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主国(主國)
(1).古代诸侯国互相聘问,受聘国称为“主国”。周礼·秋官·司仪:“主国五积、三问……宾继主君,皆如主国之礼。”礼记·聘义:“主国待客,出入三积,餼客於舍。”
(2).公主的封国。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帝王后妃·主国:“ 汉 以来,公主所封皆为邑,无封国者……至 睿宗 ( 唐睿宗 )女 华婉 以 刘后 所生,始封 代国 。尔后遂为常制云。”
(3).国都。墨子·号令:“有能入深至主国者,问之审信,赏之倍他候。” 孙诒让 间诂:“主国,国都。”
《漢語大詞典》:宗邦
(1).国都。亦引申指国家。 汉 焦赣 《易林·遯之既济》:“出门东行,日利时良,步骑与駟,经歷宗邦。”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明季流寇起衅於妇人:“馹递一裁,倚馹递为生者无从得食,相率为盗, 闯 贼得以招集之。流毒宗邦,覆灭宗社。”
(2).父母之邦,祖国。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试观南洋 英 属诸埠,其筑路之资大半为华商集股,利之所在,人共趋之。华商何厚於 英 属而薄於宗邦?”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而景教子弟,復多出入於 日斯巴尼亚 之学校,取 亚剌伯 科学而传诸宗邦,景教国之学术,为之一振。”
(3).为世界所尊仰的文明古国。 清 王韬 《弢园文录·原学》:“ 中国 ,天下之宗邦也,不独为文字之始祖,即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 中国 而流传及外。”
《漢語大詞典》:宫邑
指国都。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迁宫邑,易官名,制礼作乐。”宋书·周朗传:“而犹倚灵假像,背亲傲君,欺费疾老,震损宫邑,是乃外刑之所不容戮,内教之所不悔罪,而横天地之间,莫之纠察。”
分類:国都
《國語辭典》:乡里(鄉里)  拼音:xiāng lǐ
1.家乡。《晋书。卷五二。华谭传》:「同郡刘颂时为廷尉,见之,叹息曰:『不悟乡里乃有如此才也!』」《儒林外史》第三二回:「先君有大功德在于乡里,人人知道。」
2.同乡的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收之。」《西游记》第一三回:「你既是唐朝来的,与我都是乡里。」
3.妻子。《南史。卷六四。张彪传》:「彪知不免,谓妻杨呼为乡里曰:『我不忍令乡里落佗处,今当先杀乡里,然后就死。』」南朝梁。沈约〈少年新婚为之咏〉诗:「还家问乡里,讵堪持作夫?」
《漢語大詞典》:燕市
(1). 战国 时 燕国 的国都。史记·刺客列传:“ 荆軻 嗜酒,日与狗屠及 高渐离 饮於 燕 市。” 晋 左思 《咏史》:“ 荆軻 饮 燕 市,酒酣气益震。” 明 袁宗道 《题瘦马卷》诗:“时去黄金 燕 市空,瘦来白练 吴 门短。”
(2).指 燕京 。即今 北京市 。 金 元好问 《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诗:“明月高楼 燕 市酒,梅花人日草堂诗。” 清 戴名世 《郭烈妇传》:“余在 燕 市,客 日照 李学士 邸第。” 康有为 《赠陈镇南编修兄》诗:“落拓 燕 市中,穷愁寄歌哭。”
《國語辭典》:相国(相國)  拼音:xiàng guó
职官名。秦汉等朝所置的宰相职位。后沿为宰相的通称。也称为「相君」、「相室」。
《國語辭典》:上国(上國)  拼音:shàng guó
1.旧时,南方吴、楚诸国对中原诸侯国的称呼。《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三国魏。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及其抗衡上国,与晋争长。」
2.外藩对朝廷或附庸国对宗主国的称呼。三国魏。曹植 与杨德祖书:「吾虽德薄,位为蕃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元史。卷二○九。外夷列传二。安南》:「乞念臣自降附上国,十有馀年,虽奉三年一贡,然迭遣使臣,疲于往来,未尝一日休息。」
3.京师。《资治通鉴。卷二二六。唐纪四二。德宗建中二年》:「今海内无事,自上国来者,皆言天子聪明英武,志欲致太平。」《红楼梦》第四回:「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其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
