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21,分35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吃紧
右翼
政论
政纲
昏浊
殷道
戴帽
伾文
论战
变天
风政
复社
霾曀
八书
宪政
《國語辭典》:吃紧(吃緊)  拼音:chī jǐn
1.形容情势紧张、急切。如:「近来国际局势吃紧,我们应以不变应万变。」
2.重要、有分量。《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料著安老爷定有几句吃紧的话,问得住姑娘。」
《國語辭典》:右翼  拼音:yòu yì
1.对目前政经、社会主张维持现状,反对激烈改革的一派。亦泛指文艺、学术、思想等方面趋于保守的一方。也称为「保守派」、「右派」。
2.军队前进时靠右边的一支。《三国演义》第四五回:「随令甘宁为先锋,韩当为左翼,蒋钦为右翼,瑜自部领诸将接应。」
3.足球前锋最右边的一员。如:「右翼带球入底线,中锋冲前接应。」
《國語辭典》:政论(政論)  拼音:zhèng lùn
对政府施政措施及其得失的评论。
《國語辭典》:政纲(政綱)  拼音:zhèng gāng
施政纲领。《南史。卷七五。隐逸传上。顾欢传》:「及践阼乃至,称山谷臣顾欢上表,进政纲一卷。」《宋史。卷四一九。薛极传》:「政纲虽举,必求益其所未至;德泽虽布,必思及其所未周。」
《漢語大詞典》:昏浊(昏濁)
(1).指空气、水等不洁净。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阴隐客》:“言未毕,门中有数十人出,云怪有昏浊气,令责守门者。”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譬如奔流浊水,纔贮在缸里,初然虽定,也只是昏浊的,须俟……渣滓尽去,復得清来。” 黎锦明 《出阁》:“她嫌屋门边的塘水昏浊,常时提起一桶衣服到这山腰的莲塘边来。”
(2).引申为污秽难看。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然其人状貌昏浊,垢秽不可近。”
(3).指社会、政治黑暗混乱。《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如今朝廷昏浊,正正经经纳钱,就是得官,也只有数,不能勾十分大的。” 清 戴名世 《老子论上》:“ 庄子 、 列御寇 之流,其言依倣 老子 ,吾观其书,大抵悯世之昏浊,为洸洋自恣以适己志,此文人学士之雄者耳,不得与 老子 并。”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十五》:“要之,能在这昏浊的政局中,居然出为高官,清流大约无这种手段。”
《漢語大詞典》:殷道
谓 殷 代的政治与礼制。礼记·礼运:“我欲观 殷 道,是故之 宋 ,而不足徵也。”史记·殷本纪:“ 武丁 修政行德,天下咸驩, 殷 道復兴。”
分類:政治礼制
《漢語大詞典》:戴帽
亦作“ 戴帽子 ”。
(1).把帽子戴在头上。引申为于一物之上加以他物。 宋 戴鼎臣 东原录:“ 海州 朐山 ,俗言 朐山 戴帽即雨,盖谓云出覆冒其上为雨候。”
(2).引申为在政治上或行为上给人定性。 刘亚舟 《男婚女嫁》第六章:“ 程玉柱 的爹爹叫 程济仁 ,是个戴帽富农。”《花城》1981年第3期:“摘帽子戴帽子!好好的一个日常生活用语,和‘衣服’‘袜子’一样的‘帽子’竟变成一个使人胆战心寒的声音,这是多么古怪的历史现象!”
《漢語大詞典》:伾文
指 唐顺宗 时领导政治改革的 王叔文 及其同党 王伾 。 唐 韩愈 《忆昨行和张十一》:“ 伾 文 未揃 崖州 炽,虽得赦宥恒愁猜。”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五:“﹝ 韩愈 ﹞又有《永贞行》以快 伾 文 之贬。”
《國語辭典》:论战(論戰)  拼音:lùn zhàn
在哲学、科学、文学、政治等方面,对某项中心问题,因意见不同而激起理论上的争议。如:「七○年代,台湾现代文学界曾掀起一场乡土文学的论战。」
《國語辭典》:变天(變天)  拼音:biàn tiān
1.天气由晴转变成阴雨。如:「看这样子快变天了,赶紧把衣服收一收吧!」
2.政局有了重大改变,有时可用来称改朝换代。如:「在高压统治下的人民渴望变天。」
《國語辭典》:九天  拼音:jiǔ tiān
1.天的中央及八方。《楚辞。屈原。离骚》:「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脩之故也。」
2.天之极高处。《孙子。形》:「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唐。李白 望庐山瀑布水诗二首之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作「九霄」、「九重」。
3.比喻宫禁。唐。王维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诗:「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王涯 宫词三○首之七:「为看九天公主贵,外边争学内家装。」
《漢語大詞典》:风政(風政)
(1).教化政治。后汉书·滕抚传:“风政修明,流爱于人,在事七年,道不拾遗。”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承藉猛政,故可以和静致治” 刘孝标 注引《江惇传》:“ 山遐 为 东阳 ,风政严苛,多任刑杀,郡内苦之。”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 宁 在 豫章 ,遣十五议曹下属城,採求风政;并吏假还,讯问官长得失。”
(2).指政绩。后汉书·李固传:“天下喁喁,属望风政。”宋书·良吏传·阮长之:“前后所莅官,皆有风政,为后人所思, 宋 世言善治者,咸称之。”北史·元颢传:“﹝ 顥 ﹞据有都邑,号令自己。天下人情,想望风政。自谓天之所授,颇怀骄怠。”
《漢語大詞典》:复社(復社)
明 末 江南 士大夫主张改良政治的文学结社之一。 明 天启 时 江 南 张溥 、 陈贞慧 等初结应社, 崇祯 六年又集合南北文社中人,会于 苏州 虎丘 ,取兴复绝学之义,成立复社,继东林党之后,以讲学批评时政。 南明 弘光 时,屡受 马士英 、 阮大鋮 的迫害。 清 军南下,复社主要人物 吴应箕 、 陈子龙 等参加抗 清 ,殉难。 顺治 九年,复社被 清 政府取缔解散。
《漢語大詞典》:霾曀
(1).语本《诗·邶风·终风》:“终风且霾。”又:“终风且曀。”后以“霾曀”指蔽天的灰尘或云翳。文选·木华〈海赋〉:“若乃霾曀潜销,莫振莫竦。” 吕向 注:“霾曀,昏气也。” 唐 柳宗元 《惩咎赋》:“日霾曀以昧幽兮,黝云涌而上屯。” 宋 曾巩 《喜晴》诗:“今晨霾曀一扫荡, 羲和 徐行驱六龙。”
(2).喻社会政治黑暗。宋史·真宗纪一:“帝谓宰相曰:‘霾曀颇盛,卿等思闕政,以佐予治。’” 梁启超 《致某公书》:“我国政界,亦霾曀不开。”
《國語辭典》:八书(八書)  拼音:bā shū
书为《史记》五种体例之一:有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八篇,总称为「八书」,其内容记载典章制度沿革,后世正史多改称为「志」。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故本纪以述皇王,列传以总侯伯,八书以铺政体,十表以谱年爵。」
《國語辭典》:宪政(憲政)  拼音:xiàn zhèng
称民主立宪的政治。如:「宪政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