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敌庭(敵庭)
犹敌国。《三国志·蜀志·张嶷传》:“加 吴 楚 剽急,乃昔所记,而太傅离少主,履敌庭,恐非良计长算之术也。”参见“ 敌国 ”。
分類:敌国
《國語辭典》:敌国(敵國)  拼音:dí guó
1.仇敌之国。《战国策。秦策一》:「诎敌国,制海内。」《水浒传》第五四回:「此是心腹大患,若不早行诛戮剿除,他日养成贼势,甚于北边强虏敌国。」
2.势力相当的国家。《孟子。尽心下》:「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3.相当于一国。如:「富可敌国」。《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4.能系大局轻重的人才。《后汉书。卷一八。吴盖陈臧列传。吴汉》:「吴公差彊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南朝梁。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或制胜帷幄,或门人加亲,或与时抑扬,或隐若敌国。」
《漢語大詞典》:雠国(讎國)
敌国。左传·哀公八年:“君子违,不适讎国。”战国策·秦策三:“因天下之力,伐讎国之 齐 ……除万世之害,此 燕 之长利,而君之大名也。”
分類:敌国
《漢語大詞典》:交体(交體)
指敌国。逸周书·武纪:“失德丧服於邻家则不顾难矣,交体侵凌则不顾权矣。” 朱右曾 校释:“交体谓敌国。”
分類:敌国
《國語辭典》:卖国(賣國)  拼音:mài guó
为私利而通敌,以致危害国家。《史记。卷六九。苏秦传》:「人有毁苏秦者曰:『左右卖国,反覆之臣也,将作乱。』」
《漢語大詞典》:戎心
谓敌国入侵的野心。国语·晋语一:“疆埸无主,则啟戎心。”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襄阳始末》:“事有适值,必生戎心,詎容以疆场小小交兵视之哉!”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今藎臣骑箕,戎心日肆。”
《國語辭典》:邻敌(鄰敵)  拼音:lín dí
邻近的敌国。《管子。霸言》:「举而不当,此邻敌之所以得意也。」《汉书。卷六○。杜周传》:「权重于秦,威震邻敌。」
分類:邻近敌国
《國語辭典》:全国(全國)  拼音:quán guó
1.整个国家。如:「为改善社会风气,全国人民均应从事正当的娱乐。」
2.保护国家的完整,不被破坏。《孙子。谋攻》:「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三国魏。曹植〈又赠丁仪王粲〉诗:「权家虽爱胜,全国为令名。」
《國語辭典》:乞盟  拼音:qǐ méng
1.乞求参加盟约。《左传。僖公八年》:「公会王人、齐侯、宋公、卫侯、许男、曹伯、陈世子款盟于洮。郑伯乞盟。」
2.向敌求和。《新唐书。卷二一九。北狄传。契丹传》:「契丹乃乞盟,献良马求牧地,仁恭许之。」
《漢語大詞典》:破国(破國)
(1).已灭亡的国家。史记·天官书:“大水处,败军场,破国之虚,下有积钱,金寳之上,皆有气,不可不察。”
(2).击破敌国;消灭敌国。孙子·谋攻:“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曹操 注:“以兵击破,败而得之,其次也。” 明 梁辰鱼 《浣纱记·允降》:“破国平戎昔未闻,鸣笳叠鼓拥回军。”
《漢語大詞典》:仇方
友邦,邻国。《诗·大雅·皇矣》:“询尔仇方,同尔兄弟。” 郑玄 笺:“询,谋也,怨耦曰仇。仇方,谓旁国诸侯。”一说指敌国。见 宋 朱熹 集传。
《漢語大詞典》:敌与(敵與)
敌国和盟国。管子·八观:“计敌与,量上意,察国本。”
分類:敌国盟国
《漢語大詞典》:民虏(民虜)
俘获的敌国民众。礼记·曲礼上:“献车马者执策绥,献甲者执胄,献杖者执末,献民虏者操右袂。” 孔颖达 疏:“民虏,谓征伐所获彼民,以为外虏,故云民虏也。”
《国语辞典》:战略轰炸(战略轰炸)  拼音:zhàn lüè hōng zhà
选择敌国领域中具有战争能力与潜力的重要目标,执行轰炸任务,称为「战略轰炸」。
《国语辞典》:间谍船(间谍船)  拼音:jiàn dié chuán
从事蒐集敌国情报的船只。平时多在公海活动,监听敌方沿海及空中的通讯内容,并监视对方港口、海面船只的活动及演习状况。战时则伪装成非交战船,从事间谍活动。
《國語辭典》:流亡政府  拼音:liú wáng zhèng fǔ
原指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轴心国侵占的国家,将其政府迁至海外继续运作。如波兰、比利时、荷兰等国将政府迁至英国伦敦。今泛称当某国为外国占领或反对政权控制时,该国在国外建立的政权。如科威特在西元一九九○年遭伊拉克占领时,科威特政府迁往沙乌地阿拉伯的塔伊夫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