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821,分122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典故(续上)
图画云台(又作:台图 ...)
云台仗
云阳台
章华台
章台柳
章台献颖
中台
子陵台
紫台
词典
楼台
天台
高台
瑶台
台上
台谏
典故
图画云台
 
台图
  
云台公
 
云台勋
 
云台画将
 
云台画象
 
相关人物
邓禹


《东观汉记》卷二《显宗孝明皇帝纪》
永平三年诏曰:「登灵台,正仪度。」春二月,图二十八将于云台。
《后汉书》卷二十二〈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
永平中,显宗追感前世功臣,乃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其外又有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合三十二人。故依其本弟系之篇末,以志功臣之次云尔。
《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
永平初,援女立为皇后。显宗图画建武中名臣、列将于云台,以椒房故,独不及援。东平王苍观图,言于帝曰:「何故不画伏波将军像?」帝笑而不言。至十七年,援夫人卒,乃更脩封树,起祠堂。

简释

云台画象:指表彰功臣。唐杜甫《寄董卿嘉荣十韵》:“云台画形象,皆为扫氛妖。”


例句

清溪一路照羸身,不似云台画像人。 司空图 商山二首

几人欲话云台峻,独我方探禹穴深。 吴融 秋日感事

云台画像皆何者,青史书名或不孤。 唐彦谦 奉使岐下闻唐弘夫行军为贼所擒伤而有作

先生不入云台像,赢得桐江万古名。 方干 题严子陵祠二首

迹谢云台阁,心随天马辕。 李白 书情题蔡舍人雄

云台先著美,今日更贻芳。 李隆基 送张说巡边

捷报云台贺,公卿拜寿卮。 杜牧 少年行

云台画形像,皆为扫氛妖。 杜甫 寄董卿嘉荣十韵

白骨新交战,云台旧拓边。 杜甫 有感五首

云台终日画,青简为谁编。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

吾病日回首,云台谁再论。 杜甫 览柏中允兼子侄数人除官制词因述父子兄弟四美载歌丝纶

休运终四百,图画在云台。 杜甫 述古三首

江树城孤远,云台使寂寥。 杜甫 陪柏中丞观宴将士二首

不及云台议,空山老薜萝。 罗隐 轻飙

献凯云台中,自言塞上雄。 袁瓘 鸿门行

松桂生丹禁,鸳鹭集云台。 韦应物 和张舍人夜直中书寄吏部刘员外

云台焕中天,龙阙郁上征。 韦应物 自尚书郎出为滁州刺史

应当自此始,归拜云台前。 韦应物 送郑端公弟移院常州

典故
相关人物
司马昭(晋明帝)
 
曹髦


《三国志》卷四《魏书·高贵乡公纪》
「五月己丑,高贵乡公卒,年二十。」南朝宋·裴松之注:「《魏氏春秋》曰:戊子夜,帝自将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下陵云台,铠仗授兵,欲因际会,自出讨文王。」
北周·庾信《庾子山集》卷二《哀江南赋》
非无北阙之兵,犹有云台之仗。

例句

寂寞云台仗,飘飖沙塞旌。 杜甫 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

无复云台仗,虚修水战船。 杜甫 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

早发云台杖,恩波起涸鳞。 杜甫 江陵望幸

典故
云阳台

相关人物
宋玉


《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304~
将息獠者,击灵鼓,起烽燧,车案行,骑就队,纚乎淫淫,班乎裔裔。于是楚王乃登阳云之台,泊乎无为,澹乎自持,勺药之和具而后御之。不若大王终日驰骋而不下舆,脟割轮淬,自以为娱。臣窃观之,齐殆不如。于是王默然无以应仆也。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引徐广曰:「宋玉云楚王游于阳云之台。」骃案:郭璞曰「在云梦之中」。
典故
章华宴
 

