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儿童骑竹马
 
儿骑
 
儿骑空迎
 
有儿迎郭伋
 
童子争迎
 
童稚欢迎
 
竹儿争见君
 
竹马望尘
 
竹马童子
 
竹马约
 
竹马旧童
 
竹马迎
 
竹马迎逢
 
竹马迎郭伋
  
细侯风韵
 
迎使君车
 
骑竹更生
 
骑竹欢迎

相关人物
郭伋


《后汉书》卷三十一〈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郭伋〉~09~
郭伋字细侯,扶风茂陵人也。高祖父解,武帝时以任侠闻。父梵,为蜀郡太守。伋少有志行,哀平閒辟大司空府,三迁为渔阳都尉。王莽时为上谷大尹,迁并州牧……建武四年,出为中山太守。……十一年,省朔方刺史属并州。帝以卢芳据北土,乃调伋为并州牧。……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

例句

马嘶芳草自淹留,别馆何人属细侯。 羊士谔 游郭驸马大安山池

细侯风韵兼前事,不止为舟也作霖。 薛涛 和郭员外题万里桥

典故
风尘表

相关人物
王戎


《晋书》卷四十三〈王戎列传〉~235~
戎有人伦鉴识,尝目山涛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王衍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表物。谓裴頠拙于用长,荀勖工于用短,陈道宁如束长竿。族弟敦有高名,戎恶之。敦每候戎,辄托疾不见。敦后果为逆乱。其鉴赏先见如此。
典故
三日响
 
梁上歌声绕
 
歌从雍门学
  
歌绕夜梁
 
歌声梁上浮
 
歌响拂雕梁
 
清歌绕飞梁
 
绕尘梁
   
绕梁唱
  
绕栋宇
  
绕红梁
 
声飞梁
 
送曲韩娥
  
韩娥音
 
馀声三日飞
 
相关人物
薛谭
 
韩娥


《列子集释》卷五〈汤问篇〉~77~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馀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简释

余音绕梁:喻指歌声宛转悠扬。唐孙觌《长乐寺》:“雍门已陈迹,余音空绕梁。”

韩娥:泛指歌女。唐贯休《酷吏词》:“韩娥唱一曲,锦段鲜照屋。”


例句

万梭为一素,世重韩娥色。 于濆 织素谣

徒惜越娃貌,亦蕴韩娥音。 于濆 里中女

韩娥绝唱唐衢哭,尽是人间第一声。 崔涂

不是楚词询宋玉,巴歌犹掩绕梁声。 汪遵 郢中

敧枕正牵题柱思,隔楼谁转绕梁声。 罗隐 中元夜泊淮口

歌绕夜梁珠宛转,舞娇春席雪朦胧。 罗隐 商于驿楼东望有感

潺湲陇水听难尽,并觉风沙绕杏梁。 羊士谔 夜听琵琶三首

典故
一骑红尘失笑
 
一骑红尘献荔枝
 
玉环旧事
 
红尘一骑妃子笑
 
荔枝无驿使

相关人物
李隆基(唐玄宗)
 
杜牧
 
杨玉环


《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一〈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无人知道荔枝来】。」
典故
胜隔绀纱尘幔
 
红袖纱笼
 
绣罗衫与拂红尘
 
罗衫拂尘

相关人物
寇准


《青箱杂记》卷六~60~
世传魏野尝从莱公游陕府僧舍,各有留题。后复同游,见莱公之诗已用碧纱笼护,而野诗独否,尘昏满壁。时有从行官妓颇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莱公大笑。
典故
九点齐州
 
九点齐洲
 
黄尘清海


《全唐诗》卷三百九十〈梦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典故  
劫未成灰
 
劫沙
  
劫火烧
  
劫灰池
 
劫石成灰
 
寒灰劫尽
 
昆明事
 
昆明出劫
 
昆明劫
   
昆池劫墨
 
昆池劫灰
 
昆池灰
  
池辨烧灰
  
灰劫昆明
 
胡僧识
 
辨沈灰
 
黑土成灰

相关人物
刘彻(汉武帝)


