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影响(影響)  拼音:yǐng xiǎng
1.如影之随形,响之随声。即一方发生一种动作而引起他方发生变化或行动的作用。《醒世恒言。卷二八。吴衙内邻舟赴约》:「吴衙内身虽坐于席间,心却挂在舱后。不住偷眼瞧。见屏门紧闭,毫无影响。」《文明小史》第五五回:「一连两三个电报,毫无影响,这才慌了。」
2.踪迹、消息。《喻世明言。卷二一。临安里钱婆留发迹》:「一连乱了三日,没些影响,县尉没做道理处。」《红楼梦》第六二回:「只当他外头自便就来,谁知越等越没了影响,使人各处去找,那里找得著。」
3.根据、道理。《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看官,你道小子说到此际,随你愚人也该醒悟这件事没影响,做不得的。」
4.空虚不实的事情。《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那胡阿虎身为家奴,拿著影响之事,背恩卖主,情实可恨!合当重刑责罚。」
5.隐约的印象。《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八:「昨日到郁家之事,犹如梦里,多不十分记得。只依稀影响,认做已约定杨二郎日子过了。」
《漢語大詞典》:冥然
(1).恍惚不可捉摸貌。《淮南子·道应训》:“冥然忽然,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
(2).玄默貌。 晋 殷仲堪 《天圣论》:“天者为万物之根本,冥然而不言,百姓生而不用其功,万物成而不疲其劳。” 唐 白居易 《题赠定光上人》诗:“安得遗耳目,冥然反天真。” 明 李贽 《答耿司寇》:“ 柳老 平生正坐,冥然寂然,不以介怀,故不长进。”
(3).昏迷貌。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补编·凌华》:“命酒与对酌别,饮数盃,冥然无所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货郎:“ 二 冥然而僵。既晓,第主出,见人死门外,大骇。”
(4).愚昧无知貌。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最古之民,冥然罔觉,偏隅为固,八风不通。”
(5).犹盲然。 元 何中 《送喻秀才序》:“冥然而趋,不知其九折之坂与其四达之衢歟。”
《國語辭典》:霍霍  拼音:huò huò
1.拟声词。形容磨刀急速的声音。南朝梁。无名氏〈木兰诗〉二首之一:「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聊斋志异。卷一。贾儿》:「涂已,无所作,遂把厨刀霍霍磨之。」
2.闪亮。宋。刘子翚〈谕俗〉诗一二首之八:「乞灵走群祀,晚电明霍霍。」
《漢語大詞典》:冥迷
(1).阴暗迷茫。 宋 史达祖 《绮罗香·春雨》词:“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 明 徐渭 《雨》诗:“一雨连秋夏,无朝不冥迷。” 清 纳兰性德 《一络索·雪》词:“密洒征鞍无数,冥迷远树。乱山重迭者难分,似五里濛濛雾。”
(2).迷糊。形容因过度悲伤而神智恍惚。 宋 叶适 《除工部侍郎谢表》:“臣昨承君命而趋走,遽罹家祸之悲伤。当其冥迷,仍復顾省。”
《漢語大詞典》:罔然
(1).同“ 惘然 ”。失意貌;心中若有所失貌。后汉书·黄宪传:“同郡 戴良 ,才高倨傲,而见 宪 未尝不正容;及归,罔然若有失也。”文选·张衡〈东京赋〉:“劝德畏戒,喜惧交争,罔然若酲,朝疲夕倦,夺气褫魄之为者也。” 薛综 注:“罔然,犹惘惘然也。”
(2).犹茫然。恍惚不解貌。 汉 王充 论衡·谢短:“文吏自谓知官事,晓簿书。问之曰:‘晓知其事,当能究达其义,通见其意否?’文吏必将罔然。” 宋 王安石 《进〈说文〉札子》:“若矇视天,终以罔然。”
(3).窘急惶遽貌。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三:“ 秦王 曰:‘丈人罔然乃遂至此,甚苦矣!’”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八:“罔然,亦惶遽之皃也。”
(4).犹涣然。《传习录》卷中引 明 陆原静 语:“尝试於心,喜怒忧惧之感发也,虽动气之极,而吾心良知一觉,即罔然消阻。”参见“ 涣然 ”。
《國語辭典》:涣然(渙然)  拼音:huàn rán
1.离散的样子。《汉书。卷二三。刑法志》:「事小敌脆,则媮可用也;事钜敌坚,则涣然离矣。」
2.形容疑虑、积郁等消除。唐。李翱 祭中书韦相公文:「飘沦八年,颠白成翁。幽蛰忽发,涣然启蒙。」
3.有文采的样子。三国魏。阮籍〈通易论〉:「顺而应人,涣然成章。」
4.出汗的样子。《文选。魏。嵇康。养生论》:「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
5.更新的样子。《三国志。卷二五。魏书。高堂隆传》:「愿陛下少垂省览,涣然改往事之过谬,勃然兴来事之渊塞。」唐。陆贽〈收河中后请罢兵状〉:「德音涣然,与之更始。」
《漢語大詞典》:悲荒
悲伤恍惚。 唐 刘知几 史通·暗惑:“但有苴絰未几,悲荒遽輟,如谓本无戚容,则未之有也。”
分類:悲伤恍惚
《國語辭典》:五里雾(五里霧)  拼音:wǔ lǐ wù