《春秋左传·昭公七年》
楚子成章华之台,愿以诸侯落之。
《后汉书》卷八十下《文苑传·边让传》
楚灵王既游云梦之泽,息于荆台之上。前方淮之水,左洞庭之波,右顾彭蠡之隩,南眺巫山之阿。延目广望,骋观终日。顾谓左史倚相曰:「盛哉斯乐,可以遗老而忘死也!」于是遂作章华之台,筑乾溪之室,穷木土之技,单珍府之实,举国营之,数年乃成。设长夜之淫宴,作北里之新声。

例句

章华台南莎草齐,长河柳堤连金堤。章台玉颜年十六,小来能唱西梁曲。 李涉 寄荆娘写真

燕台高百尺,燕灭台亦平。何似章华畔,鑋馀禾黍生。 聂夷中 燕台二首之二

昔日章华宴,荆王乐荒淫。 陈子昂 感遇诗三十八首之二十八

典故

《本事诗·情感》
韩翃少负才名,天宝末,举进士。孤贞静默,所与游皆当时名士。然而荜门圭窦,室唯四壁。邻有李将失名妓柳氏。李每至,必邀韩同饮。韩以李豁落大丈夫,故常不逆,既久逾狎。柳每以暇日隙壁窥韩所居,即萧葭艾,闻客至,必名人,因乘间语李曰:「韩秀才穷甚矣,然所与游必闻名人,是必不久贫贱,宜假借之。」李深颔之。间一日,具馔邀韩。酒酣,谓韩曰:「秀才当今名士,柳氏当今名色;以名色配名士,不亦可乎?」遂命柳从坐接韩。韩殊不意,恳辞不敢当。李曰:「大丈夫相遇杯酒间,一言道合,尚相许以死,况一妇人,何足辞也!」卒授之,不可拒。又谓韩曰:「夫子居贫,无以自振,柳资数百万,可以取济。柳,淑人也,宜事夫子,能尽其操。」即长揖而去。韩追让之,顾况然自疑曰:「此豪达者,昨暮备言之矣,勿复致讶。」俄就柳居。来岁成名。后数干淄青节度侯希逸,奏为从事。以世方扰,不敢以柳自随,置之都下,期至而迓之。连三岁,不果迓,因以良金买练囊中寄之,题诗曰:「章台柳,章台柳,往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柳复书,答诗曰:「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柳以色显独居,恐不自免,乃欲落发为尼,居佛寺。后翃随侯希逸入朝,寻访不得,已为立功番将沙吒利所劫,宠之专房。翃怅然不能割。会入中书,至子城东南角,逢犊车,缓随之。车中问曰:「得非青州韩员外邪?」曰:「是。」遂披帘曰:「某柳氏也。失身沙吒利,无从自脱。明日尚此路还,愿更一来取别。」韩深感之。明日如期而往,犊车寻至。车中投一红巾苞小合子,实以香膏,呜咽言曰:「终身永诀。」车如电逝。韩不胜情,为之雪涕。是日,临淄大校置酒于都市酒楼,邀韩。韩赴之,怅然不乐。座人曰:「韩员外风流谈笑,未尝不适,今日何惨然邪?」韩具话之。有虞侯将许俊,年少被酒,起曰:「寮尝以义烈自许,愿得员外手笔数字,当立置之。」座人皆激赞,韩不得已与之。俊乃急装,乘一马、牵一马而驰,径趋沙吒利之第。会吒利已出,即以入曰:「将军坠马,且不救,遣取柳夫人。」柳惊出,即以韩札示之。挟上马,绝驰而去。座未罢,即以柳氏授韩,曰:「幸不辱命。」一座惊叹。时沙吒初立功,代宗方优借,大惧祸作,阖座同见希逸,白其故。希逸扼腕奋髯,曰:「此我往日所为也,而俊复能之!」立修表上闻,深罪沙吒利。代宗称叹良久,御批曰:「沙吒利宜赐绢二千匹,柳氏?归韩翃。」后罢府闲居,将十年,李相勉镇夷门,又署为幕吏。时韩已迟暮,同职皆新进后生,不能知韩,举目为恶诗。韩邑邑殊不得意,多辞疾在家。唯末职韦巡官者,亦知名士,与韩独善。一日,夜将半,韦叩门急,韩出见之,贺曰:「员外除驾部郎中、知制诰。」韩大愕然曰:「必无此事,定误矣。」韦就座,曰:「留邸状报制诰阙人,中书两进名,御笔不点出,又请之,且求圣旨所与,德宗批曰:『与韩翃。』时有与翃同姓名者,为江淮刺史,又具二人同进,御笔复批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又批曰:『与此韩翃。』」韦又贺曰:「此非员外诗耶?」韩曰:「是也。」是知不误矣。质明而李与僚属皆至,时建中初也。自韩复为汴职以下,开成中,余罢梧州,有大梁夙将赵唯为岭外刺史,年将九十矣,耳目不衰,过梧州,言大梁往事,述之可听,云此皆目击之。故因录于此也。
典故
章台献颖


