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98,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久留
同异
无我
仅存
事物
具在
长存
常存
如如
并入
乌有
相倾
并立
消除
大敌
《國語辭典》:久留  拼音:jiǔ liú
长期停留。唐。杜甫〈发秦州〉诗:「岂复慰老夫?惘然难久留。」《三国演义》第五回:「吾将急行,不可久留。」
《國語辭典》:同异(同異)  拼音:tóng yì
1.同与不同。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然纪传为式,编年缀事,文非泛论,按实而书,岁远则同异难密,事积则起讫易疏,斯固总会之为难也。」唐。韩愈〈寄卢仝〉诗:「往年弄笔嘲同异,怪辞惊众谤不已。」
2.战国时惠施提出的学说。认为事物中存在著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每类事物都有共同的性质,此即大同;但每类事物中不同的种属又各有自己共同的性质,是为小同。从类上推,万物皆同归属于一大类,而自种属下求,以至于物体本身,又都其特点,是以事物之间的差别是相对而非绝对的。
《國語辭典》:无我(無我)  拼音:wú wǒ
佛教用语。没有私见的意思。谓所有的存在现象,都没有一个恒常不变、自我主宰的实体。《大智度论》卷一:「一切有为法无常、苦、无我。」
《漢語大詞典》:仅存(僅存)
(1).勉强存在。荀子·强国:“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史记·张仪列传:“四战之后, 赵 亡卒数十万, 邯郸 仅存。” 宋 何坦 《西畴常言》:“仅存之国,厉民以自养,而无復有政治也。故其君民相与危寄,惴惴然朝不谋夕矣。”
(2).只存在。 宋 曾巩 《序越州鉴湖图》:“其仅存者,东为漕渠,自州至於东城六十里。”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二:“努力表示那伟大广博的大湖所仅存的一点生意。”
《國語辭典》:事物  拼音:shì wù
客观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物体或现象。《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四出》:「(丑)门下其声甚清,其韵又美。先世以来,不属人类。(生末)是甚事物?」也作「物事」。
《漢語大詞典》:具在
全部存在。 鲁迅 《热风·题记》:“记得当时的《新青年》是正在四面受敌之中,我所对付的不过一小部分;其他大事,则本志具在,无须我多言。”如:事实具在,不容狡辩。
分類:具在存在
《國語辭典》:长存(長存)  拼音:cháng cún
长久存在。《文选。张衡。西京赋》:「若历世而长存,何遽营乎陵墓?」《三国演义》第六○回:「青山不老,绿水长存。」
《漢語大詞典》:常存
永久存在,长期存在。 汉 班固 《白虎通·社稷》:“礼不常存。”《宋书·范晔传》:“且大梗常存,将重阶乱,骨肉之际,人所难言。”隋书·经籍志四:“以为 天尊 之体,常存不灭。”
《漢語大詞典》:如如
(1).佛教语。谓诸法皆平等不二的法性理体。如,理的异名。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三:“诸法体同,故名为如……彼此皆如,故曰如如。” 唐 慧能 《坛经·行由品》:“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唐 李邕 《岳麓寺碑》:“以因因入果果,以灭灭而会如如。”
(2).佛教语。指永恒存在的真如。 唐 白居易 《读禅经》诗:“摄动是禪禪是动,不禪不动即如如。” 宋 苏轼 《浊醪有妙理赋》:“如如不动而体无碍,了了常知而心不用。”
(3).佛教语。引申为永存,常在。 唐 贾岛 《寄无得头陀》诗:“落涧水声来远远,当空月色自如如。”《西游记》第九九回:“丹成识得本来面,体健如如拜主人。”
(4).恭顺儒雅貌。 元 刘致 《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法则有準使民服,期于无刑佐皇图。説与当途,无毒不丈夫,为如如把平生误。” 明 陈所闻 《双调玉抱肚·怀李如真》曲:“如如风范,幸龙门当年得攀。” 清 恽敬 《答方九江》:“前过 九江 ,留数日,视署舍如山居,僚属循循如如,文学掌故,甚善甚善。”
(5).络绎不绝。尔雅·释天“二月为如” 清 郝懿行 义疏:“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
(6).形容词词尾。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痒如如把心不定,肚皮儿里骨轆轆地雷鸣,眼悬悬地专盼着人来请。”
《國語辭典》:并入(併入)  拼音:bìng rù
合并在一起。如:「由于手机的使用费未达收费标准,所以并入下个月帐单核计。」
《國語辭典》:乌有(烏有)  拼音:wū yǒu
1.汉代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构的人物。乌有,无有,表示没有这件事。作者藉齐心乌有先生之口,提出各种问题。
2.比喻虚无、不存在的事物。南朝梁。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虽事涉乌有,义异拟伦,而清新卓尔,殊为佳作。」《三国演义》第一七回:「若将军者,向为汉臣,今乃为叛贼之臣,使昔日关中保驾之功化为乌有。」
《國語辭典》:乌有先生(烏有先生)  拼音:wū yǒu xiān shēng
汉代司马相如〈子虚赋〉中所假设的人物。乌有,无有,即本无其人。《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宋。辛弃疾 卜算子。夜雨醉瓜庐词:「谁伴扬雄作解嘲,乌有先生也。」
《漢語大詞典》:相倾(相傾)
(1).谓互相对立而存在。老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南朝 梁 刘孝标 《辨命论》下:“岂非否泰相倾,盈缩递运,而汩之以人,其蔽六也。”
(2).相互竞争;彼此排挤。史记·吕不韦列传:“当是时, 魏 有 信陵君 , 楚 有 春申君 、 赵 有 平原君 , 齐 有 孟尝君 ,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旧唐书·昭宗纪:“ 茂贞 、 行瑜 极言南北司相倾,请诛其太甚者。” 明 唐顺之 《与两湖书》:“夫文人相倾,在古则然。” 郭沫若 《虎符》第三幕:“而 齐 、 楚 、 燕 、 赵 诸国,却一律的是有功不赏,有罪不罚,相倾以诈,相视以贼。”
《國語辭典》:并立(並立)  拼音:bìng lì
1.同时存在。引申有地位相当,势力相等的意义。《晋书。卷四四。卢钦传》:「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三国演义》第一三回:「傕性不测,况今两雄不并立,倘彼酒后置毒,妾将奈如?」
2.并排而立。如:「他们两人在台上并立著。」
《國語辭典》:并立(併立)  拼音:bìng lì
接连矗立著。如:「去国十馀年,回来一看,只见高楼并立,市容变化很大。」
《國語辭典》:消除  拼音:xiāo chú
排除、除去。宋。张舜民〈卖花声。楼上久踟躇〉词:「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宋。李清照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词:「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漢語大詞典》:大敌(大敵)
(1).强大的敌人。左传·宣公十二年:“不穀不德而贪,以遇大敌,不穀之罪也。”《晋书·文帝纪》:“战不穷武,而大敌歼溃;旗不再麾,而元憝授首。” 清 昭槤 啸亭续录·许壮烈:“然不死大敌,而亡於小丑,未果尽吾之勇。”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五:“大敌当前,他们要联合工农反对敌人;工农觉悟,他们又联合敌人反对工农。”
(2).比喻危害极大不容存在的人或事。 巴金 《沉默集(二)·丹东的悲哀》:“他说那些喝酒赌钱吃得饱饱贪图淫乐的荡子是共和国的大敌。” 郭小川 《学习笔记》:“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