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四十无闻
 
东家尼父叹无闻
 
相关人物
孔子


《论语注疏·子罕》~80~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例句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李白 上李邕

典故 
南北东西
   
东西南北征
 
东西南北身

相关人物
孔子


《礼记注疏》卷六〈檀弓上〉~2~
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孔子先反,门人后。雨甚至,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也。」曰:「防墓崩。」孔子不应。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闻之,古不脩墓。」

例句

东西南北人,高迹自相亲。 李频 过四皓庙

甫也南北人,芜蔓少耘锄。 杜甫 谒文公上方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高适 人日寄杜二拾遗

典故
吾衰矣
 
周公不梦
 
周公入梦
 
梦周公
 
梦周孔
 
学周公
 
东周梦
 
甚矣吾衰矣

相关人物
孔子
 
周公


《论语·述而》~60~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史记》卷四〈周本纪〉
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脩文王绪业。……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颇收殷馀民,以封武王少弟封为卫康叔。晋唐叔得嘉谷,献之成王,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周公受禾东土,鲁天子之命。初,管、蔡畔周,周公讨之,三年而毕定,故初作大诰,次作微子之命,次归禾,次嘉禾,次康诰、酒诰、梓材,其事在周公之篇。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

例句

凄其望吕葛,不复梦周孔。 杜甫 晚登瀼上堂

典故
相关人物
孔子


《论语·子路》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例句

薄躯信无庸,琐屑剧斗筲。 柳宗元 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

从此居方丈,终非竞斗筲。 皮日休 新秋言怀寄鲁望三十韵

性朴颇近古,其言无斗筲。 长孙佐辅 山行书事

典故
五月渡泸
 
渡泸

相关人物
诸葛亮(字孔明)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
「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南朝宋·裴松之注:「《汉书地理志》曰:泸惟水出牂牁郡句町县。」

例句

苏卿持节终还汉,葛相行师自渡泸。 贾岛 巴兴作

典故
对山林哀乐未忘怀
 
相关人物
孔子


《庄子集释》卷七下〈外篇·知北游〉~765~
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与之相靡,必与之莫多。狶韦氏之囿,黄帝之圃,有虞氏之宫,汤武之室。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师,故以是非相●也,而况今之人乎!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禦,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岂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为去为。齐知之所知,则浅矣。」
典故
器满自敧
 
对欹器

相关人物
孔子


《荀子·宥坐》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唐·杨倞注:「宥与右同,言人君可置于坐右以为戒也。」

例句

器满自当敧,物盈终有缺。 李德裕 怀山居邀松阳子同作

就学缉韦编,铭心对欹器。 权德舆 郊居岁暮因书所怀

典故
相关人物
孔子


《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此孔子立志之关键也。故三十而立,则其理凝。四十而不惑,则其理通。五十而知天命,则其理贯。六十而耳顺,则其理彻。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宋。邢炳疏:「顺。不逆也。耳闻其言则知其微旨而不逆也。」