《全唐文》卷五百六十七〈韩愈二十一·毛颖传〉~5738~
毛颖者,中山人也。其先明视,视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尝曰:「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已而果然。明视八世孙需兔世传当殷时居中山,得神仙之术,能匿光使物,窃姮娥、骑蟾蜍入月,其后代遂隐不仕云。居东郭者曰皴,狡而善走,与韩卢争能,卢不及,卢怒,与宋鹊谋而杀之,醢其家。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阙口而长须,八窍而趺居,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
典故

《旧唐书》卷四十二〈职官志一·序言〉~786~
龙朔二年二月甲子,改百司及官名。改尚书省为中台,仆射为匡政,左右丞为肃机,左右司郎中为丞务,吏部为司列,主爵为司封,考功为司绩,礼部为司礼,祠部为司禋,膳部为司膳,主客为司蕃,户部为司元,度支为司度,仓部为司仓,金部为司珍,兵部为司戎,职方为司域,驾部为司舆,库部为司库,刑部为司刑,都官为司仆,比部为司计,工部为司平,屯田为司田,虞部为司虞,水部为司川,馀司依旧。尚书为太常伯,侍郎为少常伯,郎中为大夫。中书门下为东西台。侍中为左相,黄门侍郎为东台侍郎,给事中为东台舍人,散骑常侍为左右侍极,谏议大夫为正谏大夫。中书令为右相,侍郎为西台侍郎,舍人为西台舍人。……咸亨元年十二月诏:「龙朔二年新改尚书省百司及仆射已下官名,并依旧。其东宫十率府,有异上台诸卫,各宜依旧为率府。其左司议郎除左字。其左右金吾、左右威卫,依新改。」
典故
相关人物
严光


《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严光〉~2763~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馀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褥,太官朝夕进膳。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荅,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唐·李贤注引顾野王《舆地志》曰「七里濑在东阳江下,与严陵濑相接,有严山。桐庐县南有严子陵渔钓处,今山边有石,上平,可坐十人,临水,名为严陵钓坛也。」
典故

《昭明文选》卷十六南朝梁·江文通(淹)《恨赋》
「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唐·李善注:「紫台,犹紫宫也。」
《后汉书》卷四十八《霍谞传》
「呼嗟紫宫之门,泣血两观之下,伤和致灾,为害滋甚。」唐·李贤注:「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两观谓阙也。」

