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22,分22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为戒
不戒
斋戒
戒行
天戒
警戒
戒严
深戒
戒饬
戒惧
告戒
戒律
劝戒
儆戒
戒敕
《韵府拾遗 卦韵》:为戒(为戒)
诗小序常武召穆公美宣王也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为戒
分类:为戒
《国语辞典》:不戒  拼音:bù jiè
1.不警备。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遂往不戒,身没被戮,宗庙崩弛,国家为墟。」《新唐书。卷三。高宗本纪》:「高宗溺爱衽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贻祸邦家。」
2.不禁止。晋。潘岳〈閞中诗〉:「微火不戒,延我宝库。」《西游记》第一二回:「若贪淫乐祸的愚僧,不斋不戒的和尚,毁经谤佛的凡夫,难见我袈裟之面,这便是不好处。」
3.不忌。三国魏。李康〈运命论〉:「盖知伍子胥之属镂于吴,而不戒费无忌之诛夷于楚也。」
《國語辭典》:斋戒(齋戒)  拼音:zhāi jiè
1.在祭祀或举行重要典礼之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夫妻不同房,严守戒律,以示虔诚庄敬。《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但凡人要请他写字时,他三日前,就要斋戒一日。」
2.佛教用语。八关斋的简称。参见「八关斋」条。
《國語辭典》:八关斋(八關齋)  拼音:bā guān zhāi
关,禁闭之意,严禁不正当的行为,使之不犯。八关斋是佛教八戒法和斋法的合称。八戒为:一、不杀,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坐高广大床,七、不著花鬘璎珞,八、不习歌舞伎乐。斋法指过午不食。合此九条戒律,称为「八关斋」。《增一阿含经》卷一六:「持八关斋,闭塞六情,防制五欲。」也称为「八关斋戒」、「八斋戒」、「斋戒」。
《國語辭典》:戒行  拼音:jiè xíng
佛教用语。指随顺戒体,在身、语、意三方面都能遵守戒律的行为。《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一中》:「戒行,谓方便修成,顺本受体。」唐。李邕〈大照禅师塔铭〉:「心源久寂,戒行弥高。」
《國語辭典》:天戒  拼音:tiān jiè
1.上天的警示。指日蚀、月蚀。《续汉书志。第一○。天文志上》:「言其星辰之变,表象之之应,以显天戒,明王事焉。」
2.天性戒绝某些嗜好。如不饮酒等。《三国演义》第一四回:「酒至曹豹面前,豹曰:『我从天戒,不饮酒。』」
《國語辭典》:警戒  拼音:jǐng jiè
1.告诫,以使人注意。《三国志。卷六五。吴书。王楼贺韦华传。贺邵》:「是以古之人君,揖让以进贤,虚己以求过,譬天位于乘奔,以虎尾为警戒。」
2.警备防守。《汉书。卷七六。赵尹韩张两王传。王尊》:「往者南山盗贼阻山横行,剽劫良民,杀奉法吏,道路不通,城门至以警戒。」
3.为防止敌人间谍、观测、渗透、破坏、骚扰、奇袭等威胁,提前预警与战备,以确保部队的安全。
《國語辭典》:戒严(戒嚴)  拼音:jiè yán
在战时或非常时期,所采取的军事管制措施。唐。李商隐 隋宫诗:「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儒林外史》第八回:「适值江西宁王反乱,各路戒严。」
《韵府拾遗 卦韵》:深戒
宋书何尚之传清道而动帝王成则古今深戒
《國語辭典》:戒饬(戒飭)  拼音:jiè chì
1.告诫。唐。韩愈 请上尊号表:「尧之在位,七十馀载,戒饬咨嗟。」《红楼梦》第七一回:「这两个婆子就是管家奶奶们,时常我们和他说话,都似狠虫一般。奶奶若不戒饬,大奶奶脸上过不去。」
2.旧日塾师惩责学生所用的戒尺。《儒林外史》第七回:「本该考居极等,姑且从宽,取过戒饬来,照例责罚!」
分類:告戒
《國語辭典》:戒方  拼音:jiè fāng
旧日塾师惩责学生所用的镇尺。清。李渔《比目鱼。改生》:「戒方终日不离头。」也称为「界尺」、「戒尺」。
《國語辭典》:戒惧(戒懼)  拼音:jiè jù
戒慎恐惧。《左传。桓公二年》:「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汉。王充《论衡。讥日》:「祸福自至,则述前之吉凶,以相戒惧。」
《國語辭典》:告戒  拼音:gào jiè
劝告申戒。《三国演义》第九六回:「吾累次丁宁告戒:『街亭是吾根本。』」也作「告诫」、「诰诫」。
《國語辭典》:戒律  拼音:jiè lǜ
宗教徒所守的法规。唐。杨烱〈大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恨深负米,荣暨击钟。爰持戒律,思答慈容。」也称为「戒条」。
《國語辭典》:劝戒(勸戒)  拼音:quàn jiè
劝勉告戒。《汉书。卷二○。古今人表》:「而诸子颇言之,虽不考虖孔氏,然犹著在篇籍,归乎显善昭恶,劝戒后人,故博采焉。」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因鲁史以修春秋,举得失以表黜陟,徵存亡以标劝戒。」
《國語辭典》:儆戒  拼音:jǐng jiè
警觉戒备。《书经。大禹谟》:「儆戒无虞,罔失法度。」也作「警戒」。
《國語辭典》:戒敕  拼音:jiè chì
1.告诫。《三国志。卷二○。魏书。武文世王公传。中山恭王衮传》:「衮忧惧,戒敕官属愈谨。」
2.汉代皇帝的四种命令之一,用以戒敕刺史、太守等官。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诏策》:「汉初定仪则,则命有四品: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也称为「戒书」。
《國語辭典》:戒书(戒書)  拼音:jiè shū
1.自我戒惕的文字。《大戴礼记。武王践阼》:「王闻书之言,惕若恐惧,退而为戒书。」
2.汉代皇帝的四种命令之一,用以戒敕刺史、太守等官。汉。蔡邕〈独断上〉:「汉天子正号曰皇帝……其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也称为「戒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