例句

吟君新什慰蹉跎,屈指同登耳顺科。 刘禹锡 和乐天耳顺吟兼寄敦诗

耳顺何为土木勤,叔孙墙屋有前闻。 徐夤 新屋

典故
相关人物
孔子
 
桓魋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例句

忆昔鲁仲尼,凄凄此经过。众人不可向,伐树将如何。 高适 宋中十首

典故
学樊迟
 
学樊迟稼
  
樊迟学稼

相关人物
孔子
 
樊迟


《论语注疏·子路》~6~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例句

灌园输井税,学稼奉晨昏。 权德舆 暮春闲居示同志

学稼功还弃,论边事亦沉。 卢纶 酬李端长安寓居偶咏见寄

求名虽有据,学稼又无田。 耿湋 渭上送李藏器移家东都

禄微赖学稼,岁起归衡茅。 钱起 东皋早春寄四校书

犹嫌子夏儒,肯学樊迟稼。 韩愈 县斋有怀

典故
使鬼兄
  
兄事钱
   
孔方君
  
无钱使鬼
 
钱不能神
 
钱可使鬼
  
鲁褒论
 
鲁褒钱

相关人物
鲁褒


《晋书》卷九十四〈隐逸列传·鲁褒〉
鲁褒字元道,南阳人也。好学多闻,以贫素自立。元康之后,纲纪大坏,褒伤时之贪鄙,乃隐姓名,而著钱神论以刺之。其略曰: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秏折。难折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馀,臣仆者穷竭而不足。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钱之为言泉也,无远不往,无幽不至。京邑衣冠,疲劳讲肄,厌闻清谈,对之睡寐,见我家兄,莫不惊视。钱之所祐,吉无不利,何必读书,然后富贵!昔吕公欣悦于空版,汉祖克之于赢二,文君解布裳而被锦绣,相如乘高盖而解犊鼻,官尊名显,皆钱所致。空版至虚,而况有实;赢二虽少,以致亲密。由此论之,谓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雠非钱不解,令问非钱不发。洛中朱衣,当途之士,爱我家兄,皆无已已。执我之手,抱我终始,不计优劣,不论年纪,宾客辐辏,门常如市。谚曰:「钱无耳,可使鬼。」凡今之人,惟钱而已。故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仕无中人,不如归田。虽有中人,而无家兄,不异无翼而欲飞,无足而欲行。盖疾时者共传其文。褒不仕,莫知其所终。

例句

因看鲁褒论,何处是吾庐。 杜牧 李给事中敏二首之二

钱神任尔知无敌,酒圣于吾亦庶几。 杜牧 题桐叶

乱来知酒圣,贫去觉钱神。 韦庄 遣兴

典故
三接恩
   
三顾隆中
 
答三顾
  
蜀主思孔明
 
访葛侯

相关人物
刘备
 
孔明
 
诸葛亮(字孔明)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94~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99~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閒,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昭明文选》卷三十七〈表上·出师表〉~672~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閒,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唐·李善注引《汉晋春秋》曰:「诸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荆州图副》曰:「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

简释

三顾:咏帝王爱才求贤。唐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例句

赤墀高崱屴,一见如三顾。 储光羲 贻王侍御出台掾丹阳

乏才叨八使,徇禄非三顾。 元晦 越亭二十韵

得主劳三顾,惊人肯再鸣。 李商隐 五言述德抒情诗一首四十韵献上杜七兄仆射相公

忆昔南阳顾草庐,便乘雷电捧乘舆。 李山甫 代孔明哭先主

蜀主思孔明,晋家望安石。 李白 赠友人三首之三

百年明素志,三顾起新恩。 杜牧 川守大夫刘公早岁寓居敦行里有题壁十韵今之置第乃获旧居洛下大僚因有唱和叹咏不足辄献此诗

南阳三顾地,幸偶价千金。 杨衡 冬夜举公房送崔秀才归南阳

授钺虚三顾,持衡旷万机。 武元衡 西亭题壁寄中书李相公

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 汪遵 南阳

茆室承三顾,花源接九重。 沈佺期 陪幸韦嗣立山庄

誓将雄略酬三顾,岂惮征蛮七纵劳。 胡曾 泸水

帝幄期松子,臣庐访葛侯。 苏颋 奉和幸韦嗣立山庄应制

典故
相关人物
孔子


《礼记·儒行》
「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东汉·郑玄注:「逢犹大也,大掖之衣,大袂襌衣也,此君子有道艺者所衣也。」
《后汉书·舆服志下》
《礼记》:「孔子衣逢掖之衣。」逢掖其袖,合而逢大之,近今袍者也。
《世说新语》上卷下《文学》
「郑玄在马融门下,……及玄业成辞归,既而融有『礼乐皆东』之叹。」南朝梁·刘孝标注:「《玄别传》曰:『玄少好学书数,十三诵《五经》,……大将军何进辟玄,乃缝掖相见。』」

