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上公  拼音:shàng gōng
1.周制,三公八命,出封时,加一命称为「上公」。《周礼。春官。典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
2.汉时太保太傅的尊称。《后汉书。卷一八。吴汉传。论曰》:「吴汉自建武世,常居上公之位。」
3.公爵。亦泛指高官显爵。唐。李华〈寄赵七侍御〉诗:「属词慕孔门,入仕希上公。」
《国语辞典》:箕子  拼音:jī zǐ
人名。商朝人,名胥馀,生卒年不详。官至太师,纣王无道,屡谏不听,被囚,乃佯狂为奴。武王灭殷,箕子率五千人避往朝鲜为君。也称为「箕伯」。
《國語辭典》:师傅(師傅)  拼音:shī fù
1.老师的通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师傅若有用著我四人处,我们水火不避,报答师傅。」
2.帝者之师,如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等,皆统称为「师傅」。《汉书。卷七一。隽疏于薛平彭传。疏广》:「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后汉书。卷五四。杨震列传》:「老臣受过师傅之任,数蒙宠异之恩,岂敢爱惜垂没之年,而不尽其慺慺之心哉!」
3.对僧尼、道士的敬称。《喻世明言。卷三七。梁武帝累修归极乐》:「离此间三十里,有个白鹤山,最是清幽仙境之所。朕去建造个寺刹,请师傅到那里去住。」《二十载繁华梦》第二九回:「又有说要请茅山师傅的,好驱神捉鬼。」
4.称有专门技艺的人。如:「理发师傅」、「点心师傅」。
《漢語大詞典》:师臣(師臣)
对居师保之位或加有太师官号的执政大臣的尊称。 唐 颜真卿 《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方崇乞言之典,以极师臣之敬。” 宋 梅尧臣 《太师杜公挽词》:“国佐三公进,师臣一品归。”宋史·奸臣传·贾似道:“ 理宗 崩, 度宗 又其所立,每朝必答拜,称之曰师臣而不名。” 元 张宪 《咸淳师相》诗:“十年国势尽倾摧,犹谓师臣堪付託。”
《漢語大詞典》:三太
太师、太傅、太保的合称。新唐书·仪卫志上:“东宫官居上臺官之次,王府官又次之,唯三太、三少、宾客、庶子、玉傅随本品。”
《国语辞典》:新坟(新坟)  拼音:xīn fén
新葬的坟墓。唐。权德舆〈故太尉兼中书令赠太师西平王挽词〉:「河山封故地,金石表新坟。」
《國語辭典》:师尹(師尹)  拼音:shī yǐn
1.周太师尹氏。《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2.各属官的首长。《书经。洪范》:「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国语。鲁语下》:「日中考政,与百官之政事,师尹维旅、牧、相宣序民事。」
《國語辭典》:九命  拼音:jiǔ mìng
1.周代官秩的等级。由九命以至一命,如上公九命为伯、侯伯七命、子男五命;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公之孤四命,其卿三命、其大夫再命、其士一命等。命谓加爵服,而其宫室车旗礼仪等,皆依其命数而各有不同。
2.北周官秩的等级。宇文泰为魏作九命之典,以第一品为九命,第九品为一命,每命又分为二级。见《周书。卷二。文帝纪下》。
3.比喻生命强韧,好像有很多条命,可死而复生。如:「九命怪猫」。
《漢語大詞典》:三师(三師)
(1). 北魏 以后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见《通典·职官一》。 唐 窦常 《奉贺太保岐公》诗:“五色詔中宣九德,百僚班外置三师。”金史·百官志一:“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皆正一品,师范一人,仪刑四海。”
(2).星名。宋史·天文志二:“三公三星,在北斗杓南,及魁第一星西,一云在斗柄东,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在魁西者名三师。”
(3).三国的军队。左传·隐公十年:“癸,亥,克之,取三师焉。” 杜预 注:“三国之军在 戴 ,故 郑伯 合围之。”
(4).佛教语。指授具足戒的三名和尚,即戒和尚、羯磨师和教授师。 唐 道宣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三:“若论发戒功,与三师齐德,何为不请之乎?可準三师而请。”参见“ 三师七僧 ”。
《漢語大詞典》:三师七僧(三師七僧)
佛教语。佛徒授比丘具足戒,行三师七僧之制。三师指戒和尚、羯磨师和教授师。七僧指七名作证的和尚。也称为“三师七证”。参阅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三。萨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二:“受戒时须三师七僧。”
《漢語大詞典》:维垣(維垣)
《诗·大雅·板》:“价人维藩,大师维垣。” 毛 传:“垣,墻也。” 郑玄 笺:“大师,三公也。”大,通“ 太 ”。后因以“维垣”为太师之代称。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一:“ 鲁公 拜维垣,亲客来贺。公略无德色,且笑语犹常时。”维垣,一本作“ 太师 ”。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十一:“ 绍兴 丁卯岁, 明清 从 朱三十五丈 希真 乞先人文集序引,文既成矣,其中有云:‘公受今维垣 益公 深知,倚用而不及。’”
分類:太师
《漢語大詞典》:垂紫
悬垂紫色的印绶。 汉 制相国、丞相、太尉、太师、太傅、太保、前后左右将军皆金印紫绶。后汉书·冯衍传下:“ 衍 少事名贤,经歷显位,怀金垂紫,揭节奉使,不求苟得,常有陵云之志。” 李贤 注:“金谓印也,紫谓綬也。”
《漢語大詞典》:师王(師王)
宋 韩侂胄 因太师封 平原郡 王,当时趋炎附势者谀称为“师王”。 宋 曾三异 因话录·韩侘胄:“ 韩侂胄 封 平原郡 王,而官至太师,一时献佞,过称师王。”
《漢語大詞典》:吹铜(吹銅)
(1).吹律管。古代,太子初生时,太师吹律管以辨其哭声,从而测定其心性。大戴礼记·保傅:“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太师持铜而御户左……太子生而泣,太师吹铜曰:‘声中某律。’” 王聘珍 解诂:“铜者,律管也。《太师职》曰:‘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 郑 注《典同》云:‘故书同作铜。’六律六同皆以铜为之。” 孔广森 补注:“泣声刚柔清浊,以律辨之,知其性术焉。”
(2).指所吹律管之声。 唐 李纯 《册遂王为皇太子文》:“ 遂王 恒 体乾降灵,袭圣生德,教深藴瑟,气叶吹铜。”
《漢語大詞典》:六傅
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 西晋 末始置此六职。 唐 虽有此职,但因人而设,不皆有。 宋 以后多为兼官、加官及赠官。晋书·何劭传:“ 惠帝 即位,初建东宫,太子年幼,欲令亲万机,故盛选六傅,以 劭 为太子太师。” 唐 白居易 《严绶可太子少傅制》:“东朝保傅,歷代尊崇。 汉 择名儒,任先 疏广 。 晋 求耆德,选在 山涛 。实资六傅之贤,用宏三善之道。”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持宪储闱·六傅
《国语辞典》:大回朝  拼音:dà huí cháo
戏曲剧目。殷代故事戏。叙述殷朝太师闻仲扫平北海,班师回朝,见纣王种种的暴虐设施,献上安邦十策,劝贬妲己,并用鞭痛打奸臣费仲、尤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