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切虚空极微尘数出生金刚威德大宝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大日如来所入南方灌顶智大福德门之大宝三昧也。由此而出生宝生如来。见摄真实经上。
一微尘
【佛学大辞典】
(术语)极微分子。为物质之最小者。(参见:极微)。首楞严经三曰:「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止观一下曰:「一微尘中,有大千经卷,心中具一切佛法。」辅行一之五曰:「宝性论云:有神通人,见佛法灭,以大千经卷,藏一尘中,后有人破尘出卷。」
【佛学常见辞汇】
一个极微分子。
一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微尘也。为物质之极小者。涅槃经十曰:「一尘一佛。」华严经五十一曰:「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界,在于一尘内,一切尘悉然,有一聪慧人,净眼悉明见,破尘出经卷,普饶益众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一尘者,一微尘也。经云:譬如有大经卷,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尘中。一微尘既然,一切微尘皆亦如是。时有一人(谓佛也),智慧明达,有净天眼,见此经卷在微尘内,即以方便破此微尘,出此经卷,令诸众生普得饶益。以譬一切众生身中,具有如来无碍智慧,但由众生妄想颠倒而不自觉,惟有诸佛乃能知之,即以方便令诸众生修于圣道,破除虚妄烦恼,显出如来真实智慧。故云一尘之内,有大千经卷是也。
一尘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微尘即法界也。圆悟录一曰:「一尘含法界,一念遍十方。」
【佛学常见辞汇】
一粒微尘等于一个法界。
七尘
【佛学大辞典】
(譬喻)色等之六境,谓之六尘。尘法极于六,无第七尘。故喻无法为七尘。楞严经一曰:「若无有体而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
八万四千尘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万四千之烦恼也,尘劳为烦恼之异名,以烦恼污人之真性,使人烦劳也。止观一曰:「一一尘有八万四千尘劳门。」
【佛学次第统编】
八万四千尘劳者,八万四千之烦恼也。尘劳为烦恼之异名,以烦恼污人之真性,使人烦劳也。以烦恼譬众生之病,则亦曰八万四千病。西土之法,显物之多者,常举八万四千之数,略云八万。颂曰:
十使互具成一百,  历十法界成一千,  身口七支为七千,
三世共成二万一,  四心各具二万一,  共成八万四千数。
┌一、贪、瞋、痴、慢、疑、身、边、见、戒、取,十使各具贪、瞋
│  、痴、慢、疑、身、边、见、戒、取,成一百。
八万四│二、在地狱、畜生、饿鬼、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
千尘劳┤  ,十界成一千。
│三、历杀、盗、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七支成七千。
│四、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成二万一。
└五、历多贪、多瞋、多痴、等分四分成八万四千。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八万四千尘劳者,尘即染污之义,谓种种邪见烦恼,能染污真性也。劳即劳役也,谓众生被邪见烦恼,劳役不息,轮转生死,无有尽时。论其尘劳,根本不出十使。于十使中,随以一使为头,则九使为助,遂成一百;约三世各有一百,共成三百;而现在世一百时促,不论相助,于过去、未来二世二百,又各各以一使为头,九使为助,共成二千;合前现在世一百,共成二千一百;又约多贪、多瞋、多痴等,分四种众生,各有二千一百,共成八千四百;又约四大、六衰,各有八千四百,总成八万四千尘劳也。(十使者,使即驱役之义,一、贪,二、瞋,三、痴,四、慢,五、疑,六、身见,七、边见,八、邪见,九、见取,十、戒取也。多贪者,谓于五欲可意之境,而多贪爱也。多瞋者,谓于逆情之境而多忿怒也。多痴者,谓无所觉了,而于贪瞋之境,溺而不已也。等分者,谓贪瞋痴三心,一齐而起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六衰者,谓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能衰损善法故也。)
十佛刹微尘数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参见:尘数)
三千尘点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经化城喻品明大通智胜佛出世久远之劫量也。「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知胜如来。(中略)彼佛灭度已来。甚大久远。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令有人磨以为墨。过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复下一点。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于汝等意云何。是诸国土。若算师若算师弟子能得边际知其数不。(中略)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一尘一劫。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佛学大辞典】
