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在朝  拼音:zài cháo
在朝廷当官、担任职务。《文选。羊祜。让开府表》:「今光禄大夫李喜秉节高亮,正身在朝。」《大宋宣和遗事。元集》:「共十六个才子,是有贤德名望的人,分布在朝,任了官职。」
《漢語大詞典》:台下(臺下)
(1).台榭的下面。春秋·文公十八年:“丁丑,公薨于臺下。”《韩诗外传》卷二:“ 颜渊 侍坐, 鲁定公 于臺, 东野毕 御马于臺下。”
(2).古时对人的尊称。《水浒后传》第七回:“ 郭京 鞠躬答道:‘臺下世胄英才,神仙骨相,趋謁旌旄,足慰平生。’”
(3).谓政治舞台之下,即不执政地位。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他们要求实行西方的两党制,这一党在台上,那一党在台下。”
《國語辭典》:万几(萬幾)  拼音:wàn jī
几,事情初萌发时。万几常指国家元首所治理的政务繁多。《书经。皋陶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汉。孔安国。传:「几,微也,言当戒惧万事之微也。」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咱今日万几稍暇,不免巡官走一遭。」也作「万机」。
《國語辭典》:卿士  拼音:qīng shì
职官名:(1)执政的王卿。《左传。隐公三年》:「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晋。杜预。注:「卿士,王卿之执政者。」(2)卿大夫、士的通称。
《漢語大詞典》:卿相
执政的大臣。《孟子·公孙丑上》:“夫子加 齐 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起 不为卿相,不復入 卫 。” 唐 杜甫 《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诗:“高歌卿相宅,文翰飞省寺。” 康有为 《大同书》丙部:“人人皆可由白屋而为王侯、卿相、师儒,人人皆可奋志青云,发扬蹈厉,无阶级之害。”
《國語辭典》:鼎鼐  拼音:dǐng nài
1.鼎和鼐。古代两种烹饪器具。唐。薛稷 临难不顾徇节宁邦科策第一道:「帝德广运,六臣参其业;天道大明,五帝陈其序。犹黼黻之章五色,鼎鼐之饪五味。」宋。王安石 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诗三首之二:「结子非贪鼎鼐尝,偶先红杏占年芳。」
2.天子在宗庙中祭祀用的重器。唐。符载〈送卢侍御史赴王令公幕序〉:「其公者,树勋烈,铭鼎鼐,休声巍巍,垂之无穷。」《宋史。卷四六八。宦者列传三。杨戬》:「自崇宁后,日有宠,知入内内侍省。立明堂,铸鼎鼐,起大晟府、龙德宫,皆为提举。」
3.比喻宰相的职位。因古代宰相治理天下,揆度百事,就如同在鼎中调味一般。唐。李商隐 为荥阳公上河中崔相公状:「相公禀青云之秀,更历股肱之郡,咸登鼎鼐之司。」明。杨慎《丹铅馀录》卷二:「伊尹负鼎以干汤,谓尹有鼎鼐之才也。」
《國語辭典》:鼎鼐调和(鼎鼐調和)  拼音:dǐng nài tiáo hé
1.在鼎、鼐中调味。明。王恭咏胡椒诗:「自从鼎鼐调和去,姜桂纷纷不共论。」明。陆深 禁中斋夜诗:「大烹本为牛羊荐,鼎鼐调和愧未工。」
2.比喻宰相率领、协调官员,处理国政。宋。周必大 庆邦衡生朝用去年韵:「鼎鼐调和知有日,君臣庆会岂因人。」明。王冕梅花诗三首之一:「他年鼎鼐调和,不改山林节操。」也作「调和鼎鼐」。
《國語辭典》:听政(聽政)  拼音:tìng zhèng
治理政事。《礼记。玉藻》:「君日出而视之,退适路寝听政。」《左传。僖公九年》:「宋襄公即位,以公子目夷为仁,使为左师以听政,于是宋治。」也作「听事」。
《國語辭典》:共和  拼音:gòng hé
1.周厉王出奔后,周、召二公摄政,号称「共和」。见《史记。卷四。周本纪》。一说为共伯和摄行天子事。
2.国家主权在全体人民,不立君主的国体,称为「共和」。
《漢語大詞典》:初政
(1).谓开始执政。《后汉书·翟酺传》:“今自初政已来,日月未久,费用赏赐已不可筭。”宋史·职官志二:“ 神宗 初政,迺省其务之细者归之有司。”宋史·儒林传三·程大昌:“当是时,帝初政,鋭意事功。”
(2).指起初的政见政令。 明 李贽 《史纲评要·南宋纪·理宗》:“ 弥远 若能不改初政,亦何至为 檜 贼之流也。”
(3).谓新政。 章炳麟 《商鞅》:“世徒见 鞅 初政之酷烈,而不考其后之成效。”
《漢語大詞典》:三都
(1).三个都城。 春秋 鲁 三 桓 执政,皆建城拟于国都, 季孙 之 费 、 孟孙 之 成 、 叔孙 之 郈 ,称三都。左传·定公十二年:“ 仲由 为 季氏 宰,将堕三都。” 杜预 注:“三都, 费 、 郈 、 成 也。”