例句

腐儒著缝掖,何处议邹鲁。 独孤及 季冬自嵩山赴洛道中作

往年脱缝掖,接武仕关西。 独孤及 江宁酬郑县刘少府兄赠别作

悠然一缝掖,千里限清风。 章八元 寄都官刘员外

欲知儒道贵,缝掖见诸侯。 钱起 送李判官赴桂州幕

还疑缝掖子,复似洛阳才。 陈子昂 酬田逸人游岩见寻不遇题隐居里壁

欲求岱岳燔柴礼,已锡鲁人缝掖衣。 鲍溶 寄宋申锡评事时从李少师移军回归

典故
仲尼执鞭
 
夫子执鞭

相关人物
孔子


《论语·述而》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例句

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 孟浩然 书怀贻京邑同好

化佛示持帚,仲尼称执鞭。 顾况 归阳萧寺有丁行者能修无生忍担水施僧况归命稽首作诗

典故
相关人物
孔融
 
杨彪


《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列传·(曾孙)杨彪〉~788~
建安元年,从东都许。时天子新迁,大会公卿,兖州刺史曹操上殿,见彪色不悦,恐于此图之,未得宴设,托疾如厕,因出还营。彪以疾罢。时袁术僭乱,操托彪与术婚姻,诬以欲图废置,奏收下狱,劾以大逆。将作大匠孔融闻之,不及朝服,往见操曰:「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周书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况以袁氏归罪杨公。易称『积善馀庆』,徒欺人耳。」操曰:「此国家之意。」融曰:「假使成王杀邵公,周公可得言不知邪?今天下缨緌搢绅所以瞻仰明公者,以公聪明仁智,辅相汉朝,举直厝枉,致之雍熙也。今横杀无辜,则海内观听,谁不解体!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复朝矣。」操不得已,遂理出彪。

例句

肯学求名者,经年未拂衣。 李端 送丘丹归江东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悲伤未拂衣。 杜甫 曲江对酒

