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08,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娑罗
梵语
叶书
合十
内明
德里
五明
阿里
二见
妙乐
梵志
身毒
比量
摩竭
仁王
《漢語大詞典》:娑罗(娑羅)
梵语的译音。植物名。即柳安。原产于 印度 、 东南亚 等地。常绿大乔木,木质优良。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娑罗:“ 盛弘之 《荆州记》曰:‘ 巴陵县 南有寺,僧房牀下,忽生一木,随生旬日,势凌轩栋。道人移房避之,木长便迟,但极晚秀。有外国沙门见之,名为娑罗也。’” 繆启愉 校释:“娑罗是龙脑香科的shorearobustaGaertn。其木材俗名柳安木,在 印度 等地是次于柚木的重要木材。其树脂可作沥青的代用品。”亦附会为七叶树或月中桂树。 宋 欧阳修 《定力院七叶木》:“ 伊 洛 多佳木,娑罗旧得名。常於佛家见,宜在月中生。”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娑罗树:“世俗多指言月中桂为娑罗树,不知所起。” 元 马祖常 《送华山隐之宗阳宫》诗:“高谈见明月,为我问娑罗。”
《國語辭典》:梵语(梵語)  拼音:fàn yǔ
古印度雅利安语。西元前第五世纪首由帕尼尼详细分析、描述。其语法较印欧语族其他代表古语,如希腊、拉丁二语,变化更为繁多。有极丰富的文学,今只为少数人所用。
《漢語大詞典》:叶书(葉書)
(1).用树叶写的书信。 唐 贾岛 《郊居即事》:“叶书传野意,簷溜煮胡茶。”
(2).贝叶书的简称。古代 印度 人常用贝多罗树的叶书写佛经,故佛经亦称“ 叶书 ”。 南朝 梁 沈约 《均圣论》:“西国密涂,厥路非远,虽叶书横字,华梵不同,而深义妙理,於焉自出。”
《國語辭典》:合十  拼音:hé shí
一种佛教仪式。两掌十指在胸前相合,表示尊敬。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四。槐西杂志四》:「僧年八十馀矣,见公合十肃立。」也作「合掌」、「合手」。
《國語辭典》:合掌  拼音:hé zhǎng
1.一种佛教仪式,两掌相合以表示尊敬。《儒林外史》第三八回:「老和尚合掌道:『居士到成都寻著了尊大人,定必寄个信与贫僧。』」《红楼梦》第三四回:「王夫人一闻此言,便合掌念声『阿弥陀佛!』」也作「合十」、「合手」。
2.诗文中对偶意义相同的词句。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耿湋赠田家翁诗:『蚕屋朝寒闭,田家昼雨閒。』此写出村居景象。但上句语拙,『朝』、『昼』二字合掌。」
《漢語大詞典》:内明
(1).内心光明正大。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 王公 束脩励节而受谗佞之患…… 王公 沉静内明,若有他变,朝廷获害忠良之名。” 明 唐顺之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 苏 松 兵备签事 熊桴 ,自 倭 事始起以至今日,无一岁不在兵间,忠实练事,沉毅内明,出入海潮,艰危不避。”
(2).佛教语。 印度 佛教称佛学为“内明”。明,意为学问。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一曰声明,释詁训字,詮目疏别……五曰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参见“ 五明 ”。
《國語辭典》:五明  拼音:wǔ míng
古印度五种学科知识、技能的总称。一声明,指研究语音、语法、修辞的学问;二工巧明,指工艺、数学、天文、音乐、美术等技艺的学识;三医方明,指医药类的学识;四因明,谓逻辑学;五内明,即关于宗教哲学与修持的知识。《大唐西域记》卷二:「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
《国语辞典》:德里  拼音:dé lǐ
Delhi
城市名。印度北部的城市,濒雅穆纳河,本为蒙古朝的首都,产棉花、小麦等,工业以金银手饰、刺绣等为最著名。
《國語辭典》:五明  拼音:wǔ míng
古印度五种学科知识、技能的总称。一声明,指研究语音、语法、修辞的学问;二工巧明,指工艺、数学、天文、音乐、美术等技艺的学识;三医方明,指医药类的学识;四因明,谓逻辑学;五内明,即关于宗教哲学与修持的知识。《大唐西域记》卷二:「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
《漢語大詞典》:五明扇