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一《汉洛阳白马寺竺法兰》
「昔汉武穿昆明池底得黑灰。以问东方朔,朔云不委,可问西域人。后法兰既至,众人追以问之,兰云:『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
《搜神记》卷十三~98~
汉武帝凿昆明池,极深,悉是灰墨,无复土。举朝不解。以问东方朔。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曰:「试问西域人。」帝以朔不知,难以移问。至后汉明帝时,西域道人入来洛阳,时有忆方朔言者,乃试以武帝时灰墨问之。道人云:「经云:『天地大劫将尽,则劫烧。』此劫烧之馀也。」乃知朔言有旨。

简释

劫灰:喻灾难后的遗迹。唐韩偓《寄禅师》:“劫灰聚散铁辎墨,日御奔驰茧栗红。”


例句

下辇登三袭,褰旒望九垓。林披馆陶榜,水浸昆明灰。 刘宪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

劫灰难问理,岛树偶知名。 朱庆馀 省试晦日与同志昆明池泛舟

劫尽灰犹识,年移石故留。 李乂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留欢若可尽,劫石乃成灰。 李白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

自有归期在,劳君示劫灰。 李端 得山中道友书寄苗钱二员外

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李贺 秦王饮酒

别访栖禅侣,相期语劫沙。 李频 书怀

是法从生有,修持历劫尘。 李频 题栖云寺立上人院

凤纪编生日,龙池堑劫灰。 杜甫 千秋节有感二首之一

移栽北辰不可得,时有西域胡僧识。 杜甫 海棕行

世尘徒委积,劫火定焚烧。 卢纶 题念济寺晕上人院

旧苑经寒露,残池问劫灰。 郑愔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

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 韩偓 乱后春日途经野塘

劫灰聚散铢锱黑,日御奔驰茧栗红。 韩偓 寄禅师

典故
离马嵬
 
马嵬坡
 
马嵬尘
 
马嵬恨血
 
马嵬血
 
马嵬风雨

相关人物
安禄山
 
杨国忠
 
杨玉环(杨贵妃)


《旧唐书》卷五十一〈后妃列传上·玄宗杨贵妃〉~280~
天宝中,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大立边功,上深宠之。禄山来朝,帝令贵妃姊妹与禄山结为兄弟。禄山母事贵妃,每宴赐,锡赉稠沓。及禄山叛,露檄数国忠之罪。河北盗起,玄宗以皇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监抚军国事。国忠大惧,诸杨聚哭,贵妃衔土陈请,帝遂不行内禅。及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获已,与妃诀,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
《新唐书》卷七十六〈后妃列传上·杨贵妃〉~3495~
初,安禄山有边功,帝宠之,诏与诸姨约为兄弟,而禄山母事妃,来朝,必宴饯结欢。禄山反,以诛国忠为名,且指言妃及诸姨罪。帝欲以皇太子抚军,因禅位,诸杨大惧,哭于廷。国忠入白妃,妃衔块请死,帝意沮,乃止。及西幸至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已死,军不解。帝遣力士问故,曰:「祸本尚在!」帝不得已,与妃诀,引而去,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瘗道侧,年三十八。
典故
陌上尘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十七〈陶潜·杂诗十二首〉~005~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典故
相关人物
司马相如


《汉书》卷五十七下《司马相如传下》
「相如因上疏谏。其辞曰: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捷言庆忌,勇期贲育。臣之愚,窃以为人诚有之,兽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然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虽有乌获、逢蒙之技不能用,枯木朽株尽为难矣。」唐·颜师古注:「尘谓行而起尘也。言清者,尊贵之意也。」

例句

艰危参大府,前后间清尘。 杜甫 奉赠萧二十使君

典故

《周礼注疏》卷八〈天官冢宰·内司服〉~25~
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袆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素沙。辨外内命妇之服,鞠衣,展衣,缘衣,素沙。凡祭祀宾客。凡祭祀、宾客,共之衣服;及九嫔世妇凡命妇,共其衣服。共丧衰亦如之。后之丧,共其衣服,凡内具之物。汉·郑玄注:「鞠衣,黄桑服也。色如鞠尘,象桑叶始生。」
典故
石尉望尘