(术语)磨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之物而为墨,每经一三千大千世界,下一点,竟尽其墨,而其所经过之世界,悉碎为微尘,谓其一尘为一劫。是显大通智胜佛出世久远之比喻也。见法华经化城喻品。
三品尘沙
【佛学大辞典】
(名数)言尘沙之惑,有上中下之三品。
大经卷在一微尘内
【佛学大辞典】
(杂语)唐沙门慧海曰:经云有大经卷量等三千大千界,内在微尘中。一尘者是一念心尘也。故云一念尘中演出河沙偈,时人自不识。
下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下界之尘境,恶道也。释门归敬仪曰:「生身不徒委于下尘。」同通真记上曰:「下界恶道也。」
五百之尘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五百尘点劫也。
五百尘点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经寿量品明释迦久远成佛之劫量也。「善男子。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佗劫。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佗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为微尘。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佗阿僧祇国乃下一点。如东行尽此微尘。(中略)是诸世界若著微尘及不著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佗阿僧祇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之三千世界而为微尘,每经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之国下一尘,竟尽其尘,而其所经之世界,悉碎为微尘,以其一尘为一劫。是显释迦如来成佛久远之比喻也。见法华经寿量品。
五尘
【佛学大辞典】
(术语)色声香味触之五境也。此五者,能染污真性,故名尘。止观四上曰:「死事弗奢,那得不怖。怖心起时,如履汤火。五尘六欲,不暇贪染。」
【佛学常见辞汇】
色、声、香、味、触。因此五境能污染真理,故名尘。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尘,即垢染之义。谓此五尘能染污真性故也。
〔一、色尘〕,谓眼所见青黄赤白及男女形貌等色,是名色尘。
〔二、声尘〕,谓耳所闻丝竹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是名声尘。
〔三、香尘〕,谓鼻所嗅栴檀沉水饮食,及男女身分所有香等,是名香尘。
〔四、味尘〕,谓舌所尝种种饮食肴膳美味等,是名味尘。
〔五、触尘〕,谓身所触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及上妙衣服等,是名触尘。
六尘
【佛学大辞典】
(名数)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也,此六境有眼等六根入身以坌污净心者。故谓之尘。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净心诫观下曰:「云何名尘?坌污净心触身成垢,故名尘。」法界次第上之上曰:「尘以染污为义,以能染污情识,故通名为尘也。」
【佛学常见辞汇】
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染污之义,谓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缘之外境。
【佛学次第统编】
依于六根所接之尘有六:谓色、声、香、味、触、法,是为六尘。尘即染污之义,以能染污情识之故。
一、色 谓眼所见者,如明暗质碍等。以能染污眼根,故谓色尘。
二、声 谓耳所闻者,如动静美恶等。以能染污耳根,故谓声尘。
三、香 谓鼻所嗅者,如通塞香臭等。以能染污鼻根,故谓香尘。
四、味 谓舌所尝者,如咸淡甘辛等。以能染污舌根,故谓味尘。
五、触 谓身所感者,如离合冷暖等。以能染污身根,故谓触尘。
六、法 谓意所知者,如生灭善恶等。以能染污意根,故谓法尘。
此之六尘,尚有其他六欲、六入、六处、六境、六贼等名义,兹不繁及。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尘,即染污之义。谓能染污情识,而使真性不能显发,涅槃经中称此六尘,名六大贼,以能劫夺一切善法故也。
〔一、色尘〕,谓青黄赤白之色,及男女形貌色等,是名色尘。
〔二、声尘〕,谓丝竹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声等,是名声尘。
〔三、香尘〕,谓旃檀沉水饮食之香,及男女身分所有香等,是名香尘。
〔四、味尘〕,谓种种饮食肴膳美味等,是名味尘。
〔五、触尘〕,触,即著也。谓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及纱衣上服等,是名触尘。
〔六、法尘〕,谓意根对前五尘分别好丑,而起善恶诸法,是名法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