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声气(聲氣)  拼音:shēng qì
1.声音和气息。《易经。乾卦。文言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句下唐。孔颖达。正义:「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此二者声气相感也。」后用以比喻朋友间志趣相投合。
2.声音、言语。《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滴珠生来在父母身边,如珠似玉,何曾听得这般声气?」《红楼梦》第六四回:「这好一会我们没进去,不知他作什么呢,一些声气也听不见。」
《高级汉语词典》:遭声气
遭受舆论谴责
《高级汉语词典》:广交声气
多方交接意气相投的朋友
《國語辭典》:声气相求(聲氣相求)  拼音:shēng qì xiāng qiú
比喻彼此志同道合,志趣相同。《警世通言。卷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也作「声气相投」。
《國語辭典》:声气相投(聲氣相投)  拼音:shēng qì xiāng tóu
比喻彼此志同道合,志趣相同。《隋唐演义》第八九回:「兄今因许公而识张公,自然声气相投,定行见用于世,各著功名,可胜欣贺。」也作「声气相求」。
《國語辭典》:声气相求(聲氣相求)  拼音:shēng qì xiāng qiú
比喻彼此志同道合,志趣相同。《警世通言。卷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也作「声气相投」。
《漢語大詞典》:声声气气(聲聲氣氣)
犹言絮絮叨叨。表示不满。《金瓶梅词话》第二三回:“你且丢下,替他烧烧罢,你晓的五娘嘴头子,又惹的声声气气的。”
《國語辭典》:呼吸  拼音:hū xī
1.生物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英文为respiration。
2.形容气势盛大。晋。郭璞〈江赋〉:「呼吸万里,吐纳灵潮。」唐。元稹〈和乐天折剑头〉诗:「风云会一合,呼吸期万里。」
3.瞬息、顷刻之间。《晋书。卷六七。列传。郗鉴》:「决胜负于一朝,定成败于呼吸。」
《國語辭典》:呼应(呼應)  拼音:hū yìng
1.一呼一应,互通消息。宋。洪迈《夷坚支志甲。卷一。护国大将军》:「千百为群,更相呼应,共啄蝗。」
2.文章首尾互相照应。如:「词意贯串,前后呼应。」
《國語辭典》:声响(聲響)  拼音:shēng xiǎng
声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等了多时,并不见墙里有些些声响。」
《漢語大詞典》:音气(音氣)
(1).指古代以律管测定的节气。书·舜典“声依永,律和声” 孔 传:“声谓五声,宫、商、角、徵、羽;律谓六律、六吕,十二月之音气。言当依声律以和乐。”参见“ 葭灰 ”、“ 灰管 ”。
(2).犹声气。指说话的声音、语气、气概。 汉 王充 论衡·是应:“人含五常,音气交通,且犹不能相知。”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董仲舒 尝下帷独咏,忽有客来,风姿音气,殊为不凡。”魏书·高遵传:“ 遵 形貌庄洁,音气雄畅。”
《國語辭典》:一气(一氣)  拼音:yī qì
1.太一混然之气。《庄子。知北游》:「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晋书。卷八七。列传。凉武昭王李玄盛》:「王者受图,咸资世德,犹混成之先大帝,若一气之生两仪。」
2.一口气、不间断。如:「一气呵成」。《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他取了一管败笔,蘸饱了墨,把纸相了一会,一气就写了一行。」《红楼梦》第五四回:「至黛玉前,偏他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边,宝玉一气饮乾。」也作「一气子」、「一气儿」。
3.声气相通。《清史稿。卷四二三。列传。王拯》:「信宜陈金缸尤为巨憝,群贼相为一气,滋蔓难图。」《红楼梦》第二一回:「黛玉道:『我不依,你们是一气的。』」也作「一气儿」。
4.一阵。如:「骂了一气」、「打了一气」。《老残游记》第一九回:「吃了早饭,摇个串铃上街去了,大街小巷乱走一气。」《文明小史》第四九回:「正在藤椅子上睡著,眼面前觉得有样物件在床底下放光出来,白铄铄的,仔细一望,原来是他早晨闹了一气,要店主人赔的那个表。」也作「一气子」。
5.生气。如:「他一气之下将花瓶摔碎!」《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今日穷了,休说是外人,嫡亲儿媳也受他这般冷淡,回头自思,怎得不恼?一气气得头昏眼花,饮食多绝了。」
《漢語大詞典》:同流
(1).诸水合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河水 又南, 瀵水 入焉…… 河 中渚上,又有一 瀵水 ,皆潜相通,故 吕忱 曰:尔雅:异出同流为 瀵水 。” 北周 庾信 《角调曲》:“ 涇 渭 同流,清浊异能。”
(2).引申指混杂、汇聚。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劳逸无别,善恶同流。”
(3).相类似。书·毕命:“敝化奢丽,万世同流。” 孔 传:“言敝俗相化,车服奢丽,虽相去万世,若同一流。”孟子·尽心上:“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鲁迅 《三闲集·我和〈语丝〉的始终》:“虽是打着‘革命文学’旗子的小报,只要有那上面的广告大半是花柳药和饮食店,便知道作者和读者,仍然和先前的专讲妓女戏子的小报的人们同流。”
(4).犹同辈;同类。 唐 孟棨 本事诗·征咎:“ 范阳 卢献卿 , 大中 中举进士,词藻为同流所推。”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下:“僕为男子,粗察古今,偶然葬一同流,不可当兹厚惠。” 明 吴承恩 《拟宋赐辅臣同赏花钓鱼赋诗谢表》:“仰拂仁风,光生品汇;俯惊雅喝,恩洽同流。”
(5).比喻同声气。 明 何景明 《过君采次韵》之二:“自君来此地,谓我颇同流。” 龚尔位 《开岁述怀用渊明游斜川韵示钝公》:“矧予独何人,而不与同流。”
《國語辭典》:声音(聲音)  拼音:shēng yīn
物体振动或说话时所发出的声响。《三国演义》第六三回:「张飞见严颜声音雄壮,面不改色,乃回嗔作喜,下阶叱退左右。」《儒林外史》第二一回:「我打从学堂门口过,听见念书的声音好听。」
《國語辭典》:吐气(吐氣)  拼音:tǔ qì
1.呼气。气由肺部经由呼吸道吐出体外,与吸气相反。汉。班固〈东都赋〉:「咸含和而吐气,颂曰盛哉乎斯世。」
2.得志时,摅舒久郁之气。如:「扬眉吐气」。《文明小史》第三五回:「只待一朝有了机会,轰轰烈烈的做他一番,替中国人吐气,至于大局也不能顾得。」
《國語辭典》:气息(氣息)  拼音:qì xí
1.呼吸时进出的空气。《庄子。人间世》:「兽死不择音,气息茀然,于是并生心厉。」唐。元稹 有鸟二十章诗之一六:「气息榻然双翅垂,犹入笼中就颜色。」
2.气味。《红楼梦》第四七回:「湘莲道:『这样气息,倒熏坏了我。』」
《國語辭典》:恶声(惡聲)  拼音:è shēng
1.骂人的难听话。《孟子。公孙丑上》:「恶声至,必反之。」《史记。卷八○。乐毅传》:「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2.不吉祥的声音。《晋书。卷六十二。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3.不悦耳的声音。《管子。宙合》:「景不为曲物直,响不为恶声美。」
4.坏名声。《史记。卷六十九。苏秦传》:「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