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上元  拼音:shàng yuán
1.元宵节的别称。参见「元宵节」条。
2.术数家以六十甲子配六宫,必一百八十年后度尽,故以第一甲子为「上元」,第二甲子为「中元」,第三甲子为「下元」。
3.年号:(1)唐朝高宗的年号。(西元674~676)(2)唐朝肃宗的年号。(西元760~762)
《國語辭典》:一步  拼音:yī bù
1.行走时脚向前跨一次,称为「一步」。比喻极短暂的距离或时间。《红楼梦》第六七回:「我什么时候叫你,你什么时候到。迟一步儿,你试试!」《文明小史》第二三回:「虽说由上海到汉口走过两趟,却是跟著老人家,一步不敢离开。」
2.棋局中,移动或摆置棋子。如:「他下棋很谨慎,每走一步都考虑好久。」
3.事情的一个阶段。《红楼梦》第七○回:「我们每人每日临一篇给他,搪塞过这一步儿就完了。」
《漢語大詞典》:戊申
六十甲的第四十五位。例如:戊申晦。(此指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姚鼐《登泰山记》
分類:六十乾隆
《國語辭典》:周天  拼音:zhōu tiān
即圆周。中国古代以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为周天,即绕天球一周。
《國語辭典》:元命  拼音:yuán mìng
1.大命、天命。《书经。多士》:「惟时天罔念闻,厥惟废元命,降致罚。」《汉书。卷七五。李寻传》:「朕之不德,曷敢不通夫受天之元命,必与天下自新。」
2.古以六十岁为一甲子,至六十一岁又逢生年干支,称为「元命」。
《國語辭典》:耳顺(耳順)  拼音:ěr shùn
1.语出《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南朝梁。王琰《冥祥记。陈秀远》:「少信奉三宝,年过耳顺。」
2.顺耳,喜欢听。如:「这戏词我听著还耳顺。」
分類:六十何晏
《漢語大詞典》:五纪(五紀)
(1).指岁、月、日、星辰、历数。《书·洪范》:“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厤数。” 孔颖达 疏:“凡此五者,皆所以纪天时,故谓之五纪也。”旧唐书·代宗纪:“叶五纪者,建号以体元;授四时者,布和而顺气。” 明 张居正 《万寿无疆颂》:“布歷推筴,仰测鸿濛;三统五纪,四分九宫;机智可尽,太虚无穷。”
(2).五伦。庄子·盗跖:“五纪六位,将何以为别乎?” 郭庆藩 集释引 俞樾 曰:“五纪即五伦也。”
(3).一纪为十二年,五纪为六十年。南齐书·高帝纪论:“ 宋氏 正位八君,卜年五纪。” 唐 杜牧 《冬至日寄小姪阿宜诗》:“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多是 抚州 写,今来五纪强。” 宋 苏轼 《苏州闾丘江君二家雨中饮酒》诗之二:“五纪归来鬢未霜,十眉环列坐生光。”
《國語辭典》:一辈(一輩)  拼音:yī bèi
1.平辈、同辈。如:「他和我是一辈,常常有共同的话题。」
2.同一世代。如:「这个事件当年轰动一时,常听到老一辈的人提起。」《红楼梦》第十三回:「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莫不悲嚎痛哭者」。
3.一群、一辈。「我在外工作时的那一辈朋友,多是相互扶持的好伙伴。」《儒林外史》第五五回:「此时虞博士那一辈人,也有老了的,也有死了的,也有四散去了的,也有闭门不问世事的。」
《漢語大詞典》:日制
古人年老预制送终之具;六十岁时,在一年内预制棺木;七十岁时,预制一季可做成的送终衣物;八十岁时,预制一月可做成的送终衣物;到九十岁,棺木衣物都已预制完毕,就日日修整以作送终之用。见礼记·王制。后以“日制”指死亡就在旦夕。晋书·刘寔传:“ 惠帝 崩, 寔 赴山陵…… 寔 年踰九十,命在日制,遂自扶舆,冒险而至,展哀山陵,致敬闕庭,大臣之节备矣。”
《漢語大詞典》:正初
