉諭)  拼音:xiǎo yù
明白告知,使人领会。《汉书。卷二三。刑法志》:「今大辟之刑千有馀条,律令烦多,百有馀万言,奇请它比,日以益滋,自明习者不知所由,欲以晓谕众庶,不亦难乎!」《儒林外史》第一二回:「恐有无知小民在左近樵采作践,晚生还要出示晓谕。」也作「晓示」、「晓喻」。
分類:晓谕文告
《國語辭典》:黄纸(黃紙)  拼音:huáng zhǐ
皇帝的诏书。因用黄色的纸书写,故称为「黄纸」。宋。范成大〈后催租行〉诗:「自从乡官新上来,黄纸放尽白纸催。」
《漢語大詞典》:宣押
指宣布朝廷签署的文告。凡公文需书押,因称。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二:“宰相遇诞日,必差官具口宣押,赐礼物。”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士人赴殿试唱名:“前三日,宣押知制誥、详定、考试等官,赴学士院锁院,命御策题,然后宣押赴殿。”宋史·杨存中传:“二年春,进神武中军统制,宰相 吕颐浩 袖敕以授 存中 。 俊 奏留 存中 军中…… 存中 亦固辞,且谓:‘神武诸帅如 韩世忠 、 张俊 ,皆贵拥旌鉞,名望至重,如臣么么,一旦位与之抗,实不自安。’不许,遣中使宣押,乃视事。”
《國語辭典》:宣言  拼音:xuān yán
1.逢人公开声明。《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2.发表意见。《国语。周语上》:「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3.政府、政党或其他团体把对某事件的主张,用文书对外的宣示。如:「独立宣言」。
《漢語大詞典》:文示
犹文告。 清 唐甄 潜书·权实:“文示之不信於民也久矣。”
分類:文告
《漢語大詞典》:诫谕(誡諭)
(1).告诫晓喻。《元典章·户部九·立社》:“凡有司禁治事理,社长每季须诫諭,使民知畏,毋陷刑宪。” 清 林则徐 《批英国领事义律派参逊赴洋示令全缴鸦片禀》:“该领事须知本大臣推诚诫諭,迅速懔遵,不得反覆无常,自取咎戾。”
(2).指告诫与晓谕之类的文告。宋史·选举志二:“如詔誥、章表、箴铭、赋颂、赦敕、檄书、露布、诫諭、其文皆朝廷官守日用不可闕,且无以兼收文学博异之士。”
《漢語大詞典》:捕讨(捕討)
(1).收捕讨伐。后汉书·杨赐传:“今若下州郡捕讨,恐更骚扰,速成其患。”
(2).指收捕讨伐的文告。犹檄文。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依此再广,而詰责、捕讨诸体,贯於人物,通於古今,凡有游戏,便可染翰;体虽各殊,传犹一脉云。”
《漢語大詞典》:语谕(語諭)
指 太平天囯 后期特爵诸王嗣君以外各子所出的文告。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太平礼制(八年)》:“臣下奏称详奏,諭称语諭。”
《漢語大詞典》:论谕(論諭)
特指 太平天囯 后期 洪秀全 之三子 光王 、四子 明王 之世子所发布的文告。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太平礼制八年》:“臣下奏称陈奏,諭称论諭。”
《漢語大詞典》:调谕(調諭)
特指 太平天囯 时 光王 、 明王 所出的文告。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太平礼制》:“ 明王 妻呼称 明王娘 ,其妻亲总称贵亲。臣下奏称表奏,諭称调諭。”
《國語辭典》:诏令(詔令)  拼音:zhào lìng
1.皇帝的命令。《韩非子。初见秦》:「土地广而兵强,战剋攻取,诏令天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又诏令太医院有名医人数个,到寓诊视。」也作「诏敕」。
2.文体名。是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发命令、文告的通称。包括册文、制、敕、诏、诰等。
《國語辭典》:文教  拼音:wén jiào
文化教育。《史记。卷二。夏本纪》:「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今圣上德通神明,继统扬业,亦悯此文教错乱。」
《國語辭典》:布告  拼音:bù gào
1.通告大众。如:「布告县民周知。」《三国演义》第二回:「遣使者布告天下,有功者重加赏赐。」也作「布告」。
2.张贴出来以通告大众的一种文书。如:「门口贴了一张吉屋出租的布告。」也作「布告」。
《國語辭典》:赦书(赦書)  拼音:shè shū
免除刑罚的文书。唐。白居易 何处难忘酒诗七首之七:「赦书逢驿骑,贺客出都门。」《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达生辞了母亲,又到书堂中去了,吴氏只当接得九重天上赦书。」
分類:颁布文告
《國語辭典》:讣闻(訃聞)  拼音:fù wén
报告丧事的柬帖。《红楼梦》第一三回:「择准停灵七七四十九日,三日后开丧送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