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腰鼓 拼音:yāo gǔ
1.乐器名,打击乐器。古今形制不同。隋唐以来用于胡乐,广首细腰,挂在腰间,用两手拍击。现在使用的腰鼓,则两端小而中腰较粗,奏时用绸带系鼓缚在舞者腰间,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奏。
2.一种舞蹈。腰间挂腰鼓,边跳舞边打击。最先盛行于陕北。
2.一种舞蹈。腰间挂腰鼓,边跳舞边打击。最先盛行于陕北。
《國語辭典》:鱼鼓(魚鼓) 拼音:yú gǔ
1.木鱼,寺中用以诵经或报时、聚食时用。宋。薛季宣〈雨后忆龙翔寺〉诗:「菱歌面面来鱼鼓,灯火层层到客舟。」宋。陆游 〈眉州郡燕大醉中间道驰出城宿石佛院寺〉诗:「径投野寺睡正美,鱼鼓忽报江天明。」
2.一种乐器。参见「鱼鼓简板」条。
2.一种乐器。参见「鱼鼓简板」条。
《國語辭典》:大鼓 拼音:dà gǔ
1.一种曲艺。以韵文演唱故事,其间夹有说白,常有三弦、板鼓及响板伴奏。流行很广,遍及全国。常与地区方言、曲调相结合,而有不同的名称。如:「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大鼓」、「东北大鼓」。
2.乐器名:(1)中式大鼓,木制鼓框,中部略宽,成桶型。两面蒙牛皮或羊皮,鼓面直径约一百公分,两面皆可击打。演奏时,悬在木制的三脚架上,用于戏曲、歌舞或独奏。(2)西式大鼓,构造和小鼓一样,体积较大,无响弦装置,直径约四十公分。鼓槌以毡毛、毛片、布或皮革包扎而成。演奏时,挂在胸前,或放于鼓架上。原只用于军乐中,后来才用于管弦乐上。
2.乐器名:(1)中式大鼓,木制鼓框,中部略宽,成桶型。两面蒙牛皮或羊皮,鼓面直径约一百公分,两面皆可击打。演奏时,悬在木制的三脚架上,用于戏曲、歌舞或独奏。(2)西式大鼓,构造和小鼓一样,体积较大,无响弦装置,直径约四十公分。鼓槌以毡毛、毛片、布或皮革包扎而成。演奏时,挂在胸前,或放于鼓架上。原只用于军乐中,后来才用于管弦乐上。
《國語辭典》:拍板 拼音:pāi bǎn
1.歌唱时拍打歌曲的节奏。如:「他看得津津有味,跟著一边拍板,一边哼。」
2.拍卖货物时所用的一块板子。如:「一个小贩拿著一块拍板在路边吆喝叫卖。」
3.乐器名。打击乐器。又名檀板:(1)由三块长方形紫檀或黄杨木板组成,前二块木板以细弦捆縳,再以布带连结后面的单块木板。敲击时,左手持后板,使下端突起的部分撞击前面两块木板发声。用于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常与板鼓合用,由鼓手兼操。也称为「的谷板」、「歌板」、「象板」、「牙板」。(2)南管音乐所使用的拍板称为「拍」,常为五片,演奏时右手执两片,左手执三片,互击之。
2.拍卖货物时所用的一块板子。如:「一个小贩拿著一块拍板在路边吆喝叫卖。」
3.乐器名。打击乐器。又名檀板:(1)由三块长方形紫檀或黄杨木板组成,前二块木板以细弦捆縳,再以布带连结后面的单块木板。敲击时,左手持后板,使下端突起的部分撞击前面两块木板发声。用于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常与板鼓合用,由鼓手兼操。也称为「的谷板」、「歌板」、「象板」、「牙板」。(2)南管音乐所使用的拍板称为「拍」,常为五片,演奏时右手执两片,左手执三片,互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