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统治(統治)  拼音:tǒng zhì
政府为维持国家的生存与发展,运用国权,以支配领土和国民的行为,称为「统治」。《书经。益稷》「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句下汉。孔安国。传:「言至海诸侯,五国立贤者一人为方伯,谓之五长,以相统治,以奖帝室。」
《漢語大詞典》:秉钧轴(秉鈞軸)
谓执掌政权。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景定彗星:“今日之秉钧轴者,前日之功固伟矣。” 宋 方勺 泊宅编卷一:“至 闻喜 裴氏 , 赵郡 李氏 ,一家皆十七人秉钧轴,何其盛也。”参见“ 秉轴 ”、“ 秉钧 ”。
分類:执掌政权
《國語辭典》:采菽  拼音:cǎi shú
《诗经。小雅》的篇名。共五章。根据〈诗序〉:「采菽,刺幽王也。」或以为诸侯朝见天子,诗人作此以颂美之。首章二句为:「采菽采菽,筐之筥之。」
《漢語大詞典》:宗稷
宗庙社稷。古代亦常用以代表国家政权。《宋书·袁顗传》:“王室不造,昏凶肆虐,神鼎将沦,宗稷几泯,幸天未亡 宋 ,乾历有归。”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出 江 派而风翔,入京师而雷动;鸣控弦於宗稷,流锋鏃於象魏。” 宋 司马光 《交趾献奇兽赋》:“陛下功冠邃古,化侔仪极,恭承神祇,严奉宗稷。”
《漢語大詞典》:枢辖(樞轄)
(1).关键。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铨赋:“斯并鸿裁之寰域,雅文之枢辖也。”
(2).统辖。 唐 白居易 《孔戣授尚书左丞制》:“尚书丞掌决百事,枢辖六曹。”
(3).指中央政权的机要部门。周书·崔谦传:“ 谦 明练时事,及居枢辖,时论以为得人。”北史·高道悦传:“尚书左丞 公孙良 ,职綰枢辖,蒙冒莫举。”
《漢語大詞典》:举大事(舉大事)
指发动夺取政权的武装起义。史记·项羽本纪:“ 项氏 世世将家,有名於 楚 ,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
《國語辭典》:争鹿(爭鹿)  拼音:zhēng lù
比喻争夺政权。参见「逐鹿」条。
分類:争夺政权
《漢語大詞典》:内乡(内鄉)
谓向往中原或向慕中央政权。乡,嚮。汉书·司马相如传下:“父兄不辜,幼孤为奴虏,係絫号泣,内乡而怨。” 颜师古 注:“乡读曰嚮,嚮中国而怨慕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乡作“嚮”。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己酉春,虏移文境上曰:‘皇帝生日,本是七月。今为内朝使人冒暑不便,已权改作九月一日。’其内乡之意,亦可嘉也。”
《漢語大詞典》:分鹿
(1).列子·周穆王谓: 郑 人有薪于野者,毙奔鹿而藏诸隍中,覆以蕉叶。俄而忘其藏处,遂以为梦。而沿途诵其事。傍人有闻者,因其言而取之。薪者是夜真梦藏鹿之处及得鹿之人。次日晨按所梦往索,及涉讼。士师遂中分其鹿予此二人。后因以“分鹿”喻将真作梦,将梦作真,错乱颠倒。 宋 黄庭坚 《和刘景文》诗:“分鹿谁觉梦,亡羊路南北。”
(2).犹逐鹿。谓国家政权瓦解之时,群雄乘机起而争夺天下。 宋 刘克庄 《贺新郎·题蒲涧寺》词:“歷歷 汉 初 秦 季事,山下瓜犹未熟。过眼见、羣雄分鹿。”参见“ 逐鹿 ”。
《國語辭典》:逐鹿  拼音:zhú lù
语本《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鹿为猎取的对象,比喻帝位,逐鹿意指争夺政权。如:「逐鹿中原」、「群雄逐鹿」。也作「争鹿」。
《國語辭典》:移鼎  拼音:yí dǐng
鼎,夏禹时曾铸九鼎做为传国的宝器。引申为国家政权。移鼎比喻改朝换代,政权移转。《南史。卷一。宋武帝本纪》论曰:「桓温雄才盖世,勋高一时,移鼎之业已成,天人之望将改。」
《漢語大詞典》:参枢(參樞)
(1).参与中央政权的政务。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杭学游士聚散:“ 戴庆炣 以参枢轮笔,竟作指挥,许京庠有籍无分人引试一次。”
(2).指仅次于丞相的官员。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三省:“凡厅治皆南面,惟都臺则宰相坐东面,参枢皆西面。”
《漢語大詞典》:番情
外国或少数民族政权的国情。旧题 唐 李靖 李卫公问对卷中:“臣尝与之言,松漠饶乐,山川道路,番情逆顺,远至于西域。”
《国语辞典》:柄政  拼音:bǐng zhèng
柄,握柄、掌握。柄政指掌理政权。如:「贤人柄政,则国事可图。」
《國語辭典》:独裁(獨裁)  拼音:dú cái
政治上的决定,取决一个人或极少数人的专制统治,称为「独裁」。
《国语辞典》:前赵(前赵)  拼音:qián zhào
国名。(西元304~329)十六国政权之一。西晋末,匈奴人刘渊称帝,国号汉,刘曜时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其所控制疆域,大约仅在河南、山西、陕西、宁夏及甘肃部分地区。后为后赵石勒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