(2).三个都城。指 战国 赵 、 卫 、 魏 三国的都城。吕氏春秋·无义:“五大夫功非不大也,然不得入三都。” 高诱 注:“三都, 赵 、 卫 、 魏 。”
(3).三个都城。 东汉 称 雒阳 为东都, 长安 为西都, 宛 为南都,合称三都。
(4).三个都城。指 三国 时的 蜀 都 成都 、 吴 都 建业 、 魏 都 邺 。《文选·谢灵运〈会吟行〉》:“两京愧佳丽,三都岂能似?” 李善 注:“三都, 蜀 、 吴 、 魏 也。”
(5).三个都城。指 蜀 之 成都 、 广都 、 新都 。 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 蜀 以 成都 、 广都 、 新都 为三都,号名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 洛水 又南逕 新都县 , 蜀 有三都,谓 成都 、 广都 ,此其一焉。”
(6).三个都城。 唐 都 长安 , 显庆 二年(657年)建 洛阳 为东都, 天授 元年(690年)建 晋阳 为北都,与 长安 合称三都。
(7).指 晋 左思 所著《三都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左思 奇才,业深覃思,尽鋭於《三都》,拔萃於《咏史》,无遗力矣。” 唐 齐己 《移居》诗:“欲问存思搜抉妙,几联诗许敌《三都》。” 明 沈鲸 《双珠记·假恩图色》:“失意赋《三都》,驻足将军树。” 清 彭极 《得爰琴兄都门信》诗:“牀头宝剑泣鱼肠,赋就《三都》价未偿。”
(8).三种山都。山都,动物名,狒狒类中最大的一种。旧时传说以山都为居于大树中的山妖。 清 周亮工 《夜登杭川城楼有感》诗之四:“亲心万里苦相关。”原注:“ 汀 ( 福建 长汀 )治初造,砍大树千餘。其树皆山都所居。山都有三种:下曰猪都,中曰人者,其高者为鸟都。即如人形而卑小,男妇自为配偶。猪都皆身如猪;鸟都人首能言,闻其声不见其形;人都或时见形。当伐木时,有术者 周元大 能禹步为厉术,以左合赤索围木而砍之。树仆,剖其中,三都皆不能化,执而煮之於鑊内。”
《國語辭典》:政绩(政績)  拼音:zhèng jī
官吏治理政务的绩效。《晋书。卷三。武帝纪》:「以京兆太守刘霄、阳平太守梁柳有政绩,各赐谷千斛。」《老残游记》第六回:「因天时尚早,复到街上访问本府政绩,竟是一口同声说好。」
《國語辭典》:致政  拼音:zhì zhèng
解除政务职责,辞官退休。《礼记。王制》:「七十致政,唯衰麻为丧。」唐。李朝威《柳毅传》:「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矣。」
《國語辭典》:致仕  拼音:zhì shì
辞官退休。《汉书。卷一二。平帝纪》:「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致仕,参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三国演义》第二七回:「桓帝时曾为议郎,致仕归乡。」也作「致事」。
《國語辭典》:淑人  拼音:shú rén
1.有德的君子。《诗经。曹风。鸤鸠》:「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2.闲雅贞静的女子。明。李昌祺《剪灯馀话。卷四。江庙泥神记》:「有淑人兮邦之媛,佩明月兮纽兰荃。」
3.清室皇宫后妃中,三品命妇的封号。《幼学琼林。卷一。文臣类》:「秩官既分九品,命妇亦有七阶。一品曰夫人,二品亦夫人。三品曰淑人。」
《國語辭典》:淑女  拼音:shú nǚ
闲雅贞静的女子。《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三国演义》第五四回:「正所谓淑女配君子,岂以年龄上下相嫌乎?」
《國語辭典》:亲政(親政)  拼音:qīn zhèng
旧时皇帝年幼即位,多由皇太后垂帘听政,或摄政大臣主持政事,待成年后,乃亲自处理政务,称为「亲政」。《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皇帝年在襁褓,未任亲政,战战兢兢,惧于宗庙之不安。」
《漢語大詞典》:师臣(師臣)
对居师保之位或加有太师官号的执政大臣的尊称。 唐 颜真卿 《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方崇乞言之典,以极师臣之敬。” 宋 梅尧臣 《太师杜公挽词》:“国佐三公进,师臣一品归。”宋史·奸臣传·贾似道:“ 理宗 崩, 度宗 又其所立,每朝必答拜,称之曰师臣而不名。” 元 张宪 《咸淳师相》诗:“十年国势尽倾摧,犹谓师臣堪付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