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生灭(生滅)
(1).佛教语。依因缘和合而有,谓之“生”;依因缘离散而无,谓之“灭”。 南朝 宋 谢灵运 《〈维摩经〉十譬赞·电》:“倏烁惊电过,可见不可逐。恆物生灭后,谁復覈迟速。” 唐 顾况 《赠僧》诗之二:“更把浮荣喻生灭,世间无事不虚空。” 清 陈维嵩 《念奴娇·春日同纬云南畊遍历南岳诸园林》词:“何限向来哀乐事,一笑浮沤生灭。”
(2).犹生死。 唐 王维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诗:“有无断常见,生灭幻梦受。” 宋 范成大 《太师陈文恭公挽词》:“梦已 商 人奠,身犹 汉 相朝;古来贤达意,生灭两消摇。”
《國語辭典》:因果  拼音:yīn guǒ
1.原因和结果。指事情演化的前后关连。如:「知道事情的始末因果,就容易下判断了。」
2.佛教基本理论之一,谓因和果。佛教认为一切的生命形态和生活遭遇,都是过去意志行为的果,而过去意志行为则是造成果的因。因和果之间是相对的关系。《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六:「果有为离系,无为无因果。」《南史。卷五七。范云传》:「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贫贱?」
3.缘由。《红楼梦》第六五回:「又还有一段因果,我们家的规矩,凡爷们大了,未娶亲之先,都先放两个人伏侍的。」
《國語辭典》:因果报应(因果報應)  拼音:yīn guǒ bào yìng
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佛教谓生死轮回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因果关系。一切有意志的行为,不论善恶或中性,都必导致未来世的乐、苦或中性的生活经验和生命形态。换言之,一切众生的生活经验和生命形态都是过去意志行为的结果。这种因果关系,在未解脱之前,永不休止。
《漢語大詞典》:无作(無作)
(1).犹不使,不让。书·武成:“惟尔有神,尚克相予,以济兆民,无作神羞。” 孔 传:“神庶几助我渡民危害,无为神羞辱。”
(2).不自作,不卖弄。书·蔡仲之命:“康济小民,率自中,无作聪明乱旧章。” 孔 传:“无敢为小聪明,作异辩,以变乱旧典文章。”
(3).不发生,不兴起。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惟无作,作则万窍怒号。”
(4).犹言无为而治。 宋 苏轼 《省试策问》之三:“问:歷观前世,天下初定,民始休息,下既厌乱而思静,上亦虚心而无作,是以公私富溢,刑罚清省。” 宋 苏轼 《神宗皇帝挽词》之二:“典礼从 周 旧,官仪与 汉 隆。谁知本无作,千古自承风。”
(5).佛教语。谓无因缘之造作。央掘魔罗经卷二:“如来性是无作。”百喻经·索无物喻:“第二人言无物者,即是无相、无愿、无作。” 宋 陈善 扪虱新话·荆公〈字说〉多用佛经语:“无土以为穴,则空无相;无工以穴之,则空无作。无相无作,则空名不立。”
《漢語大詞典》:空无(空無)
(1).佛教语。谓一切事物从因缘生,唯心所造,了无自性。《维摩经·菩萨行品》:“观於空无而不捨大悲。”
(2).指虚无之境。 晋 陶潜 《归园田居》之四:“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漢語大詞典》:起灭(起滅)
(1).佛教语。指因缘和合而产生与因缘离散而消灭。 宋 范成大 《请佛阁晚望雪中数十峰如烂银晃耀暑光中》诗:“垒块苍然是九州,大千起灭更悠悠。” 清 黄遵宪 《游潘园感赋》诗:“弹指须臾千载后,几人起灭好楼臺。” 钱仲联 笺注:“《楞严经》:‘起灭无从。’”
(2).时隐时现;时有时无。 唐 皇甫曾 《奉陪韦中丞使君游鹤林寺》诗:“寒磬虚空里,孤云起灭间。” 宋 道潜 《次黄子理韵》:“寒炉燃豆萁,光焰时起灭。” 明 沈谦《二郎神》词:“关山参差,宫闕起灭,长空烟雾。”
