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此心安处是吾乡


《全唐诗》卷四百三十一〈初出城留别〉
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全唐诗》卷四百四十一〈种桃杏〉
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路远谁能念乡曲,年深兼欲忘京华。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待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66—324 【介绍】: 东晋琅邪临沂人,字处仲。王导从兄。晋武帝婿。官扬州刺史。琅邪王司马睿(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导同心扶助。镇压杜韬起事,拜镇东大将军。东晋立,迁大将军、荆州牧,手握重兵。元帝欲抑制王氏势力,敦遂于永昌元年举兵反。攻入建康,杀刁协、周顗、戴渊等,自为丞相,还屯武昌,遥制朝政。明帝太宁二年,王导等乘敦病重,率军讨之。敦命王含、钱凤等再进兵建康,旋病死,军散。
全晋文·卷十八
敦字处仲,祥弟览之孙,尚武帝女襄城公主,拜驸马都尉,除太子舍人。惠帝时,历给事黄门郎、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大鸿胪、侍中。出为广武将军、青州刺史。怀帝时徵为中书监,拜扬州刺史。元帝召为安东军咨祭酒,复拜扬州刺史,加广武将军,进左将军,又进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封汉安侯。建武初迁征南大将军,加荆州牧。永昌初,与刘隗不睦,举兵入石头,拜丞相江州牧,进爵武昌郡公,还屯武昌,自加督宁益二州。明帝时移镇姑孰,自为扬州牧。病卒,戮尸悬首南桁。有集十卷。(案:《祖纳传》,平北将军王敦辟为从事。《华阳国志》、《大同志》又有王敦,皆非处仲,盖同时同姓名有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忻州人。博学好谈兵。韩琦知定州,上其所著《春秋论》,授太学助教、并州州学说书,不就。赵抃复荐其行谊,赐号退安处士。英宗治平末卒。
《漢語大詞典》:安处(安處)
安定舒适的居处。管子·心术下:“岂无安处哉?我无安心。” 唐 白居易 《四十五》诗:“老来尤委命,安处即为乡。”
《國語辭典》:安处(安處)  拼音:ān chǔ
1.安居。汉。班固〈西都赋〉:「合欢增城,安处常宁。」三国魏。曹囧〈六代论〉:「居九州之地,而身无所安处。」
2.安置、安顿。《北齐书。卷二○。列传。薛脩义》:「招降胡酋胡垂黎等部落数千口,表置五城郡以安处之。」《太平广记。卷三八三。曲阿人》:「汝算录正馀八年,若此限竟死,便入罪谪中,吾此欲安处汝,职局无缺者,唯有雷公缺,当启以补其职。」
3.何处。《文选。卷二。赋。张衡。西京赋》:「有凭虚公子者,心奓体忕,雅好博古,学乎旧史氏,是以多识前代之载,言于安处先生。」唐。李善。注:「安处,犹乌处,若言何处,亦谓无此先生也。」《中国历代戏曲选。明。陆世廉。西台记。第二折》:「今日里欲图存谁是主?欲投荒将安处?」
《国语辞典》:保安处分(保安处分)  拼音:bǎo ān chǔ fèn
国家为预防犯罪,矫治人犯恶性,代替或补充刑罚所行的各项改善、教育、保护、医疗等一切处分,称为「保安处分」。
《漢語大詞典》:安处先生(安處先生)
虚拟的人名。犹言乌有先生、亡是公。文选·张衡〈东京赋〉:“ 安处先生 於是不能言。” 李善 注:“安犹乌也,处,处也。言何处有此先生,盖虚假之也。”
《國語辭典》:安居  拼音:ān jū
1.家居无事。《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松柏不剪,亲戚安居。」
2.佛教用语。佛教规定于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禁止僧尼外出,应在寺内坐禅修学,称为「安居」。参见「结夏安居」条。
《漢語大詞典》:宁止(寧止)
(1).安乐。止,无实义。《诗·周颂·良耜》:“百室盈止,妇子寧止。”
(2).安处。 汉 蔡邕 《让高阳侯章》:“至德元功,器量宏大,犹且踧踖,无心寧止,况臣无功德而散怠茸闒,何以居之?”
(3).谓所当止。 明 李贽 《答周若庄书》:“苟所知未止,亦未为知止也……世固有终其身觅良师友,亲近善知识,而卒不得收寧止之功者,亦多有之。”
《漢語大詞典》:晏处(晏處)
谓安居;安处。晋书·温峤传:“原其私心,岂遑晏处!” 明 陈子龙 《清明雨中晏坐》诗:“淫雨积緜邈,晏处怀良辰。”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使 汉 人一日开通,则 满 人固不能晏处於域内。”
分類:安居安处
《國語辭典》:来处(來處)  拼音:lái chù
1.所来的地方。《晋书。列传第四三》:「而所调借牛马,来处皆远,百姓所蓄,谷草不充,并多羸瘠,难以涉路。」唐。郑谷 石门山泉诗:「云边野客穷来处,石上寒猿见落时。」元。马致远《任风子》第二折:「你来处来,去处去,休迷了正道。」
2.来源、出处。如:「我习惯在剪报资料上注明日期、来处,方便日后查阅。」宋。黄庭坚 答洪驹文书之二:「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宋。王楙《野客丛书。未渠央》:「今人诗句多用未渠央事,往往不究来处。」
《漢語大詞典》:宁处(寧處)
犹言安处,安居。国语·晋语二:“群臣莫敢寧处,将待君命。”《淮南子·泰族训》:“夷狄伐中国,民不得寧处,故蒙耻辱而不死,将欲以忧夷狄之患,平夷狄之乱也。”后汉书·徐穉传:“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寧处?”
分類:安处安居
《漢語大詞典》:静安
(1).静谧安全。《诗·小雅·緜蛮》“止於丘阿” 汉 郑玄 笺:“小鸟知止於丘之曲阿静安之处而託息焉。”
(2).安居,安处。《淮南子·人间训》:“圣人深居以避辱,静安以待时。”
(3).安静,安宁。新唐书·乌重胤传:“ 李同捷 请袭父位,帝方务静安,授 同捷兗海 。”
(4).为使安静,使安宁。 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折衝讨难,芟敌搴旗,静安海内,岂轻举措也哉?”
《漢語大詞典》:伏处(伏處)
(1).隐居。庄子·在宥:“贤者伏处大山嵁巖之下,而万乘之君忧慄乎庙堂之上。” 清 姚莹 《复荐青一兄书》:“愧无古人高洁之行,伏处邱园,而浮沉外吏,数见黜辱,已自伤矣!”
(2).安处,不四出活动。 鲁迅 《华盖集·十四年的“读经”》:“阔人决不是笨牛,否则,他早已伏处牖下,老死田间了。”
《漢語大詞典》:存想
(1).想象;想念。 汉 王充 论衡·订鬼:“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惑溺:“ 韩寿 美姿容, 贾充 辟以为掾, 充 每聚会, 贾 女於青璅中看见 寿 ,説之,恒怀存想,发於吟咏。” 唐 杜甫 《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存想青龙秘,骑行白鹿驯。”
(2).思忖、思量。《水浒传》第二八回:“ 武松 看在眼里,暂回房里来坐地了,自存想。”儒林外史第一回:“正存想间,只见远远的一个夯汉,挑了一担食盒来。”
(3).道家谓修真须渐进,一曰斋戒,二曰安处,三曰存想,四曰坐忘,五曰神解。凝心反省,谓之“存想”。见 唐 司马承祯 天隐子·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