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03,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学海
师表
经学
师法
学力
上九
专门
道真
火候
下学
古学
无学
巾箱
奥学
学识
《國語辭典》:学海(學海)  拼音:xué hǎi
1.为学当效法大海,日进不已。汉。扬雄《法言。学术》:「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
2.形容学问的广大无穷,亦用以指学术界。唐。崔珏 哭李商隐诗:「词林枝叶三春尽,学海波澜一夜乾。」宋。陆游〈答发解进士启〉:「将鸿渐于天庭,姑龙骧于学海。」
3.称学问渊博的人。晋。王嘉《拾遗记》卷六:「京师谓康成为经神,何休为学海。」
《國語辭典》:师表(師表)  拼音:shī biǎo
足为表率,可以让人效法的人。如:「万世师表」。《北齐书。卷三一。列传。王昕》:「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汉。班固〈答宾戏〉:「声盈塞于天渊,真吾徒之师表也。」
《國語辭典》:经学(經學)  拼音:jīng xué
研究儒家经传的训诂与阐扬义理的学术。《后汉书。卷五七。刘瑜传》:「瑜少好经学,尤善图谶、天文、历算之术。」
《國語辭典》:师法(師法)  拼音:shī fǎ
1.效法。《书经。周官》:「俞师汝昌言。」汉。孔安国。传:「言禹功甚当,可师法。」
2.老师所传授的方法。《汉书。卷八八。胡母生传》:「唯嬴公守学不失师法。」
《國語辭典》:学力(學力)  拼音:xué lì
研究学问所达到的程度。宋。范成大 送刘唐卿户曹擢第西归诗六首之三:「学力根深方蒂固,功名水到自渠成。」
《國語辭典》:上九  拼音:shàng jiǔ
1.易卦第六位的阳爻,称为「上九」。《易经。乾卦。上九》:「亢龙有悔。」
2.俗称重阳节。
3.古代以阴历每月的二十九日为「上九」。
《國語辭典》:下九  拼音:xià jiǔ
农历每月十九日。《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分類:农历闻人
《國語辭典》:专门(專門)  拼音:zhuān mén
专精某一门技艺或学术。《文明小史》第一六回:「那个马夫阿四,一向不做好事情,是专门替人家拉皮条的。」也作「颛门」。
《漢語大詞典》:道真
谓道德、学问的真谛。汉书·刘歆传:“党同门,妬道真。” 颜师古 注:“妬道艺之真也。”《三国志·魏志·中山恭王衮传》:“王研精坟典,耽味道真,文雅焕炳,朕甚嘉之。” 宋 王十朋 《次韵皇子建王题明远楼》:“炳焕瞻宸尽,沉潜味道真。” 清 顾炎武 《赠萧文学企昭》诗:“俗流好《郑》《卫》,淫词亲自狎,用以扶道真,十无一二合。”
《國語辭典》:火候  拼音:huǒ hòu
1.火力的大小与时间的长短。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七。酒食》:「每说无物不堪吃,唯在火候,善均五味。」
2.比喻学力修养的功夫。《儒林外史》第三回:「本道看你的文字,火候到了,即在此科,一定发达。」
《國語辭典》:下学(下學)  拼音:xià xué
1.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战国策。齐策四》:「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
2.从身边附近的事物开始学习。《论语。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3.上课时间结束,离开学校。宋。陆游 东吴女儿曲:「阿弟贪书下学迟,独拣诗章教鹦鹉。」元。无名氏《神奴儿》第一折:「这早晚怎生不见孩儿下学来。」
《國語辭典》:古学(古學)  拼音:gǔ xué
1.古文学,与今文学相对。汉。何休〈公羊传解诂序〉:「是以治古学贵文章者,谓之俗儒。」《后汉书。卷三六。郑范陈贾张列传。贾逵》:「逵悉传父业,弱冠能诵左氏传及五经本文,以大夏侯尚书教授,虽为古学,兼通五家谷梁之说。」
2.泛指古代的学术。如:「潜心古学,不问名利。」《后汉书。卷六五。皇甫张段列传。段颎》:「颎少便习弓马,尚游侠,轻财贿,长乃折节好古学。」
《漢語大詞典》:无学(無學)
(1).没有学问或学识。史记·汲郑列传:“人果不可以无学,观 黯 之言也日益甚。”北史·齐上党王涣传:“人不可无学,但要不为博士耳。”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刑部·乙卯闯宫:“此皆比时大老及两衙门无学无识,以致张皇如此。” 鲁迅 《书信集·致曹白》:“我并不觉得你浅薄和无学。”
(2).佛教语。小乘四果的最后一果,即阿罗汉果。谓学道圆满,不需再行修学。 唐 窥基 《法华玄赞》卷一:“进趣圆满,止息修习,名为无学。”
《漢語大詞典》:巾箱
(1).古时放置头巾的小箱子,后亦用以存放书卷、文件等物品。太平御览卷七一一引《汉武内传》:“ 武帝 见 西王母 巾箱中有一卷书。” 晋 葛洪 《〈西京杂记〉序》:“后 洪 家遭火,书籍都尽,此两卷在 洪 巾箱中,常以自随,故得犹在。”南史·范云传:“﹝ 江祏 ﹞求 云 女婚姻,酒酣,巾箱中取剪刀与 云 曰:‘且以为娉。’”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厅之陈设颇极精异,巾箱、妆奩、冠盖、首饰之盛,非人间之物。” 清 赵翼 《李郎曲》:“捆载巾箱过岭来,昔是玉人今玉客。”自注:“时贩玉玩至 粤 。”
(2).见“ 巾箱本 ”。
(3).指学问著述。 宋 陆游 《冬夜读书》诗:“小儿可付巾箱业,未用逢人嘆不遇。” 清 赵翼 《王楼村先生十三本梅花书屋图为其曾孙少林赋》诗:“君家故事吾能説,文采风流自古昔。巾箱家学七叶中,人人有集光史册。”
《國語辭典》:巾箱本  拼音:jīn xiāng běn
小版本的古书。因南齐衡阳王萧钧手写五经,其外形体积不大,可放置巾箱中,便于携带,故称为「巾箱本」。见《南史。卷四一。齐宗室传。衡阳元王道度传》。
《漢語大詞典》:奥学(奥學)
(1).高深的学问。 唐 岑参 《入剑门作寄杜杨二郎中》诗:“高文出《骚》,奥学穷讨賾。”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雄词冠於一时,奥学穷乎千古,图书兼蓄,精博两全。”宋史·田锡王禹偁等传论:“ 禹偁 制戎之策,厥后果符其言,而醇文奥学,为世宗仰。”
(2).指学识渊深的人。旧唐书·郑覃传:“经籍错讹,博士相沿,难为改正。请召宿儒奥学,校定六籍,準 后汉 故事,勒石於太学。”
《國語辭典》:学识(學識)  拼音:xué shì
学问与知识。如:「他学识丰富,见闻广博,待人又谦和有礼,称得上是德智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