例句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紫台初下诏,皂盖始专城。 钱起 送张中丞赴桂州

《國語辭典》:楼台(樓臺)  拼音:lóu tái
1.凉台,高楼的露台。唐。杜甫 咏怀古迹诗五首之一:「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唐。杜牧 江南春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屋宇的通称。《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才见绿杨垂柳,影迷几处之楼台,那堪啼鸟落花,知是谁家之院宇?」《儒林外史》第一四回:「走到半里路,见一座楼台盖在水中间,隔著一道板桥。」
《國語辭典》:天台  拼音:tiān tái
1.神话中的仙境。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二折:「又不是瀛州方丈接蓬莱,远上天台。」
2.县名。参见「天台县」条。
3.山名。在今浙江省境内。参见「天台山」条。
《國語辭典》:天台(天臺)  拼音:tiān tái
楼房顶层露天的楼台。如:「夏夜里,大家喜欢在天台上乘凉。」
《國語辭典》:三台(三臺)  拼音:sān tái
1.汉时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总称为「三台」。《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坐召三台,专制朝政。」
2.古时天子有灵台、时台、囿台,合称为「三台」。唐。徐坚《初学记。卷二四。台第六。叙事》:「天子有三台,灵台以观天文,时台以观四时施化,囿台以观鸟兽鱼鳖。」
3.星座名。分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各两星相比而斜上,有如天子至臣民的阶级一样。参见「泰阶」条。
《國語辭典》:天台山  拼音:tiān tái shān
山名。在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北,为仙霞岭的东支。因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当斗牛之分,上应台宿而得名,形势崇伟。多悬崖飞瀑等名胜,为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
《國語辭典》:高台(高臺)  拼音:gāo tái
楼台、房屋。南朝陈。丘迟 与陈伯之书:「将军松柏不剪,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尚在。」《三国演义》第三四回:「操大喜,遂命作高台以庆之。」
《國語辭典》:瑶台(瑤臺)  拼音:yáo tái
1.用玉石装饰华美的高台。《淮南子。本经》:「帝有桀纣,为琁室瑶台象廊玉床。」
2.仙人居住的地方。唐。李白清平调〉三首之一:「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西游记》第一回:「一层层深阁琼楼,一进进珠宫贝阙,说不尽那静室幽居,直至瑶台之下。」
《骈字类编》:台上(台上)
唐 刘禹锡 和思黯忆南庄见示 台上看山徐举酒,潭中见月慢回舟。
唐 皮日休 奉和鲁望上元日道室焚修 明真台上下仙官,玄藻初吟万籁寒。
分类:台上
《漢語大詞典》:台谏(臺諫)
唐 宋 时以专司纠弹的御史为台官,以职掌建言的给事中、谏议大夫等为谏官。两者虽各有所司,而职责往往相混,故多以“臺諫”泛称之。 明 初废谏院,以给事中兼领监察与规谏,两者开始合流。至 清 雍正 元年,又使之同隶都察院,于是台谏完全合二为一。 宋 李纲 《上渊圣皇帝实言封事》:“立乎殿陛之间与天子争是非者,臺諫也。”宋史·萧服传:“ 服 文辞劲丽,宜居翰苑。朕爱其鯁諤,顾臺諫中何可闕此人!”
