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贴然(貼然)
安然;平静。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上·霍山显灵》:“须臾风涛贴然,遂获安济。” 明 王玉峰《焚香记·会合》:“不放隻轮还百姓无秋毫犯, 莱阳 已贴然。”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缉捕》:“绅士闻 鸿 言,犹豫不决。及贼解 沂 狱,久亦无事,而众始贴然。”
分類:安然平静
《漢語大詞典》:安戢
(1).安定;平静。 宋 李纲 《靖康传信录》卷二:“是日,并斩杀伤部队将者亦二十餘人。然后民情安戢,姦宄不作。”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明智·杨廷和》:“故平贼者,胜之易,格之难。所戒于早,班师者必有一番安戢镇抚作用,非仅仅仗兵威以胁之已也。”
(2).安抚。 清 蒋士铨 临川梦·双噬:“ 李将军 、 牛将军 、 麻将军 ,三位入城,安戢百姓,慰劳 庆王 ,办理一切善后事宜。”
《漢語大詞典》:晏静
(1).晴朗。《淮南子·缪称训》“暉目知晏” 汉 高诱 注:“天将晏静,暉目先鸣。”
(2).平静;清平。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十:“盖公在 宝元 、 康定 间,遇边鄙震耸,则骤加进擢,及后晏静,则置而不用,斯亦与水车何异。”
《國語辭典》:太平  拼音:tài píng
1.极盛之世。《史记。卷二。夏本纪》:「天下于是太平治。」《文选。王康琚。反招隐诗》:「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昔在太平时,亦有巢居子。」也作「泰平」。
2.安宁、平安无事。《警世通言。卷三四。王娇鸾百年长恨》:「店主人见张客无事,偶话及此房内曾有妇人缢死,往往作怪,今番却太平了。」也作「泰平」。
3.南北朝梁敬帝的年号(西元556~557)。
《國語辭典》:飘飘(飄飄)  拼音:piāo piāo
1.风吹的样子。晋。陶渊明〈归去来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轻举飞扬。《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飘飘有淩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閒意。」
3.飘泊不定。唐。杜甫 旅夜书怀诗:「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國語辭典》:平安  拼音:píng ān
1.平稳而没有危险。唐。岑参 逢入京使诗:「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红楼梦》第三回:「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2.平定安靖。《薛仁贵征辽事略》:「赏罚者国之纲纪,不争建功者不赏,枉怨国家不平,海东何日平安。」
《國語辭典》:和平  拼音:hé píng
1.和洽安宁。《易经。咸卦》:「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2.没有战争的状态。如:「促进世界和平,是人类共同的目标。」
3.温和。如:「药性和平」。
《國語辭典》:玻璃  拼音:bō li
用白砂、石灰石、碳酸钠、碳酸钾等混合起来,加高热融熔,冷却后制成的坚硬物质。有透明与半透明两种,可以制成镜子、窗户等各种用具。
《漢語大詞典》:玻璃春
亦作“ 玻瓈春 ”。 酒名。 宋 时 四川省 眉山县 产。 宋 陆游 《凌云醉归作》诗:“玻瓈春满琉璃钟,宦情苦薄酒兴浓。”自注:“玻瓈春, 眉州 酒名。” 宋 陆游 《杂感》诗之九:“一杯玻璃春,万里望 吴 越 。”
《漢語大詞典》:玻璃江
亦作“ 玻瓈江 ”。 江名。在 四川省 眉山县 境。波流澄莹,故名。 宋 苏轼 《送杨孟容》诗:“相望六十里,共饮 玻瓈江 。” 宋 陆游 《记梦》诗:“千峯 庐山 锦绣谷 ,一水 蜀 道 玻璃江 。” 宋 范成大 《玻璃江一首戏效陆务观作》诗:“ 玻璃江 头春渌深,别时沄沄流到今。”
《國語辭典》:安稳(安穩)  拼音:ān wěn
1.平安、平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行人安稳,布帆无恙。」《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卷下:「一釜变化莲花座,四伴是冷水池;此中坐卧,甚是安稳。」
