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03,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衣钵
大成
师道
儒臣
高深
向风
道学
诸家
宗伯
切磋
先达
道术
绝学
学行
人师
《國語辭典》:衣钵(衣缽)  拼音:yī bō
1.佛教僧尼的袈裟与饭盂。《三国演义》第二七回:「贫僧此处难容,收拾衣钵,亦往他处云游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亦且衣钵充实,家道从容。」
2.泛指老师所传授的思想、学术、技能。宋。杨万里〈赠王婿时可〉诗:「两家不是无家法,何须外人问衣钵。」《通俗编。服饰》引《邵氏闻见录》:「君文宜冠多士,屈居十三者,欲君传老夫衣钵耳。」
《國語辭典》:大成  拼音:dà chéng
1.伟大的成就。《礼记。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也者,金声而玉振也。」
2.古乐一变为一成,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毕,称为「大成」。后来引申为集合前人的学说或主张,形成完整的体系。《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3.南北朝北周宣帝的年号(西元579)。
《國語辭典》:师道(師道)  拼音:shī dào
尊师重道之理,从师问学之道。唐。韩愈 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漢語大詞典》:儒臣
(1). 汉 称博士官为儒臣。 汉 扬雄 百官箴·博士箴:“儒臣司典,敢告在宾。”
(2).泛指读书人出身的或有学问的大臣。新唐书·宗室宰相传·李福:“ 大中 时, 党项羌 震扰,议者以将臣贪牟产虏怨,议择儒臣治边。” 宋 陈亮 《及第谢恩和御赐诗韵》:“復讎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鬢髮苍。”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太宗读金史:“曾命儒臣翻译三国志及 辽 、 金 、 元 史、性理诸书,以教国人。”
《國語辭典》:高深  拼音:gāo shēn
高与深、又高又深。多用于形容人学识的渊博或内在涵养深厚。如:「学问高深」。汉。卢谌 赠刘琨诗:「每凭山海,庶觌高深。」
《國語辭典》:向风(向風)  拼音:xiàng fēng
1.迎风。《楚辞。屈原。远游》:「谁可与玩斯遗芳兮,晨向风而舒情。」三国魏。曹丕〈杂诗〉二首之一:「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2.景仰、仰慕。南朝梁。陆倕〈石阙铭〉:「于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南史。卷七。梁武帝本纪下》:「于是四方郡国,莫不向风。」
《國語辭典》:道学(道學)  拼音:dào xué
1.黄老的学术。《隋书。卷三四。经籍志三》:「汉时,曹参始荐盖公能言黄老,文帝宗之,自是相传,道学众矣。」
2.宋儒所倡的性命义理之学。参见「理学」条。
3.注重礼教而古板迂腐,不知变通者。《文明小史》第二二回:「世界上独有些人,面子上做得很道学的了不得,然而暮夜苞苴,在所不免。」
《漢語大詞典》:诸家(諸家)
(1).各个人家。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初,诸家子弟恐惧,皆亡逃自匿,曰‘ 伯升 杀我’。”
(2).各个学派,亦指研究某一方面学问的各个专家。《周礼·地官·大司徒》“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 唐 贾公彦 疏:“ 司农 据此经,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与《鲁颂》论语合,亦是破诸家之意。” 朱东润 《杜甫叙论》第四章:“这首诗诸家认为是 乾元 二年(七五八)春后作的。”
(3).别的人家。 唐 刘禹锡 《浑侍中宅牡丹》诗:“今朝见颜色,更不向诸家。” 唐 白居易 《樱桃花下有感而作》诗:“风光饶此树,歌舞胜诸家。”
《國語辭典》:宗伯  拼音:zōng bó
1.职官名。周代六卿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等事,即后来礼部之职。故后世亦称礼部尚书为「大宗伯」,礼部侍郎为「小宗伯」。
2.受人尊敬、推崇的大师。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皇甫冉》:「每文章一到朝廷,而作者变色,当年才子,悉愿缔交,推为宗伯。」
3.复姓。
《國語辭典》:切磋  拼音:qiē cuō
1.切磨骨角玉石等,以作成器物。明。康海《中山狼》第三折:「皮剥来好做革,骨和角又好切磋成器用。」