相关人物
石崇


《晋书》卷三十三〈石苞列传·(子)石乔·(子)石崇〉~006~
崇颖悟有才气,而任侠无行检。在荆州,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赀。徵为大司农,以徵书未至擅去官免。顷之,拜太仆,出为征虏将军,假节、监徐州诸军事,镇下邳。崇有别馆在河阳之金谷,一名梓泽,送者倾都,帐饮于此焉。至镇,与徐州刺史高诞争酒相侮,为军司所奏,免官。复拜卫尉,与潘岳谄事贾谧。谧与之亲善,号曰「二十四友」。广城君每出,崇降车路左,望尘而拜,其卑佞如此。
典故 
拾尘惑孔

相关人物
孔子
 
颜回


《吕氏春秋·览部》卷十七〈审分览·任数〉~066~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
《孔子家语》卷五〈在厄〉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祐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例句

拾尘掇蜂,疑圣猜贤。 李白 雪谗诗赠友人

机事齐飘瓦,嫌猜比拾尘。 柳宗元 酬娄秀才将之淮南所赠之升

典故
嗣宗赏青云绝尘


《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王粲传·阮籍〉~604~
南朝梁·刘孝标注引《魏氏春秋》曰:「籍旷达不羁,不拘礼俗。性至孝,居丧虽不率常检,而毁几至灭性。兖州刺史王昶请与相见,终日不得与言,昶叹赏之,自以不能测也。太尉蒋济闻而辟之,后为尚书郎、曹爽参军,以疾归田里。岁馀,爽诛,太傅及大将军乃以为从事中郎。后朝论以其名高,欲显崇之,籍以世多故,禄仕而已,闻步兵校尉缺,厨多美酒,营人善酿酒,求为校尉,遂纵酒昏酣,遗落世事。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乃叹曰:『时无英才,使竖子成名乎!』」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十〈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504~
〈咏怀诗八十二首〉其八十一:「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朝餐琅玕实,夕宿丹山际。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典故
望尘拜
 
羞潘母


《晋书》卷五十五〈潘岳列传〉~504~
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构悯怀之文,岳之辞也。谧二十四友,岳为其首。谧晋书限断,亦岳之辞也。其母数诮之曰:「尔当知足,而乾没不已乎?」而岳终不能改。……俄而秀遂诬岳及石崇、欧阳建谋奉淮南王允、齐王囧为乱,诛之,夷三族。岳将诣市,与母别曰:「负阿母!」初被收,俱不相知,石崇已送在市,岳后至,崇谓之曰:「安仁,卿亦复尔邪!」岳曰:「可谓白首同所归。」岳金谷诗云:「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乃成其谶。岳母及兄侍御史释、弟燕令豹、司徒掾据、据弟诜,兄弟之子,己出之女,无长幼一时被害,唯释子伯武逃难得免。

简释

望尘拜:喻馅媚权贵。清赵翼《有以疏慢见责者书以志愧》:“望尘未惯车前拜,樗散孤踪敢不恬。”