2.安妥、稳妥。《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今宿于驿亭,岂不惹人盘问?还到前村,择僻静处民家投宿,方为安稳。」《红楼梦》第五回:「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见他去安置宝玉自是安稳的。」
3.安歇、就寝。唐。张鷟《游仙窟》:「新妇向来专心为勾当,已后之事,不敢预知。娘子安稳,新妇向房卧也。」
4.睡得很熟、睡得很沉。《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八。搜神记》:「(樊)寮欲唤师针灸,恐痛,与口于母肿上吮之,即得小差,以脓血数口流出,其母至夜,便得眠卧安稳。」《初刻拍案惊奇》卷七:「这一觉不比先前,且是睡得安稳,有一个多时辰,才爬起来。」
5.閒静稳重。如:「他的气质安稳,处事神閒气定,从容不迫。」
《國語辭典》:静坐(靜坐)  拼音:jìng zuò
1.静心安坐。如:「我每天习惯静坐一会儿,以涤清思虑。」《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久病新瘉,气虚多惊,倦视绮罗,厌闻弦管,思欲静坐养神,乃策杖徐步入后园中。」《文明小史》第三七回:「仲翔诸人只得静坐等候,邹宜保竟朦胧睡去。」
2.为表示抗议或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安静坐著。如:「民众以理性静坐的方式来表达对工厂污染环境的抗议。」
《國語辭典》:水平  拼音:shuǐ píng
1.静止时的水面。《管子。侈靡》:「水平而不流,无源则遫竭。」唐。刘禹锡〈插田歌〉:「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
2.以水面为高低的标准。
3.标准、程度。如:「他的程度不及一般水平。」也称为「水准」。
《國語辭典》:肃然(肅然)  拼音:sù rán
1.严谨恭敬的样子。《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孝满了,娶了一房媳妇,且是夫妻相敬,门风肃然。」《文明小史》第三一回:「伯集听了赵翰林的话,知道他是个有才学的,不觉肃然起敬。」
2.山名。位于山东莱芜县东北,当泰山东麓,汉武帝封泰山,禅肃然,即此。也称为「宿岩山」。
《國語辭典》:安静(安靜)  拼音:ān jìng
1.平静无事。《老残游记》第七回:「果能使地方安静,虽无不次之迁,要亦不至于冻馁。」也作「安靖」。
2.安稳无声。《三国演义》第一○四回:「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红楼梦》第五二回:「翻腾至掌灯,刚安静了些。只见宝玉回来,进门就嗐声跺脚。」
3.气度沉稳。《红楼梦》第五五回:「只不过是言语安静,性情和顺而已。」
《漢語大詞典》:偃息
(1).谓偃兵息民。吕氏春秋·顺说:“説虽未大行, 田赞 可谓能立其方矣。若夫偃息之义,则未之识也。”
(2).敛藏退息。《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愿怡神无事,偃息衡门,任其飞沉,与时抑扬。” 宋 苏舜钦 《又答范资政书》:“阁下前视卿辅之地不欲处,谦让引去,偃息藩镇,以閒放自喜,此正得时止之道也。”
(3).睡卧止息。 宋 司马光 《和君倚藤床十二韵》:“朝讯狱中囚,暮省案前文。虽有八尺牀,初无偃息痕。”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冤狱:“儼然而民上也者,偃息在牀,漠若无事,寧知水火狱中,有无数寃魂,伸颈延息,以望拔救耶!”
(4).停止;使停止。 唐 杜甫 《初冬》诗:“干戈未偃息,出处遂何心。”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二:“﹝ 金世宗 ﹞偃息干戈,修崇学校,议者以为有 汉 文景 风。”《文汇报》1977.10.6:“虽然身体患病,在家休养,但是他那种要为发展祖国科学事业作出贡献的信念并没有偃息。”
(5).平静,安静。 宋 苏轼 《祭魏国韩令公文》:“功成而退,三镇偃息。”
《國語辭典》:安定  拼音:ān dìng
1.平安稳定。《书经。盘庚中》:「今予将试以汝迁,安定厥邦。」《三国演义》第一五回:「孙策复回大军,乘势取了城池,安定人民。」
2.森林学上称植物群落与环境达成的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