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主义(主義)  拼音:zhǔ yì
对事物或原理的基本主张,是一种观念和信仰的形态,可形成一股思潮或学说。如资本主义、写实主义。
《漢語大詞典》:郑圃(鄭圃)
(1).古地名, 郑 之 圃田 ,在今 河南省 中牟县 西南。相传为 列子 所居。列子·天瑞:“ 子列子 居 郑圃 ,四十年人无识者。国君、卿大夫眎之,犹众庶也。” 杨伯峻 集释:“ 郑 之 圃田 ……今 河南 中牟县 西南之 丈八沟 及附近诸陂湖,皆其遗蹪。” 唐 李白 《赠张公洲革处士》诗:“ 列子 居 郑圃 ,不将众庶分。” 明 沈璟 《义侠记·解梦》:“ 郑圃 残蕉, 邯郸 一枕,醒后偏縈方寸。”
(2).指 列子 的学说和文字。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 柳子厚 、 洪景卢 左袒 郑圃 者也, 高似孙 、 林希逸 左袒 漆园 者也。然率举一端,未极二家之造,大抵 列 之文法, 庄 之文奇。”
《國語辭典》:集大成  拼音:jí dà chéng
汇集各方面主张而成一完全的学说。语出《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國語辭典》:官学(官學)  拼音:guān xué
古时由政府设立,教育官吏子弟的学校。如清朝设有八旗官学。
《漢語大詞典》:圣统(聖統)
(1).帝王的统绪。史记·匈奴列传论:“且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
(2).圣人的遗业,如学说、制度等。汉书·儿宽传:“间者圣统废絶,陛下发愤,合指天地,祖立明堂辟雍,宗祀 泰一 。” 颜师古 注:“圣统,圣人之遗业,谓礼文也。”
《漢語大詞典》:调舌(調舌)
(1).啼鸣。 宋 邵雍 《暮春吟》:“梁间新燕未调舌,天末归鸿已着行。” 金 元好问 《杨柳》诗:“杨柳青青沟水流,鶯儿调舌弄娇柔。”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四:“诗者,人之精神也;人老则精神衰葸,往往多頽唐浮泛之词, 香山 、 放翁 尚且不免,而况后人乎?故余有句云:‘鶯老莫调舌,人老莫作诗。’”
(2).学说话。 梁启超 《阿庄》诗:“ 阿庄 始生今周晬,蕙质已与常儿殊。调舌渐闻鶯恰恰,扶牀更见蟹跦跦。”
(3).耍嘴皮子。 明 邵璨 《香囊记·媾媒》:“不要调舌,且説正经事。”
《漢語大詞典》:道奥
(1).学问、学识之深奥处。后汉书·列女传·袁隗妻:“﹝ 远隗 ﹞问曰:‘ 南郡君 学穷道奥,文为辞宗,而所在之职,輒以货财为损,何邪?’” 晋 葛洪 抱朴子·勗学:“ 周公 上圣而日读百篇, 仲尼 天纵而韦编三絶……故能究览道奥,穷测微言,观万古如同日,知八荒若户庭。” 宋 米芾 《答刘巨济》诗:“邇来白首进道奥,学者信有髓与皮。”
(2).道家学说深微之处。《后汉书·方术传上·谢夷吾》:“德量绩谋,有 伊 、 吕 、 管 、 晏 之任;阐弘道奥,同 史苏 、 京房 之伦。”《南齐书·高逸传·杜京产》:“﹝ 杜京产 ﹞学遍玄、儒,博通史、子,流连文艺,沉吟道奥。 泰始 之朝,掛冠辞世,遁捨家业,隐于太平。” 宋 晁补之 《求志赋》:“时翱翔於道奥兮,歷年岁以为娱。”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贤达高风二:“ 杜京产 ,洁浄谦虚,通和敏达,博通子史,沉吟道奥。”
《漢語大詞典》:异学(異學)
(1).指异教。《〈百喻经〉序》:“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
(2).指异教徒。法苑珠林卷十九:“ 大迦叶 所选得千人……知皆能论议,降伏异学。”
(3).旧指儒家以外的其他学派、学说。 宋 王安石 《答曾子固书》:“ 扬雄 虽为不好非圣人之书,然而 墨 、 晏 、 邹 、 庄 、 申 、 韩 ,亦何所不读?彼致其知而后读,以有所去取,故异学不能乱也。” 宋 陆游 《书房杂咏》之一:“异学方攘斥,浮文亦扫除。” 清 刘大櫆 《祭尹少宰文》:“醇儒不作,异学披猖,杂揉老佛,入阴出阳。”
《國語辭典》:驾说(駕說)  拼音:jià shuō
传扬学说。汉。扬雄《法言。学行》:「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驾说者也。」
《國語辭典》:杂学(雜學)  拼音:zá xué
1.兼含各类学说,不专主一家的学问。《尉缭子。治本》:「杂学不为通儒。」
2.科举时代指作文章以外的其他学问。《儒林外史》第三回:「况且本道奉旨到此衡文,难道是来此同你谈杂学的么?」
《國語辭典》:周髀  拼音:zhōu bì
一种古算法。用勾股之法,度量天地的高厚,日月的运行,而得其度数,实为勾股法的始祖。
《漢語大詞典》:宗致
宗旨。学说的要旨大义。三国志·魏志·荀恽传“ 詵 弟 顗 , 咸熙 中为司空” 裴松之 注引 晋 庾翼 《晋阳秋》:“ 太和 初,到京邑与 傅嘏 谈。 嘏 善名理而 粲 尚玄远,宗致虽同,仓卒时或有格而不相得意。”世说新语·文学“始发讲坐裁半, 僧弥 便云都已晓” 刘孝标 注引《出经叙》:“ 提婆 以 隆安 初游京师, 东亭侯 王珣 迎至舍,讲《阿毗曇》, 提婆 宗致既明,振发义奥, 王僧弥 一听,便自讲其明义,易启人心如此。” 隋 江总 《摄山栖霞寺碑》:“﹝ 朗法师 ﹞早成波若之性,夙植尸罗之本,阐方等之指归,弘中道之宗致。”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摧诸论师,破其宗致。”
《國語辭典》:学派(學派)  拼音:xué pài
学术上因诠释主张不同而形成的门派。如姚江学派、乾嘉学派。
《漢語大詞典》:杂语(雜語)
(1).主旨各异之语,各种学说。史记·太史公自序:“序略,以拾遗补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张守节 正义:“ 太史公 撰史记,言其协于六经异文,整齐诸子百家杂説之语,谦不敢比经艺也。”
(2).指怪诞鄙俗之语。后汉书·襄楷传:“其言以阴阳五行为界,而多巫覡杂语。”南史·荀伯子传:“ 伯子 少好学,博览经传,而通率好为杂语,遨游閭里,故以此失清途。”
《漢語大詞典》:遗说(遺説)
(1).前人遗留下来的学说、见解等。 宋 苏辙 《和子瞻监试举人》:“传家足坟史,遗説本精约。” 元 刘因 《〈庄周梦蝶图〉序》:“虽然, 周 已矣,其遗説,亦其梦中之一栩栩也。” 清 恽敬 《二集目录》:“后进之士窃圣人遗説,规而画之,睇而斵之,於是经义与文集并为一物。”
(2).指前人遗漏而未曾阐述过的见解。 宋 郑友贤 《〈孙子十家注遗说〉序》:“顷因餘暇,抚 武 之微旨,而出於十家之不解者,略有数十事,託或者之问,具其应答之义,名曰《十註遗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