古代“历数”有所谓“百刻”法,众说不同。其一说是:把一日(十二时)定为一百刻(每刻六十分,百刻是六千分),这样,每个时辰为五百分,即八刻零二十分。这二十分平均分为两个微刻,前一个称“初初”,后一个称“正初”。参阅 明 王逵 蠡海集·历数类
《漢語大詞典》:周甲(週甲)
满六十年。干支纪年一甲子为六十年,故称。清史稿·礼志五:“﹝ 康熙 ﹞六十年,御极週甲,命 世宗 率皇子、皇孙诣 盛京 ,皇子祭 昭陵 ,皇孙祭 永陵 ,帝亲往 福陵 大祭。” 清 吴炽昌 《容窗闲话初集·八松墓》:“老夫年已週甲,膝下无儿,多金何为。”
《漢語大詞典》:遗名(遺名)
(1).谓遗弃名位。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予闻君子不遯俗而遗名,智士不背世而灭勋。”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八·满歌行 宋 郭茂倩 题解:“ 庄周 遗名,名垂千载。” 明 何景明 《赠君采效何逊作》诗之三:“违俗势靡合,遗名跡自超。”
(2).谓留传名声。《三国志·蜀志·吕凯传》:“上以报国家,下不负先人,书功竹帛,遗名千载。”《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回目:“谈官况令尹弃官,乱著书遗名被駡。”
(3).垂留后世之名声。文选·班固〈幽通赋〉:“保身遗名,民之表兮。” 李善 注引 曹大家 曰:“言人生能保其身,死有遗名,民之表也。” 晋 陆机 《日重光行》:“日重光,身殁之后无遗名。” 元 倪瓒 《至正十三年三月四日同章炼师过张先生》诗:“自许才名今独步,身后遗名将谁託。”
《漢語大詞典》:矍铄翁(矍鑠翁)
(1).后汉书·马援传:“ 援 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鑠哉,是翁也!’”矍铄,形容老人精神健旺。时 援 年已逾六十。后以“矍鑠翁”为 马援 的代称。 唐 许浑 《登蒜山观发军》诗:“定繫猖狂虏,何烦 矍鑠翁 !”
(2).借指六十岁以上而精神健旺的老人。 宋 黄庭坚 《子范徼巡诸乡捕逐群盗几尽辄作长句劳苦行李》诗:“乃兄本是文章伯,此老真成矍鑠翁。”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迭韵诗:“盛时进退原容易,林下新添矍鑠翁。”
《漢語大詞典》:杖乡(杖鄉)
(1).《礼记·王制》:“六十杖於乡。”谓六十岁可拄杖行于乡里。 南朝 梁 沈约 《让仆射表》:“养老杖乡,抑推前典。”后作为六十岁的代称。 南朝 梁 沈约 《让仆射表》:“养老杖乡,抑推前典。”后作为六十岁的代称。 南朝 梁 任昉 《答到建安饷杖》诗:“劳君尚齿意,矜此杖乡辰。”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三:“﹝ 陈长生 ﹞《闻家大人旋里》云:‘去郡定多遮道吏,还山已是杖乡人。’”
(2).代指六旬老人。 唐玄宗 《千秋节宴》诗:“月衔花綬镜,露缀綵丝囊。处处祠四祖,年年宴杖乡。”参见“ 杖家 ”。
《漢語大詞典》:杖家
谓拄杖行于家。与杖乡、杖国、杖朝等均为古代的一种尊老礼制。礼记·王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乡,七十杖於国,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后因以为五十岁的代称。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 刘钟宛 ﹞国初以秘书院学士抚 山东 ,旋晋秩工部侍郎,告归八年,方值杖家之岁。”
《漢語大詞典》:年耆
年老。古代年六十曰耆。庄子·寓言:“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伏见先 武皇帝 武臣宿将,年耆即世者有闻矣。”
分類:年老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