2.比喻互相研究、讨论。《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入则切磋其君之不善,出则高誉其君之德义。」唐。韩愈〈石鼓歌〉:「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3.比喻非常哀痛。《楚辞。王褒。九怀。株昭》:「悲哉于嗟兮!心内切磋。」
《國語辭典》:切磋琢磨  拼音:qiē cuō zhuó mó
切、磋、琢、磨为对玉石象牙等加工的各种方法。语本《诗经。卫风。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汉。毛亨。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后比喻互相研究讨论,以求精进。唐。元稹〈戒励风俗德音〉:「士庶人无切磋琢磨之益,多销铄浸润之谗。」
《國語辭典》:先达(先達)  拼音:xiān dá
有学问、道德的前辈。因先我而闻道,故称为「先达」。《文选。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故以晖映先达,领袖后进。」《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出场来将考卷誊写出来,请教了几个先达几个朋友,无不叹赏。」
《漢語大詞典》:道术(道術)
(1).道路。庄子·大宗师:“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正误·道术》:“途之大者谓之道,小者谓之术…… 庄周 以江湖对道术而言,则直指为道路无疑矣。”
(2).指学术,学说。庄子·天下:“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汉 刘歆 《移书让太常博士》:“陵夷至於暴 秦 ,焚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法,行是古之罪,道术由此遂灭。” 宋 王圭 《除皇伯祖承亮检校工部尚书制》:“曾无车服珍宝之玩,固有诗书道术之明。” 梁启超 《新民说》十一:“ 中国 惟 战国 时代,九流杂兴,道术最广。”
(3).治国之术。吕氏春秋·任数:“ 桓公 得 管子 ,事犹大易,又况於得道术乎!” 汉 张衡 《四愁诗》序:“ 屈原 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为小人,思以道术相报,貽於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 宋 司马光 《稷下赋》:“然而诸侯未服,四邻交侵,士有行役之怨,民有愁痛之音,意者臣等道术之浅薄,未足以称王之用心故也。”
(4).道德学问;文章道德。墨子·非命下:“今贤良之人,尊贤而好功道术,故上得其王公大人之赏,下得其万民之誉。”《韩诗外传》卷二:“夫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务之以调和,智慧潜深则一之以易谅,勇毅强果则辅之以道术,齐给便捷则安之以静退。” 汉 荀悦 《汉纪·文帝纪上》:“逐去邪人,不使见邪行者,皆选天下端士,孝弟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
(5).道教的法术;方术。后汉书·张楷传:“﹝ 张楷 ﹞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 晋 葛洪 神仙传·魏伯阳:“ 魏伯阳 者, 吴 人也。本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后与弟子三人入山作神丹。”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麴生》:“ 叶法善 有道术,居 玄真观 。” 明 冯梦龙 《邯郸梦·酒馆求度》:“据著道术呪符,便鸡犬也都堪度。”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盖 仲仙 亦尝述 附云 之名于 可覲 ,并称其有道术。 附云 谓 仲仙 尝得真人宝印,故能如是。”
《國語辭典》:绝学(絕學)  拼音:jué xué
1.失传的学术。《汉书。卷七三。韦贤传。司徒掾班彪曰》:「汉承亡秦绝学之后,祖宗之制因时施宜。」《文明小史》第六○回:「大家涉猎新书还来不及,……我看讲究这门的渐渐要变作绝学快了。」
2.废绝学问。《老子》第二○章:「绝学无忧。」《庄子。山木》:「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
3.造诣独到的学术。
《國語辭典》:学行(學行)  拼音:xué xìng
学问和品行。《三国志。卷二四。魏书。高柔传》:「道之渊薮,六艺所宗,宜学行优劣,待以不次之位。」
《國語辭典》:人师(人師)  拼音:rén shī
1.品德出众,可以为人师表的人。《荀子。儒效》:「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
2.人的师长。《孟子。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礼记。学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