《漢語大詞典》:云台(雲臺)
(1).高耸入云的台阁。《淮南子·俶真训》:“云臺之高,堕者折脊碎脑,而蟁蝱适足以翱翔。” 晋 郭璞 《客傲》:“夫欣黎黄之音者,不顰蟪蛄之吟;豁云臺之观者,必閟带索之欢。” 唐 王勃 《七夕赋》:“君王廼驭风殿而长怀,俯云臺而自矫。” 宋 张辑 《洞仙歌·代寿张辰川》词:“问因何五马,踏月云臺。秋色里,却赏烟霞袖手。”
(2). 汉 宫中高台名。 汉光武帝 时,用作召集群臣议事之所,后用以借指朝廷。 南朝 梁 沈约 《为武帝与谢朏敕》:“今方復引领 云臺 ,虚己 宣室 。” 唐 高适 《宋中遇刘书记有别》诗:“白身謁明主,待詔登 云臺 。” 宋 范成大 《寄赠泉石使李元直入觐》诗:“诸公上 云臺 ,一叶渺 湘浦 。”
(3). 汉 宫中高台名。 汉明帝 时因追念前世功臣,图画 邓禹 等二十八将于 南宫云台 ,后用以泛指纪念功臣名将之所。 唐 杜牧 《少年行》:“捷报 云臺 贺,公卿拜寿巵。” 清 洪升 《长生殿·剿寇》:“拥大将,气雄哉,合图画上 云臺 。”
(4).山名。在 陕西省 华阴县 境。即 西岳 华山 的北峰。古代隐者和道家多居于此。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九:“邀我登 云臺 ,高揖 卫叔卿 。” 王琦 注引 慎蒙 《名山记》:“ 云臺峯 在 太华山 东北。” 清 厉鹗 《严朗屋写小像为杜子春事索题》诗之二:“ 云臺峯 顶约驂鸞,杞犬芝童觅最难。”
(5).山名。在 四川省 苍溪县 东南,接 阆中县 界。一名 天柱山 。
(6).山名。在 江苏省 连云港市 境内。原为海中小岛,称 郁洲 , 明 代始与大陆相连。山上有水帘洞遗迹。 李希凡 《云台小记》:“ 云台山 屹立在 黄海 之滨……所谓‘花果山’者,只是 云台 一百多个山头中的一陵。”
(7).道观名。 唐 李商隐 《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诗:“ 锦里 差隣接, 云臺 闭寂寥。” 冯浩 笺注:“所谓 云臺观 也。” 宋 刘克庄 《水龙吟·己亥自寿》词之二:“愿 云臺 任满,又还因任,赛 汾阳 考。”
《漢語大詞典》:云阁(雲閣)
(1).阁名。 秦二世 胡亥 建。《文选·张衡〈东京赋〉》:“迺构 阿房 ,起 甘泉 ,结 云阁 ,冠 南山 。” 薛综 注引《三辅故事》:“ 秦二世 胡亥 起 云阁 ,欲与山齐。”
(2).泛指高耸入云的楼阁。文选·扬雄〈甘泉赋〉:“乘云阁而上下兮,纷蒙笼以棍成。” 李善 注:“云阁,言高连云也。” 三国 魏 曹植 《节游赋》:“连云阁以远径,营观榭於城隅。” 南朝 陈 张正见 《赋得日中市朝满》:“云阁綺霞生,旗亭丽日明。”
(3).状如楼阁的云层。 南朝 陈 张正见 《神仙篇》:“六龙驤首起云阁,万里一别何寥廓。”
(4).指 云台 。图画功臣名将之像以示纪功的楼阁。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同州刺史尔绵永神道碑》:“詎知 云阁 ,名在功臣。” 倪璠 注:“ 云阁 ,《汉书》所谓‘云臺’是也。臺、阁通称矣。” 唐 李白 《游敬亭寄崔侍御》诗:“壮士不可轻,相期在 云阁 。” 王琦 注:“ 云阁 ,犹 云臺 也。”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阿文成公》:“ 高宗 纯皇帝 赐其七十寿联云:‘耆筵锡庆高千叟, 云阁 铭勋赞上台。’”参见“ 云臺 ”。
《漢語大詞典》:云台(雲臺)
(1).高耸入云的台阁。《淮南子·俶真训》:“云臺之高,堕者折脊碎脑,而蟁蝱适足以翱翔。” 晋 郭璞 《客傲》:“夫欣黎黄之音者,不顰蟪蛄之吟;豁云臺之观者,必閟带索之欢。” 唐 王勃 《七夕赋》:“君王廼驭风殿而长怀,俯云臺而自矫。” 宋 张辑 《洞仙歌·代寿张辰川》词:“问因何五马,踏月云臺。秋色里,却赏烟霞袖手。”