练思多时冰雪清,拂衣无语别书生。 杨巨源 送陈判官罢举赴江外

相府恩犹在,知君未拂衣。 耿湋 赠胡居士

不然拂衣去,归从海上鸥。 陈子昂 答洛阳主人

《漢語大詞典》:畏后生(畏後生)
论语·子罕:“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何晏 集解:“后生,谓年少。”后用作称颂青少年之典。 唐 李白 《上李邕》诗:“ 宣父 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漢語大詞典》:南北人
礼记·檀弓上:“今 丘 也,东西南北之人也。” 郑玄 注:“东西南北,言居无常处也。”后因以“南北人”指居无常处、行踪不定的人。 唐 杜甫 《谒文公上方》诗之三:“ 甫 也南北人,芜蔓少耘锄。”
《國語辭典》:东西南北人(東西南北人)  拼音:dōng xī nán běi rén
四处漂流,居无定所的人。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也称为「东西南北客」。
分類:居处定之
《國語辭典》:东西南北客(東西南北客)  拼音:dōng xī nán běi kè
四处漂流,居无定所的人。宋。陈与义 欲离均阳而雨不止书八句寄何子应诗:「纶巾老子无远策,长作东西南北客。不如何逊在扬州,坐待梅花映妆额。」也称为「东西南北人」。
《國語辭典》:东西南北人(東西南北人)  拼音:dōng xī nán běi rén
四处漂流,居无定所的人。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也称为「东西南北客」。
分類:居处定之
《國語辭典》:斗筲  拼音:dǒu shāo
1.斗,量器,容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二升。斗筲形容量小。《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坐中若有杜十娘,斗筲之量饮千觞。」
2.比喻才识器量狭小。《论语。子路》:「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幼学琼林。卷三。器用类》:「斗筲言其器小,梁栋谓是大材。」也作「筲斗」。
3.比喻俸禄很少。《文选。潘岳。闻居赋。序》:「尚何能违膝下邑养,而屑屑从斗筲之役乎?」
《國語辭典》:对床风雨(對床風雨)  拼音:duì chuáng fēng yǔ
比喻兄弟或亲友相聚,亲密交谈之乐。参见「风雨对床」条。宋。辛弃疾 永遇乐。烈日秋霜词:「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
《國語辭典》:耳顺(耳順)  拼音:ěr shùn
1.语出《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南朝梁。王琰《冥祥记。陈秀远》:「少信奉三宝,年过耳顺。」
2.顺耳,喜欢听。如:「这戏词我听著还耳顺。」
分類:六十何晏
《漢語大詞典》:伐树(伐樹)
指 春秋 时 宋 司马 桓魋 拔树欲害 孔子 之事。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 去 曹 适 宋 ,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宋 司马 桓魋 欲杀 孔子 ,拔其树。 孔子 去。”案“拔树”后皆作“伐树”。列子·杨朱:“ 孔子 明帝王之道,应时君之聘,伐树於 宋 ,削迹於 卫 。” 唐 高适 《宋中》诗之六:“忆昔 鲁仲尼 ,栖栖此经过,众人不可向,伐树将如何!” 宋 王禹偁 《甘棠即事简孙何》诗:“坐棠风雅美贤臣,伐树悽悽亦圣人。”
《漢語大詞典》:学稼(學稼)
学种庄稼;务农。论语·子路:“ 樊迟 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唐 钱起 《东皋早春寄郎四校书》诗:“禄微赖学稼,岁晚归衡茅。” 唐 卢纶 《酬李端长安寓居偶见寄》诗:“学稼功还弃,论边事亦沉。” 宋 朱熹 《次秀野沧波馆刈麦》之二:“我欲卖刀来学稼,不知还许受廛么。”
《漢語大詞典》:使鬼钱(使鬼錢)
《太平御览》卷八三六引 三国 魏 杜恕 《体论》:“可以使鬼者,钱也。”《晋书·隐逸传·鲁褒》:“谚曰:‘钱无耳,可使鬼。’”本言钱能驱使鬼神,营私枉法,无往不可。后因蔑称钱财为“使鬼钱”。 宋 黄庭坚 《次韵胡彦明同年羁旅京师寄李子飞》:“原无马上封侯骨,安用人间使鬼钱。” 宋 王千秋 《减字木兰花》词:“待早归田,欲买田无使鬼钱。”
《漢語大詞典》:孔兄
见“ 孔方兄 ”。
《國語辭典》:孔方兄  拼音:kǒng fāng xiōng
对钱的戏称。语本晋。鲁褒 钱神论:「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金瓶梅》第五六回:「孔方兄,孔方兄,我瞧你光闪闪响当当的无价之宝,满身通麻了。」明。凌濛初《红拂记》第三出:「他不过向孔方兄告得个长头假。」
《國語辭典》:孔方兄  拼音:kǒng fāng xiōng
对钱的戏称。语本晋。鲁褒 钱神论:「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金瓶梅》第五六回:「孔方兄,孔方兄,我瞧你光闪闪响当当的无价之宝,满身通麻了。」明。凌濛初《红拂记》第三出:「他不过向孔方兄告得个长头假。」
《國語辭典》:孔方  拼音:kǒng fāng
钱的别名。因旧钱币中有方形的孔,故称为「孔方」。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言食则糊口,道钱则孔方。」《文明小史》第四回:「调停惟赖孔方;绅士责言,控诉不遗馀力。」也称为「孔方兄」。