(1).仪仗中用的一种掌扇。 晋 时只限于帝王使用。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五明扇, 舜 所作也。既受 尧 禪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 秦 汉 公卿大夫皆得用之。 魏 晋 非乘舆不得用。”神宫中亦有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九:“天下神霄,皆赐威仪,设於殿帐座外面南东壁,从东第一架六物,曰锦繖、曰絳节、曰宝盖、曰珠幢、曰五明扇。”古今小说·游酆都胡母迪吟诗:“絳綃玉女五百餘人,或执五明之扇,或捧八宝之盂,环侍左右。”
(2).指团扇。或泛指扇。 隋 卢思道 《美女篇》:“ 京洛 多妖艷……时摇五明扇,聊驻七香车。” 唐 乔知之 《长信宫树》诗:“叶映九春华,香摇五明扇。”亦省作“ 五明 ”。 晋 陆机 《羽扇赋》:“昔者 武王 玄览造扇於前,而五明安众,世繫於后,各有託於方圆,盖受则於箑蒲……安众方而气散,五明圆而风烦。”
《国语辞典》:阿里  拼音:ā lǐ
地名。东连后藏,南界尼泊尔,西界印度,北界新疆。境内有喜马拉雅、冈底斯山脉。地区行署在噶尔县狮泉河镇。
《漢語大詞典》:二见(二見)
佛教指古 印度 对人死后的两种错误见解,即“断见”(谓人死后一切皆无)和“常见”(谓人死后灵魂常住), 唐 实叉难陀 译本大乘入楞伽经卷五:“ 大慧 ,无缚无脱。堕於二见,自心分别,有缚有脱。何以故?以不能知诸法有无故。” 唐 李邕 《岳麓寺碑》:“去二见而入流,率一心而办事。”
《漢語大詞典》:妙乐(妙樂)
古 印度 俗语的意泽。古代西 印度 国名。见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苏剌侘国。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若能偕化黔首,悉入道场,如 妙乐 之世, 穰(儴)佉之国 ,则有自然稻米,无尽宝藏,安求田蚕之利乎?”
奇妙的音乐。 宋 陈造 《饯寄定海交代》诗:“妙乐喧江浪,清谭到理窟。”
《漢語大詞典》:梵志
(1).梵语意译。指婆罗门。 印度 古代四个种姓之一。旧唐书·西戎传·天竺:“俗皆徒跣。衣重白色,惟梵志种姓披白叠以为异。”翻译名义集·外道:“婆罗门……其人种类,自云从梵天口生,四姓中胜,独取梵名,惟五 天竺 有,餘国即无。诸经中梵志即同此名。”
(2).梵语意译。古 印度 一切“外道”出家者的通称。大智度论卷五六:“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 南朝 梁 萧统 《同泰僧正讲》诗:“若人聆至寂,寄説表真冥;能令梵志遣,亦使群魔惊。”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初,尊者( 脇尊者 )之为梵志师也,年垂八十,捨家染衣。”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原道〉闢佛老:“如寳云经所説,菩萨善解回转外道方便。菩萨於外道中化作七梵志、尼犍就学经法,精进勇猛,细密威仪,胜彼外道。”
《國語辭典》:身毒  拼音:juān dú
印度的旧称。参见「印度共和国」条。
分類:印度译名
《國語辭典》:比量  拼音:bǐ liàng
1.比试较量。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他每都恃著口强,便仪秦呵!怎敢比量!」
2.了解真理的三种方式之一。经由推论而了解真理称为「比量」。
分類:比量
《漢語大詞典》:摩竭
(1).亦作“ 摩伽罗 ”。梵语makara的译音。大鱼;鲸鱼。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闻义里:“ 河 西岸有如来作摩竭大鱼,从河而出,十二年中以肉济人处,起塔为记,石上犹有鱼鳞纹。”翻译名义集·畜生:“摩竭,或摩伽罗,此云鲸鱼。雄曰鲸,雌曰鯢。大者长十餘里。”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水族·鲸:“《华夷志》:‘海中大鱼口可容舟,其名曰摩竭。’按,摩竭,梵语,即鲸鱼也。”
(2).古代 印度 摩伽陀国 (Magadha)的省称。在今 比哈尔邦 南部,是早期佛教的中心。 南朝 齐 王屮《头陀寺碑文》:“掩室 摩竭 ,用啟息言之津;杜口 毗邪 ,以通得意之路。”
《國語辭典》:仁王  拼音:rén wáng
佛教用语:(1)指佛陀。唐。王勃 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握仁王之宝镜,日月重光;驱梵帝之金轮,雷霆静祲。」(2)能施恩布德给众生的国王。《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一:「仁王是能护,国土是所护,由仁王以道治国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