(2). 汉 宫中高台名。 汉光武帝 时,用作召集群臣议事之所,后用以借指朝廷。 南朝 梁 沈约 《为武帝与谢朏敕》:“今方復引领 云臺 ,虚己 宣室 。” 唐 高适 《宋中遇刘书记有别》诗:“白身謁明主,待詔登 云臺 。” 宋 范成大 《寄赠泉石使李元直入觐》诗:“诸公上 云臺 ,一叶渺 湘浦 。”
(3). 汉 宫中高台名。 汉明帝 时因追念前世功臣,图画 邓禹 等二十八将于 南宫云台 ,后用以泛指纪念功臣名将之所。 唐 杜牧 《少年行》:“捷报 云臺 贺,公卿拜寿巵。” 清 洪升 《长生殿·剿寇》:“拥大将,气雄哉,合图画上 云臺 。”
(4).山名。在 陕西省 华阴县 境。即 西岳 华山 的北峰。古代隐者和道家多居于此。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九:“邀我登 云臺 ,高揖 卫叔卿 。” 王琦 注引 慎蒙 《名山记》:“ 云臺峯 在 太华山 东北。” 清 厉鹗 《严朗屋写小像为杜子春事索题》诗之二:“ 云臺峯 顶约驂鸞,杞犬芝童觅最难。”
(5).山名。在 四川省 苍溪县 东南,接 阆中县 界。一名 天柱山 。
(6).山名。在 江苏省 连云港市 境内。原为海中小岛,称 郁洲 , 明 代始与大陆相连。山上有水帘洞遗迹。 李希凡 《云台小记》:“ 云台山 屹立在 黄海 之滨……所谓‘花果山’者,只是 云台 一百多个山头中的一陵。”
(7).道观名。 唐 李商隐 《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诗:“ 锦里 差隣接, 云臺 闭寂寥。” 冯浩 笺注:“所谓 云臺观 也。” 宋 刘克庄 《水龙吟·己亥自寿》词之二:“愿 云臺 任满,又还因任,赛 汾阳 考。”
《漢語大詞典》:云台仗(雲臺仗)
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五月己丑, 高贵乡公 卒” 裴松之 注引《魏氏春秋》:“戊子夜,帝自将冗从僕射 李昭 、黄门从官 焦伯 等下 陵云臺 ,鎧仗授兵,欲因际会,自出讨 文王 。”后因以“云臺仗”指天子的殿中宿卫。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非无北闕之兵,犹有 云臺 之仗。”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寂寞 云臺 仗,飘颻沙塞旌。”
《漢語大詞典》:章华台(章華臺)
楚 离宫名。故址有四:(1)在今 湖北省 监利县 西北, 晋 杜预 以为 春秋 时 楚灵王 所建者即此。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称“ 华容 之 章华 ”。(2)在今 安徽省 亳州市 东南,一说 楚灵王 所建即此。 清 杨守敬 以为 灵王 可能先建于 华容 ,后因乐 乾溪 风物而筑此,仍袭用旧名。即“ 城父 之 章华 ”。(3)在今 河南 汝南 东, 战国 楚襄王 为 秦 将 白起 所逼,北保于 陈 时所建,并袭用旧名。即“ 汝阳 之 章华 ”。(4)在今 湖北 沙市 ,建者不详。后人附会为 灵王 所筑,即 豫章台 。
《國語辭典》:章台柳(章臺柳)  拼音:zhāng tái liǔ
1.章台的柳树。比喻唐代居住在长安章台的妓女柳氏。唐。韩翃寄柳氏〉诗:「章台柳!章台柳!颜色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2.词牌名。韩翃为宠姬柳氏所作,以起句为调名。也称为「忆章台」。
3.曲牌名。南曲入越调正曲,管色配六字调或凡字调。
《漢語大詞典》:中台(中臺)
(1).内台。古代天子会诸侯时,为诸侯所设的台。分内外台,内台比外台尊贵。逸周书·王会:“中臺之外,其左泰士,臺右弥士。” 朱右曾 校释:“中臺即内臺,其外则下等也。”