本指东汉张楷施法术所制造的云雾。见《后汉书。卷三六。张霸传》。后比喻迷离恍惚的情境。如:「这个案件内情扑朔迷离,令负责调查的人如坠五里雾中。」
《漢語大詞典》:昏茫
(1).昏暗迷茫。艺文类聚卷九七引 晋 支昙谛 《赴火蛾赋》:“天地鬱蒸,日月昏茫。” 郭沫若 《海涛集·南昌之一夜》:“在昏茫中,渡过了江,天已经黑下来了。” 萧红 《生死场》九:“昏茫的村庄埋着天然灾难的种子,渐渐种子在滋生。”
(2).形容眼光恍惚模糊的样子。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十四章:“ 阿兴 用昏茫的眼睛往这人丛中搜索着他的女人和孩子。” 碧野 《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第五章:“他迟钝地转动一对昏茫的眼睛,望着他们走前来,又送着他们走过去。”
《漢語大詞典》:牛蚁(牛蟻)
指病虚,恍惚。 宋 苏轼 《次韵朱光庭初夏》:“陶然一枕谁呼觉,牛蚁新除病后聪。” 宋 范成大 《复作耳鸣》诗之二:“牛蚁谁知牀下鬭,鸡蝇任向梦中鸣。”亦喻指世事纷乱,是非难分。 宋 陆游 《蜀使归寄青城上官道人》诗:“世间牛蚁何劳问,输与云窗一粲然。”参见“ 牛鬭 ”。
《漢語大詞典》:牛斗
指牛宿和斗宿。传说 吴 灭 晋 兴之际,牛斗间常有紫气。 雷焕 告诉尚书 张华 ,说是宝剑之气上冲于天,在 豫东 丰城 。 张华 派 雷 为 丰城 令,得两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两人各持其一。 张华 被诛后,失所持剑。后 雷焕 子持剑过 延平津 ,剑入水,但见两龙各长数丈,光采照人。见晋书·张华传。后常用以为典。 北周 庾信 《思旧铭》:“剑没 丰城 ,气存牛斗。” 唐 杜甫 《所思》诗:“徒劳望牛斗,无计斸龙泉。” 元 萨都剌 《过延平津》诗:“神光射霄汉,牛斗为不明。” 何其芳 《忆昔》诗:“光芒万丈射牛斗,要把人间重铸成。”
《漢語大詞典》:牛斗(牛鬭)
1.谓牛相斗。 北周 庾信 《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月峡猿啼,江神牛鬭。” 元 张雨 《春耕》诗:“壶浆稚子看牛鬭,却过田头午餉时。”
2.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纰漏:“ 殷仲堪 父病虚悸,闻牀下蚁动,谓是牛鬭。” 刘孝标 注引 檀道鸾 《续晋阳秋》:“ 仲堪 父曾有失心病。”后用“牛鬭”指病虚、心神恍惚。 五代 李瀚 《蒙求》诗:“ 广 客蛇影, 殷 师牛鬭。”
《漢語大詞典》:梨花云(梨花雲)
墨庄漫录卷六引 唐 王建 《梦看梨花云歌》:“薄薄落落雾不分,梦中唤作梨花云。 瑶池 水光 蓬莱 雪,青叶白花相次发……落英散粉飘满空,梨花颜色同不同。眼穿臂短取不得,取得亦如从梦中。无人为我解此梦,梨花一曲心珍重。”“梨花云”指梦中恍惚所见如云似雪的缤纷梨花。后用为状雪景之典。 元 岑安卿 《二月二日大雪偶赋时寓州郭》:“空阶夜落雪一尺,起看万树梨花云。”参见参见“梨花梦”、“梨云梦”、“梨云”。
《國語辭典》:惝然  拼音:chǎng rán
失意不悦的样子。《庄子。则阳》:「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清。侯方域〈书昌黎潮州谢上表后〉:「盖士君子之自处,固有生死不难决绝,而落寞悲凉之际,反惝然不能自持者。」也作「惝恍」。
《漢語大詞典》:蓦蓦(驀驀)
恍惚不安貌。 宋 德祐 太学生《祝英台近》词:“倚危栏,斜日暮,驀驀甚情绪。”
《漢語大詞典》:昏朦
(1).昏蒙,昏暗。 郭沫若 《卷耳集·邶风静女》:“天色已经昏朦了,她还没有来。” 王西彦 《古屋》第五部五:“三三两两的白色制服,点缀着昏朦迷离的原野。”
(2).形容神志恍惚的样子。 柔石 《为奴隶的母亲》:“初夏的阳光,异常地能令人昏朦地起幻想。”
《漢語大詞典》:寄灭(寄滅)
或存或灭。犹言恍惚。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十三:“但恐羈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
分類:恍惚
《漢語大詞典》:着摸(著摸)
(1).捉摸。朱子语类卷九五:“今人説‘易’,都无著摸。”
(2).撩拨;沾惹。 宋 毛滂 《粉蝶儿》词:“正春风,新著摸,花花叶叶。粉蝶儿,这回共花同活。”
(3).折磨;捉弄。 宋 朱淑真 《减字木兰花·春怨》词:“佇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宋 朱淑真 《减字木兰花·夏夜有作》诗:“暑夕炎蒸著摸人,移床借月卧中庭。”
(4).约莫,恍惚。 宋 李石 《乌夜啼》词:“一回见了一回病,弹指误佳期。醉里懵腾泪洗,梦中著摸魂飞。”
(1).捉摸。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张芸叟》:“《復斋漫録》:‘ 芸叟 尝评诗云…… 王介甫 之诗,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人皆闻见,难可捉摸。’”
(2).撩拨;沾惹。古今小说·张舜美灯宵得丽女:“你看世间有这等的痴心汉子,实是好笑。正是:半牕花影模糊月,一段春愁着摸人。” 许政扬 校注:“着摸,撩惹、沾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