《漢語大詞典》:儿童竹马(兒童竹馬)
后汉书·郭伋传载: 郭伋 任 并州 牧,问民疾苦,推举贤良,所过县邑,老幼相携迎送。“始至行部,到 西河 美稷 ,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后以“儿童竹马”为称颂太守之词。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劝农》:“千村转岁华,愚父老香盆,儿童竹马。”
《漢語大詞典》:细侯(細侯)
后汉书·郭汲传:“ 郭伋 字 细侯 ……始至行部,到 西河 美稷 ,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伋 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后以“细侯”称颂受人欢迎的到任官吏。 唐 白居易 《赠楚州郭使君》诗:“当家美事堆身上,何啻 林宗 与 细侯 。” 宋 陈师道 《寄侍读苏尚书》诗:“一时宾客餘 枚叟 ,到处儿童説 细侯 。”
《漢語大詞典》:歌梁
指歌馆的屋梁。亦借指歌馆。典出列子·汤问:“昔 韩娥 东之 齐 ,匱粮,过 雍门 ,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绕梁欐,三日不絶。”《文选·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舞馆识餘基,歌梁想遗囀。” 刘良 注:“妙歌者发声,声绕梁而尘起,故见梁则想其餘声。” 唐 王勃 《铜雀妓》诗:“舞席纷何就,歌梁儼未倾。” 明 何景明 《丛台》诗:“黄金饰舞榭,白璧缀歌梁。”
分類:歌馆屋梁
《國語辭典》:绕梁(繞梁)  拼音:rào liáng
1.形容歌声美妙。《文选。陆机。演连珠五○首之一○》:「绕梁之音,实萦弦所思。」
2.古琴。《雅俗稽言。卷一二。器用。绕梁》:「楚庄王有琴曰绕梁。」
《国语辞典》:绕梁三日(绕梁三日)  拼音:rào liáng sān rì
声音连续不断。形容声音非常美妙。如:「她那美妙的歌声绕梁三日,不绝于耳。」也作「馀音绕梁」。
《漢語大詞典》:绕梁声(遶梁聲)
见“ 遶梁歌 ”。
《漢語大詞典》:绕梁歌
指优美动听而令人长久难忘的歌声。 南朝 梁 沈约 《相逢狭路间》诗:“大妇遶梁歌,中妇廻文织。”亦作“ 遶梁声 ”。 唐 罗隐 《中元夜泊淮口》:“欹歌正牵题柱思,隔楼谁转遶梁声。”参见“ 遶梁 ”。
《漢語大詞典》:韩娥(韓娥)
相传为古代 韩国 的善歌者。列子·汤问“昔 韩娥 东之 齐 ,匱粮,过 雍门 ,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绕梁欐,三日不絶。” 张湛 注:“﹝ 韩娥 ﹞ 韩国 善歌者也。”后因以“韩娥”指善歌者。亦借指歌妓。 隋 江总 《宛转歌》:“金樽送曲 韩娥 起,玉柱调絃 楚妃 叹。” 唐 沈亚之 《答冯陶书》:“闻古之 韩娥 ,其歌也,能易哀乐,变林籟,则有是也。”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弹丝》:“当筵调笙弄簫,羞杀我 韩娥 苏小 。”
分類:韩国张湛
《国语辞典》:馀音绕梁(馀音绕梁)  拼音:yú yīn rào liáng
馀音环绕屋梁旋转不去。形容音乐美妙感人,馀味不绝。《老残游记》第二回:「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馀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也作「绕梁之音」、「绕梁三日」、「馀妙绕梁」、「馀响绕梁」、「馀音袅袅」。
《漢語大詞典》:劫尘(劫塵)
亦作“刧尘”。亦作“刼尘”。
(1).凡尘,人世。 清 黄宗羲 《陈定生先生墓志铭》:“贞元朝士无多,劫尘冷落。” 清 洪升 《长生殿·闻乐》:“药捣长生离刼尘,清妍面目本来真。” 清 珠泉居士 《续板桥杂记·轶事一》:“觉当时尚有秋水一泓,兹则尽成平陆,亦刧尘之小变也夫。”
(2).谓兵火战乱之馀烬。 元 耶律楚材 《过沁园有感》诗:“垣頽月榭经兵火,草没诗碑覆劫尘。”
《漢語大詞典》:劫后灰(劫後灰)
亦作“刧后灰”。 劫后所剩的灰烬。 苏曼殊 《为调筝人绘像》诗:“湘弦洒遍胭脂泪,香火重生刧后灰。”
《漢語大詞典》:劫火
亦作“刧火”。亦作“刦火”。亦作“刼火”。