《漢語大詞典》:方兄
“孔方兄”之省称。指钱。 宋 杨万里 《食鹧鸪》诗:“方兄百辈买一隻,可惜羽衣锦狼藉。” 清 遁庐 《童子军·贿谳》:“万种奇寃万种愁,但得钱神事事休。方兄强似 孔 家 丘 。”参见“ 孔方兄 ”。
《國語辭典》:孔方兄  拼音:kǒng fāng xiōng
对钱的戏称。语本晋。鲁褒 钱神论:「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金瓶梅》第五六回:「孔方兄,孔方兄,我瞧你光闪闪响当当的无价之宝,满身通麻了。」明。凌濛初《红拂记》第三出:「他不过向孔方兄告得个长头假。」
《漢語大詞典》:钱神(錢神)
(1).谓金钱之力,如同神物。 晋 元康 之后,纲纪大坏。 鲁褒 著《钱神论》一文,刺世风之贪鄙。见《晋书·隐逸传·鲁褒》。 唐 白居易 《江南谪居十韵》:“忧方知酒圣,贫始觉钱神。”后常贬称万能的金钱。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四折:“尀奈顽民簸弄钱神。” 清 黄遵宪 《番客篇》:“名为叶子戏,均为钱神忙。”
(2).铜钱表面常附着铜绿,因喻指绿色。 唐 黄滔 《锺陵故人》诗:“荆榛翠是钱神染, 河 岳 期须国士钟。”
《漢語大詞典》:三顾(三顧)
(1).指 汉 末 刘备 三次往 隆中 访聘 诸葛亮 。 宋 陈亮 《酌古论·诸葛孔明下》:“雍容草庐,三顾后起。” 清 魏源 《定军山武侯祠》诗:“三顾起 南阳 ,六出来 渭 岸。”
(2).泛指一再顾访或诚意邀请。 唐 沈佺期 《陪幸韦嗣立山庄》诗:“茆室承三顾,花源接九重。”参见“ 三顾草庐 ”。
《漢語大詞典》:三顾草庐(三顧草廬)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 刘备 往访 诸葛亮 ,凡三往,乃见。后 诸葛亮 上 后主 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諮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以“三顾草芦”比喻对贤才的诚心邀请。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一折:“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刘绍棠 《小荷才露尖尖角》:“你算是河边巧遇 姜子牙 ,不必三顾茅庐请 诸葛 了。”
《國語辭典》:三顾茅庐(三顧茅廬)  拼音:sān gù máo lú
汉末刘备往访诸葛亮,凡三次,才得见。见《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后用以比喻敬贤之礼或诚心邀请。南朝梁。徐陵 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黄石兵法,宁可再逢,三顾茅庐,无由两遇。」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我住著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也作「茅庐三顾」、「草庐三顾」、「三顾草庐」。
《漢語大詞典》:三顾草庐(三顧草廬)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 刘备 往访 诸葛亮 ,凡三往,乃见。后 诸葛亮 上 后主 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諮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以“三顾草芦”比喻对贤才的诚心邀请。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一折:“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刘绍棠 《小荷才露尖尖角》:“你算是河边巧遇 姜子牙 ,不必三顾茅庐请 诸葛 了。”
《國語辭典》:草庐三顾(草廬三顧)  拼音:cǎo lú sān gù
比喻帝王礼贤下士,或比喻诚心邀请。参见「三顾茅庐」条。《晋书。卷九二。庾阐传》:「夷吾相桓,汉登萧张;草庐三顾,臭若兰芳。」
《漢語大詞典》:缝掖(縫掖)
亦作“ 缝腋 ”。 大袖单衣,古儒者所服。亦指儒者。《后汉书·王符传》:“徒见二千石,不如一缝掖。” 李贤 注:“礼记·儒行:‘ 孔子 曰:“ 丘 少居 鲁 ,衣逢掖之衣。”’ 郑玄 注曰:‘逢犹大也。大掖之衣,大袂单衣也。’”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大夫士,狐貉缝腋,羔麑豹袪。”旧唐书·文苑传中·李邕:“陛下若以臣之贱不足以赎 邕 , 鴈门 缝掖有効矣。”明史·金毓峒传:“因言 復社 一案,其人尽缝掖,不可以一夫私怨开祸端。” 清 汪懋麟 《同展成入直史馆蒙示和谢惠连秋怀诗走笔和之》:“安能学缝掖,巧黠各相半。”
《國語辭典》:拂衣  拼音:fú yī
1.甩动衣袖,以示不悦或发怒。《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复朝矣。」
2.振拂其衣。《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吾所能御也,拂衣从之。」
3.归隐。宋。谢灵运〈述祖德〉诗二首之二:「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