(3).谓玩弄手段,捏造是非。《元典章·吏部六·书吏》:“县吏暗分乡都,州吏分县,府吏分州,起灭词讼,久占衙门,败坏官事,残害良民。” 明 高攀龙 《三时记》:“止有凶人名 陈所藴 者,工于刀笔,以起灭为事。”《初刻拍案惊奇》卷八:“有一等做举人秀才的,呼朋引类,把持官府,起灭词讼,每有将良善人家,拆得烟飞星散的。”
《漢語大詞典》:色空
(1).佛教语。“色”与“空”的并称。谓物质的形相及其虚幻的本性。 唐 王维 《谒璇上人》诗序:“色空无碍,不物物也;嘿语无际,不言言也。” 清 吴伟业 《清凉山赞佛诗》:“色空两不住,收拾宗风裡。” 靳荣藩 注:“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2).佛教语。“色即是空”的略语。谓一切事物皆由因缘所生,虚幻不实。 唐 白居易 《感悟妄缘题如上人壁》诗:“弄沙成佛塔,鏘玉謁王宫。彼此皆儿戏,须臾即色空。” 明 高濂 《玉簪记·投庵》:“皈依法,愿悟着顽空与色空。”
《漢語大詞典》:生缘(生緣)
(1).佛教语。尘世的缘分。 唐 顾况 《送少微上人还鹿门》诗:“ 少微 不向 吴中 隐,为箇生缘在 鹿门 。” 宋 苏辙 《示诸子》诗:“老去惟堪一味闲,坐会诸子了生缘。”
(2).佛教语。受生转世的因缘。法苑珠林卷一一六:“三説得住四十九日,生缘未具,死已更受,亦不限时节。”
《國語辭典》:宿缘(宿緣)  拼音:sù yuán
1.命中早定的因缘。南朝宋。何承天〈答宗居士书〉:「岂独爱欲未除,宿缘是畏。」
2.前世的因缘。《初刻拍案惊奇》卷五:「每说婚姻是宿缘,定经月老把绳牵。」也作「宿因」。
《國語辭典》:俗缘(俗緣)  拼音:sú yuán
尘世间的人事关系。如:「俗缘未尽」。
《國語辭典》:机缘(機緣)  拼音:jī yuán
1.佛教用语。众生信受佛法的时机和因缘。《景德传灯录。卷四。嵩岳慧安禅师》:「让机缘不逗,辞往曹溪。」
2.泛指机会和因缘。《三国演义》第二四回:「孤穷刘备,久欲投于门下,奈机缘未遇。」《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看官,不必性急,凡事自有个机缘。」
《國語辭典》:夙缘(夙緣)  拼音:sù yuán
前世姻缘。《初刻拍案惊奇》卷六:「若得一了夙缘,万金不惜。」
分類:前生因缘
《漢語大詞典》:夙因
前世因缘;前世的根源。 明杨珽《龙膏记·错媾》:“有缘千里能相见,这其间夙因不浅,看锦帐流香度百年。”儒林外史第十九回:“ 郑老爹 迎了出来,翁婿一见,才晓得就是那年回去同船之人,这一番结亲,真是夙因。”《黑籍冤魂》第二四回:“问:‘转世后復须食烟乎?’曰:‘然。是有夙因,哪得不吸?’” 鲁迅 《坟·论睁了眼看》:“有时遇到彰明的史实,瞒不下,如 关羽 、 岳飞 的被杀,便只好别设骗局了。一是前世已造夙因,如 岳飞 ;一是死后使他成神,如 关羽 。”
《漢語大詞典》:夙契
(1).往昔的交情。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与太尉王僧辩书》:“至于亲邻之道,夙契逾深,无改曩怀,增感弥篤。” 宋 苏轼 《求婚启》:“ 中郎 坟典之付,岂在他人; 太真 姑舅之婚,復见今日。仰缘夙契,祇听俞音。” 明 高启 《喜吕山人见过江馆》诗:“非君怜夙契,谁肯过柴门?”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玉磬山房文误:“ 恭城 与编修同官翰林,有夙契。”
(2).前世的因缘。 宋 罗烨 醉翁谈录·红绡密约张生负李氏娘:“今夕相会,岂非夙契?愿见去岁相约之媒。”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侍郎喜谈因果,尤重师生之义,尝以为文字渊源,三生夙契,虽父子不能相假云。”
《國語辭典》:结缘(結緣)  拼音:jié yuán
佛教上指建立关系。
《漢語大詞典》:常因
一定的因缘。 晋 支遁 《咏利城山居》:“苟不宴出处,託好有常因。”
分類:常因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