(1).佛教语。谓坏劫之末所起的大火。《仁王经》:“劫火洞然,大千俱坏。” 唐 张乔 《兴善寺贝多树》诗:“永共 终南 在,应随劫火烧。” 宋 李纲 《次韵丹霞录示罗畴老唱和诗》:“刧火洞烧时,自有安身处。”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附录《晋王大令保母帖》:“千年鬱鬱閟重泉,蹔出还随刦火烟。” 清 龚自珍 《忏心》诗:“佛言刼火遇皆销,何物千年怒若潮?”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一章:“释子又常谓 东方朔 言及刧火,已知佛法。”
(2).借指兵火。 清 顾炎武 《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 康 昭 二明楼,并遭劫火亡。” 清 纳兰性德 《南歌子·古戍》词:“何年劫火賸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 龙堆 。”
《國語辭典》:劫灰  拼音:jié huī
1.劫火烧剩的灰烬。古印度人认为世界将毁坏时,劫火出现,烧毁一切,世界都成灰烬。唐。李商隐 寄恼韩同年二首时韩住萧洞诗:「年华若到经风雨,便是胡僧话劫灰。」
2.战争烧杀后,残存的东西。
分類:劫火
《漢語大詞典》:昆明劫灰
见“ 昆明灰 ”。
《漢語大詞典》:昆明灰
劫火的馀灰。后以指战乱。 北周 庾信 《奉和阐弘二教应诏》:“无劳问待詔,自识 昆明 灰。” 倪璠 注引三辅黄图:“ 武帝 初,穿 昆明池 ,得黑土。帝问 东方朔 , 朔 曰:‘ 西域 胡人知之。’乃问胡人,胡人曰:‘烧劫之餘灰也。’”亦作“ 昆明劫灰 ”。 元 王士熙 《骊山宫图》:“月中人去青山在,始信 昆明 有劫灰。” 清 钱谦益 《和高中丞平仲乘城记事》之五:“请看 襄 雒 新烽火,还道 昆明 旧劫灰。”
分類:劫火战乱
《漢語大詞典》:昆明灰
劫火的馀灰。后以指战乱。 北周 庾信 《奉和阐弘二教应诏》:“无劳问待詔,自识 昆明 灰。” 倪璠 注引三辅黄图:“ 武帝 初,穿 昆明池 ,得黑土。帝问 东方朔 , 朔 曰:‘ 西域 胡人知之。’乃问胡人,胡人曰:‘烧劫之餘灰也。’”亦作“ 昆明劫灰 ”。 元 王士熙 《骊山宫图》:“月中人去青山在,始信 昆明 有劫灰。” 清 钱谦益 《和高中丞平仲乘城记事》之五:“请看 襄 雒 新烽火,还道 昆明 旧劫灰。”
分類:劫火战乱
《漢語大詞典》:池灰
三辅黄图·池沼:“ 武帝 初穿池得黑土。帝问 东方朔 , 东方朔 曰:‘ 西域 胡人知。’乃问胡人,胡人曰:‘劫烧之餘灰也。’”后因以“池灰”指兵火毁坏后的残迹。 唐 章孝标 《次韵和光禄钱卿》之一:“废兴今古事,何必叹池灰。”
分類:兵火毁坏
《漢語大詞典》:灰劫
(1).佛教语。指大三灾中火劫后的余灰。 唐 杜甫 《寄峡州刘伯华使君四十韵》:“药囊亲道士,灰劫问胡僧。” 宋 米芾 《山光寺》诗:“仙来石畔怀灰劫,鹤语池边劝后生。”
(2).指被兵火毁坏后的残迹。 清 叶燮 《集吴天章传清堂感旧限红字》:“忽惊灰劫餘芳砌,重愴 山阳 拭槁桐。”
《國語辭典》:清尘(清塵)  拼音:qīng chén
1.尘,行路扬起的尘土。「清尘」为对尊贵者的敬称。《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传下》:「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辕。」晋。卢谌〈与司空刘琨书〉:「自奉清尘,于今五稔。」
2.高洁的遗风。《楚辞。屈原。远游》:「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梁书。卷一四。列传。任昉》:「想惠庄之清尘,庶羊左之徽烈。」
《漢語大詞典》:曲尘罗(麴塵羅)
淡黄色的丝织品。 前蜀 牛峤 《杨柳枝》词之五:“裊翠笼烟拂暖波,舞裙新染麴尘罗。” 宋 陆游 《鹧鸪天》词:“微步处,奈娇何,春衫初换麴尘罗。”
《國語辭典》:拾尘(拾塵)  拼音:shí chén
相传孔子困于陈、蔡间,七日不得食,颜回索米煮饭,熟时,孔子见颜回偷吃,遂借梦以问,回即答因煤灰沾米,不忍丢弃,所以把它吃下去。典出《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后以拾尘比喻误会。晋。陆机〈君子行〉:「掇蜂灭天道,拾尘惑孔颜。」《旧唐书。卷一五九。韦处厚传》:「盖曾参有投杼之疑,先师有拾尘之戒。」
分類:孔子得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