(2).即尚书省。 秦 汉 时尚书称中台,谒者称外台,御史称宪台,合称三台。 魏 晋 宋 齐 并称尚书台, 梁 陈 后魏 北齐 隋 则称尚书省。 唐 时曾更名中台,后又改为尚书省。参阅《初学记·尚书令》《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故遣中臺近官迎致犒赐,以旌茂功,以慰劬劳。” 唐 韩愈 《赠刑部马侍郎》诗:“红旗照海压南荒,徵入中臺作侍郎。” 宋 苏舜卿 《杜公让官表》:“寻被峻命,入官中臺。”
(3).旧时演戏,例由次要演员先演开场戏,而后才由主要演员演出正本戏,称为中台。红楼梦第七一回:“直到歇了中臺, 贾母 方进来歇息。”
(1).星名。晋书·天文志上:“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次二星,曰中台。” 唐 白居易 《司徒令公分守东洛移镇北都云云寄献以抒下情》诗:“天上中台正,人间一品高。”详“ 三台 ”。
(2). 汉 代以来,以三台当三公之位,中台比司徒或司空,后遂成为司徒或司空的代称。后汉书·郎顗传:“白虹贯日,以甲乙见者,则谴在中台……宜黜司徒,以应天意。” 南朝 陈 徐陵 《司空韦昭达墓志铭》:“属上将之韜光,逢中台之掩曜。” 唐 王维 《故太子太师徐公挽歌》:“久践中台座,终登上将坛。” 元 李直夫 《虎头牌》第四折:“又不是相府中台,御史西臺,打的你肉绽也那皮开。”
《國語辭典》:三台(三臺)  拼音:sān tái
1.汉时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总称为「三台」。《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坐召三台,专制朝政。」
2.古时天子有灵台、时台、囿台,合称为「三台」。唐。徐坚《初学记。卷二四。台第六。叙事》:「天子有三台,灵台以观天文,时台以观四时施化,囿台以观鸟兽鱼鳖。」
3.星座名。分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各两星相比而斜上,有如天子至臣民的阶级一样。参见「泰阶」条。
《漢語大詞典》:子陵台(子陵臺)
东汉 严子陵 隐居钓鱼处。在 浙江 桐庐县 南 富春山 腰间,有东西两台,各高百余米。东称 严子陵钓台 ,西是 宋 末 谢翱 哭 文天祥 处。 南朝 梁 顾野王 《舆地志》:“ 桐庐县 南,有 严子陵 渔钓处。今山边有石,上平,可坐十人,临水,名为 严陵钓坛 也。” 唐 谭用之 《寄王侍御》诗:“鸟尽弓藏良可哀,谁知归钓 子陵臺 。” 宋 王自中 《酹江月·题钓台》词:“扁舟夜泛,向 子陵臺 下,偃帆收櫓,水阔风摇舟不定。”参见“ 富春山 ”。
《漢語大詞典》:富春山
山名。在 浙江 桐庐县 南。一名 严陵山 。前临 富春江 ,山下有滩称 严陵濑 ,为 汉 隐士 严光 游钓处。山腰有二盘石,称东西二钓台。各高百余米,巍然对峙,耸立江湄。东称 严子陵钓台 ,西为 宋 处士 谢翱 哭 文天祥 处。后汉书·逸民传·严光:“﹝ 严光 ﹞乃耕於 富春山 ,后人名其钓处为 严陵瀨 焉。” 李贤 注:“今 杭州 富阳县 也。本 汉 富春县 ,避 晋 简文帝 郑太后 讳,改曰 富阳 。”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二:“长揖万乘君,还归 富春山 。”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浙江二·严州府》:“ 富春山 ,县( 桐庐县 )西三十里,一名 严陵山 ,前临大江, 汉 子陵 钓处,人号 严陵瀨 ,有东西二钓臺,各高数百丈。”
《國語辭典》:紫台(紫臺)  拼音:zǐ tái
帝王居住的地方。唐。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