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738,分116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名器
战国
兴国
国论
神器
九鼎
国势
公有
亡国
安国
宸衷
体国
敌国
国风
宰执
《國語辭典》:名器  拼音:míng qì
1.用以分别尊卑的爵位及车服仪制。《后汉书。卷一五。来歙传》:「愚闻为国者慎器与名,为家者畏怨重祸。俱慎名器,则下服其命;轻用怨祸,则家受其殃。」《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岂无鹡鸰,固慎名器。」
2.贵重的宝器。《国语。鲁语上》:「今国病矣,君盍以名器请籴于齐?」
《國語辭典》:战国(戰國)  拼音:zhàn guó
1.(西元前403~前221)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起,至秦始皇统一止,因《战国策》一书而得名。此一时期,因周室衰微,列国互相交战争雄,最后由秦并灭六国,统一天下,结束纷扰的局面。
2.参与战争的国家。《管子。霸言》:「战国众,后举可以霸。战国少,先举可以王。」
《漢語大詞典》:兴国(興國)
(1).振兴国家。《穀梁传·僖公二十二年》:“古者被甲婴胄,非以兴国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兴盛的国家。左传·昭公四年:“ 冀 之北土,马之所生,无兴国焉。恃险与马之不可以为固也,从古以然。”《商君书·去强》:“兴国行罚,民利且畏;行赏,民利且爱。”
(3).剑名。 南朝 梁 陶弘景 《刀剑录》:“ 成帝 衍 ( 晋成帝 司马衍 )以 咸和 元年造十三口剑,铭曰‘兴国’。”
《國語辭典》:国论(國論)  拼音:guó lùn
1.有关国家重大事项的讨论、主张。《汉书。卷八三。薛宣朱博传。薛宣》:「其法律任廷尉有馀,经术文雅足以谋王体,断国论。」
2.全国的舆论。如:「自从这个事件发生以后,国论纷纷,民心愤慨,影响不少。」
《國語辭典》:神器  拼音:shén qì
1.神物。《老子》第二九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三国魏。王弼。注:「神,无形无方也。器,合成也。无形以合,故谓之神器也。」
2.比喻帝位。《三国演义》第八○回:「吾父功盖寰区,威震天下,然且不敢篡窃神器。」《幼学琼林。卷一。朝廷类》:「神器大宝,皆言帝位。」
3.神奇的器物,如宝剑之类。《文选。张协。七命》:「神器化成,阳文阴缦。」
《國語辭典》:九鼎  拼音:jiǔ dǐng
1.夏禹时,以九州贡金所铸的鼎,被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徵国家政权的传国宝器。周德衰,九鼎乃没于泗水彭城下。见《史记。卷一二。孝武本纪》。
2.比喻分量极重。如:「一言九鼎」。宋。黄庭坚次韵答叔原会寂照房呈稚川〉诗:「声名九鼎重,冠盖万夫望。」
《國語辭典》:国势(國勢)  拼音:guó shì
国家的实力或形势。宋。胡铨〈上高宗封事〉:「国势陵夷,不可复振。」
《國語辭典》:公有  拼音:gōng yǒu
1.整个物品属于二人以上所共有。如:「那辆车是他们兄弟俩所公有。」
2.公家所有。如:「公有停车场」。
《國語辭典》:亡国(亡國)  拼音:wáng guó
国家灭亡。《后汉书。卷六三。李固传》:「昔秦皇亡于沙丘,胡亥、赵高隐而不发,卒害扶苏,以至亡国。」唐。杜牧 泊秦淮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漢語大詞典》:安国(安國)
(1).使国家安定。孙子·火攻:“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张预 注:“君常慎于用兵,则可以安国。”史记·汲郑列传:“公为正卿,上不能襃先帝之功业,下不能抑天下之邪心,安国富民,使囹圄空虚,二者无一焉。” 隋 王通 《文中子·周公》:“其应天顺命安国济民乎!是以 武王 不敢逆天命背人而事 紂 , 齐桓 不敢逆天命背人而黜 周 。”
(2).安定的国家。吕氏春秋·大谕:“故曰: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
(3).古国名。故地在今 苏联 乌兹别克共和国 布哈拉 一带。为 昭武 诸国之一。
(4).参阅旧唐书·音乐志二
(5).复姓。 汉 有 安国少季 。见史记·南越列传
《國語辭典》:宸衷  拼音:chén zhōng
天子的心意。《魏书。卷九三。恩倖传。王睿传》:「宸衷恳切,备在丝纶。」唐。白居易贺雨〉诗:「庶政靡不举,皆出自宸衷。」
《漢語大詞典》:体国(體國)
(1).创建或治理国家。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体国垂制,上穆下亲。”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 刘颂 殷勤於时务, 温嶠 恳惻於费役,并体国之忠规矣。” 清 王夫之 《家世节录》:“呜呼!先正体国用人,争而不忮如此,天下何得不晏然!”参见“ 体国经野 ”。
(2).体念国家。 宋 岳飞 《奏措置曹成事宜状》:“奉圣旨令:……其 马友 等并听帅臣 岳飞 节制,各务体国,共力破贼。” 明 李东阳 《邃庵太宰先生初度迭前韵奉寿》:“夙夜在公长体国,行藏自我亦由天。” 清 梅曾亮 《臣事论》:“然有公忠体国之大臣,则亦不利乎此矣。”
《國語辭典》:体国经野(體國經野)  拼音:tǐ guó jīng yě
体,规划。经,丈量。体国经野语出《周礼。天官。序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指将都城划分为若干区,让官宦贵族分别居住,并将田地分配给百姓耕作。后泛指治理国家。《清史稿。卷四五一。金福曾传》:「李鸿章尤赏之,尝疏荐称有物与民胞之量,体国经野之才。」
《國語辭典》:敌国(敵國)  拼音:dí guó
1.仇敌之国。《战国策。秦策一》:「诎敌国,制海内。」《水浒传》第五四回:「此是心腹大患,若不早行诛戮剿除,他日养成贼势,甚于北边强虏敌国。」
2.势力相当的国家。《孟子。尽心下》:「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3.相当于一国。如:「富可敌国」。《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4.能系大局轻重的人才。《后汉书。卷一八。吴盖陈臧列传。吴汉》:「吴公差彊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南朝梁。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或制胜帷幄,或门人加亲,或与时抑扬,或隐若敌国。」
《國語辭典》:国风(國風)  拼音:guó fēng
1.国家的风俗。《史记。卷三。殷本纪》:「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
2.《诗经》中各国的民间歌谣。即诸侯采撷其国的民歌,贡献于天子,并由乐官统筹管理。《诗经》共分十五国风,即〈周南〉至〈豳风〉各篇皆属之。《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漢語大詞典》:宰执(宰執)
指宰相等执掌国家政事的重臣。 唐 陆龟蒙 《自怜赋》:“丞相府不开, 平津阁 不立,布衣之説无由自通乎宰执。”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大内:“外廊横门北去百餘步,又一横门,每日宰执趋朝,此处下马。”金史·侯挚传:“ 挚 为人威严,御兵人莫敢犯。在朝遇事敢言……南渡后宰执中,人望最重。” 清 戴名世 《九科文总序》:“以谓天下之为选政者,以草莽而操文章之权,其转移人心,乃与宰执侍从及督学之官等而深有望於大儒者,为之别黑白而定邪正,使天下晓然知所去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