4.国都的西边。因位上游而得名。《左传。昭公十四年》:「楚子使然丹简上国之兵于宗丘,且抚其民。」晋。杜预。注:「上国,在国都之西。西方居上流,故谓之上国。」
《國語辭典》:东郊(東郊)  拼音:dōng jiāo
东方的郊野。《文选。班固。西都赋》:「东郊则有通沟大漕,溃渭洞河汎舟山东,控引淮湖与海通波。」
《國語辭典》:京畿  拼音:jīng jī
国都及其附近的地方。《文选。潘勖。册魏公九锡文》:「遂建许都,造我京畿,设官兆祀,不失旧物。」明。朱权《卓文君》第四折:「却不道你女孩儿也落的驰誉京畿,光喷泉石,荣耀蓬荜。」
《國語辭典》:国门(國門)  拼音:guó mén
1.国都的城门。《三国演义》第二回:「合仍迁于河间安置,限日下即出国门。」
2.泛指国境以内。如:「出国比赛的棒球代表队返抵国门,上百名球迷夹道欢迎。」
《國語辭典》:上京  拼音:shàng jīng
1.京师、首都。《陈书。卷四。废帝本纪》:「张安国蕞尔凶狡,穷为小盗,仍遣使人蒋裕钩出上京,即置行台,分选凶党。」《文选。曹植。与杨德祖书》:「德琏发迹于此魏,足下高视于上京。」
2.中国。《后汉书。卷八五。东夷传。序》:「百有馀岁,武帝灭之,于是东夷始通上京。」《文选。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况乃海隅,播名上京,爰应旌招,抚翼宰庭。」
3.到京城。如:「上京赶考」。
《國語辭典》:建国(建國)  拼音:jiàn guó
建立国家。《文选。陆倕。石阙铭》:「惟帝建国,正位辨方。周营洛涘,汉启岐梁。」《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夫天子建国,诸侯立家,选贤与能,政是以和。」
《國語辭典》:故都  拼音:gù dū
旧日的国都。《楚辞。屈原。离骚》:「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漢語大詞典》:三都
(1).三个都城。 春秋 鲁 三 桓 执政,皆建城拟于国都, 季孙 之 费 、 孟孙 之 成 、 叔孙 之 郈 ,称三都。左传·定公十二年:“ 仲由 为 季氏 宰,将堕三都。” 杜预 注:“三都, 费 、 郈 、 成 也。”
(2).三个都城。指 战国 赵 、 卫 、 魏 三国的都城。吕氏春秋·无义:“五大夫功非不大也,然不得入三都。” 高诱 注:“三都, 赵 、 卫 、 魏 。”
(3).三个都城。 东汉 称 雒阳 为东都, 长安 为西都, 宛 为南都,合称三都。
(4).三个都城。指 三国 时的 蜀 都 成都 、 吴 都 建业 、 魏 都 邺 。《文选·谢灵运〈会吟行〉》:“两京愧佳丽,三都岂能似?” 李善 注:“三都, 蜀 、 吴 、 魏 也。”
(5).三个都城。指 蜀 之 成都 、 广都 、 新都 。 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 蜀 以 成都 、 广都 、 新都 为三都,号名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 洛水 又南逕 新都县 , 蜀 有三都,谓 成都 、 广都 ,此其一焉。”
(6).三个都城。 唐 都 长安 , 显庆 二年(657年)建 洛阳 为东都, 天授 元年(690年)建 晋阳 为北都,与 长安 合称三都。
(7).指 晋 左思 所著《三都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左思 奇才,业深覃思,尽鋭於《三都》,拔萃於《咏史》,无遗力矣。” 唐 齐己 《移居》诗:“欲问存思搜抉妙,几联诗许敌《三都》。” 明 沈鲸 《双珠记·假恩图色》:“失意赋《三都》,驻足将军树。” 清 彭极 《得爰琴兄都门信》诗:“牀头宝剑泣鱼肠,赋就《三都》价未偿。”
(8).三种山都。山都,动物名,狒狒类中最大的一种。旧时传说以山都为居于大树中的山妖。 清 周亮工 《夜登杭川城楼有感》诗之四:“亲心万里苦相关。”原注:“ 汀 ( 福建 长汀 )治初造,砍大树千餘。其树皆山都所居。山都有三种:下曰猪都,中曰人者,其高者为鸟都。即如人形而卑小,男妇自为配偶。猪都皆身如猪;鸟都人首能言,闻其声不见其形;人都或时见形。当伐木时,有术者 周元大 能禹步为厉术,以左合赤索围木而砍之。树仆,剖其中,三都皆不能化,执而煮之於鑊内。”
《國語辭典》:下邑  拼音:xià yì
1.首都以外的城邑。《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冬,筑郿」句下晋。杜预。注:「郿,鲁下邑。」《文选。孔稚圭。北山移文》:「今又促装下邑,浪拽上京。」
2.边远的县邑。《南齐书。卷三二。张岱传》:「张东迁亲贫须养,所以栖迟下邑。」唐。韩愈〈祭郴州李使君文〉:「伏荒炎之下邑,嗟名颓而位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