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师傅(師傅) 拼音:shī fù
1.老师的通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师傅若有用著我四人处,我们水火不避,报答师傅。」
2.帝者之师,如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等,皆统称为「师傅」。《汉书。卷七一。隽疏于薛平彭传。疏广》:「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后汉书。卷五四。杨震列传》:「老臣受过师傅之任,数蒙宠异之恩,岂敢爱惜垂没之年,而不尽其慺慺之心哉!」
3.对僧尼、道士的敬称。《喻世明言。卷三七。梁武帝累修归极乐》:「离此间三十里,有个白鹤山,最是清幽仙境之所。朕去建造个寺刹,请师傅到那里去住。」《二十载繁华梦》第二九回:「又有说要请茅山师傅的,好驱神捉鬼。」
4.称有专门技艺的人。如:「理发师傅」、「点心师傅」。
2.帝者之师,如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等,皆统称为「师傅」。《汉书。卷七一。隽疏于薛平彭传。疏广》:「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后汉书。卷五四。杨震列传》:「老臣受过师傅之任,数蒙宠异之恩,岂敢爱惜垂没之年,而不尽其慺慺之心哉!」
3.对僧尼、道士的敬称。《喻世明言。卷三七。梁武帝累修归极乐》:「离此间三十里,有个白鹤山,最是清幽仙境之所。朕去建造个寺刹,请师傅到那里去住。」《二十载繁华梦》第二九回:「又有说要请茅山师傅的,好驱神捉鬼。」
4.称有专门技艺的人。如:「理发师傅」、「点心师傅」。
《漢語大詞典》:三师(三師)
(1). 北魏 以后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见《通典·职官一》。 唐 窦常 《奉贺太保岐公》诗:“五色詔中宣九德,百僚班外置三师。”《金史·百官志一》:“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皆正一品,师范一人,仪刑四海。”
(2).星名。《宋史·天文志二》:“三公三星,在北斗杓南,及魁第一星西,一云在斗柄东,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在魁西者名三师。”
(3).三国的军队。《左传·隐公十年》:“癸,亥,克之,取三师焉。” 杜预 注:“三国之军在 戴 ,故 郑伯 合围之。”
(4).佛教语。指授具足戒的三名和尚,即戒和尚、羯磨师和教授师。 唐 道宣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三:“若论发戒功,与三师齐德,何为不请之乎?可準三师而请。”参见“ 三师七僧 ”。
(2).星名。《宋史·天文志二》:“三公三星,在北斗杓南,及魁第一星西,一云在斗柄东,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在魁西者名三师。”
(3).三国的军队。《左传·隐公十年》:“癸,亥,克之,取三师焉。” 杜预 注:“三国之军在 戴 ,故 郑伯 合围之。”
(4).佛教语。指授具足戒的三名和尚,即戒和尚、羯磨师和教授师。 唐 道宣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三:“若论发戒功,与三师齐德,何为不请之乎?可準三师而请。”参见“ 三师七僧 ”。
《漢語大詞典》:六傅
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 西晋 末始置此六职。 唐 虽有此职,但因人而设,不皆有。 宋 以后多为兼官、加官及赠官。《晋书·何劭传》:“ 惠帝 即位,初建东宫,太子年幼,欲令亲万机,故盛选六傅,以 劭 为太子太师。” 唐 白居易 《严绶可太子少傅制》:“东朝保傅,歷代尊崇。 汉 择名儒,任先 疏广 。 晋 求耆德,选在 山涛 。实资六傅之贤,用宏三善之道。”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持宪储闱·六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