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衾被
被子。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李卫公靖》:“食毕,夫人入宅,二青衣送床席裀褥,衾被香洁,皆极舖陈,闭户繫之而去。”云笈七籤卷十三“乘服彩霞归太极”注:“若卧在牀上,但以被覆身,隐念一遍,便却出入,只见所卧衾被是身,不见被形。”
《漢語大詞典》:十三家
(1)指 晋 代《论语》注疏家十三人,即 卫瓘 、 缪播 、 栾肇 、 郭象 、 蔡谟 、 袁宏 、 江湻 、 蔡系 、 李充 、 孙绰 、 周瓌 、 范宁 、 王珉 。 南朝 梁 皇侃 《论语义疏叙》:“今日所讲,即是《鲁论》,为 张侯 所学, 何晏 所集者也。 晋 太保 河东 卫瓘 字 伯玉 、 晋 中书令 兰陵 繆播 字 宣则 ……右十三家为 江熙 字 太和 所集。 侃 今之讲,先通 何 集,若 江 集中诸人有可采者,亦附而申之。”(2)指自 南唐 至 南宋 十三个制墨家,即 李廷珪 (包括 李 之子 承宴 )、 沈珪 (包括 沈 之子 宴 )、 关珪 、 张遇 、 常遇 、 潘遇 、 张谷 、 潘谷 、 叶谷 、 胡景纯 、 陈赡 、 梅赡 、 耿德真 。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十三家墨:“予为儿时,於 彭门 寇钧国 家,见其先世所藏 李廷珪 下至 潘谷 十三家墨,断珪残璧,璨然满目”。(3)指 明 末 高闯王 等十三支农民起义军。 崇祯 八年(公元1635年)农民军各部首领在 荥阳 集会。其中势力强大的有十三家。即 高迎祥 、 张献忠 、 马守应 、 罗汝才 、 贺一龙 、 贺锦 、 许可变 、 李万庆 、 马进忠 、 惠登相 、 横天王 、 九条龙 、 顺天王 。见明史·李自成传。(4)指周礼等十三种注本。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北史〉合魏、齐、周、隋书四·十三家:“周礼礼记毛诗尚书《公羊》左传孝经论语 孔 、 郑 、 王 、 何 、 服 、 杜 等注凡十三家……所举凡六家,而云十三家者,伪 孔安国 尚书传、 郑康成 周礼礼记注、毛诗笺、尚书论语注、 王肃 周礼礼记毛诗尚书注、 何休 《公羊》学、 服虔 左传解诂、 杜预 左传集解也。”
《漢語大詞典》:魌头(魌頭)
(1).古时打鬼驱疫时扮神者所戴的面具。 宋 代丧礼亦用之。《周礼·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 汉 郑玄 注:“冒熊皮者,以惊敺疫癘之鬼,如今魌头也。”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吉凶典制·魌头:“ 宋 朝《丧葬令》有方相、魌头之别,皆是其品所当用,而世以四目为方相,两目为魌头。按 汉 世逐疫用魌头,亦周礼方相之比也。” 章炳麟 《訄书·原教下》:“则上天之祭,神怪魌头之禓祓,自此始矣。”参见“ 倛头 ”。
(2).方言。犹便宜。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三:“ 蔡大嫂 是 罗哥 的人,不比别的卖货,可以让他捡魌头。”原注:“捡魌头,即捡便宜的意思。”
《漢語大詞典》:倛头(倛頭)
古代驱除疫鬼时扮神的人所戴的面具,其状狰狞可怖。后亦以指凶神。 清 汪价 《三侬赘人广自序》:“ 伯有 、 彭生 ,断不我厉,我岂畏倛头恶刹者耶?”
《國語辭典》:崇文馆(崇文館)  拼音:chóng wén guǎn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置崇贤馆。高宗上元二年,避太子贤名,改为崇文馆。设学士掌经籍图书,教授诸生,课试举送如弘文馆;设校书郎,掌校理书籍。
《漢語大詞典》:散灯(散燈)
古代风俗,于正月十三日至十六日晚上在家中燃灯遍散各处以辟除不祥。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场:“十三日,家以小琖一百八枚,夜灯之,徧散井、灶、门户、砧石,曰散灯也。其聚如萤,散如星,富者灯四夕,贫者灯一夕止。” 阿英 《“灯市”--〈金瓶梅词话〉风俗考之一》:“十三这一天,夜里张灯,家家以小钱(琖)一百零八枚,遍散在井、灶、门户、砧石一些地方,叫做‘散灯’。”
《國語辭典》:閒荡(閒蕩)  拼音:xián dàng
漫无目的的游荡。《文明小史》第二三回:「你在此终日閒荡,终究不是回事儿。」
《漢語大詞典》:愊臆
亦作“ 愊亿 ”。亦作“ 愊忆 ”。亦作“ 愊抑 ”。
(1).愤怒、悲伤、忧愁之气郁结胸中。《方言》第十三“臆,满也” 晋 郭璞 注:“愊臆,气满之也。”汉书·陈汤传:“﹝ 陈汤 ﹞策虑愊亿,义勇奋发。” 颜师古 注:“愊亿,愤怒之貌也。”后汉书·冯衍传下:“讲圣哲之通论兮,心愊忆而纷紜。” 李贤 注:“愊忆,犹鬱结也。”《文选·潘岳〈夏侯常侍诔〉》:“望子旧车,览尔遗衣,愊抑失声,迸涕交挥。” 李周翰 注:“愊抑,哀愤也。”
(2).形容声音的悲哀。 明 张煌言 《闻孤鸟有作》诗:“孤鸟孤鸟声愊忆,风雨中宵我心惻。”
(3).忠诚。 宋 叶适 《陈秀伯墓志铭》:“ 徐乐 、 严安 ,愊臆见收;有嘉 秀伯 ,良亦其儔。”
《漢語大詞典》:会士
由一般教徒组成的许多兄弟会会员,他们须作苦修和善行,这类兄弟会盛行于十三至十六世纪,通常以会员所穿会服命名。例如:蓝衣会士。
一种法国大学授予一个经过严格的竞争考试及格,因而有资格被任命为国立中学的最高教学职位的教师或大学某个系科的教师
《漢語大詞典》:鹊踏枝(鵲踏枝)
(1).词牌名。即《蝶恋花》。见《词谱》卷十三。
(2).曲牌名。北曲仙吕宫、南曲商调均有同名曲牌,字数均与词牌不同。北曲常用于套曲中《那吒令》曲牌之后。南曲又名《满园春》,用作过曲。
《漢語大詞典》:上下忙
清 雍正 十三年规定征收田赋,分上下二期。上期从农历二月开征,五月截止,叫“上忙”。下期从八月接征,十一月截止,叫“下忙”。合称“上下忙”。参阅《清文献通考·田赋考三》
《漢語大詞典》:中徽
七弦琴琴面十三个指示音节的标志叫“徽”。居中的一个叫做“中徽”。 唐 白居易 《夜调琴忆崔少卿》诗:“何人解爱中徽上,秋思头边八九声。”《宋史·文苑传三·崔遵度》:“先儒谓八音以丝为君,丝以琴为君,愚谓琴以中徽为君,尽矣。”
《漢語大詞典》:大石调(大石調)
商调乐律名。本作大食调。 唐 天宝 十三载,大乐署改诸乐名,太簇商时号大食调。 宋 乐与古乐差二律,故俗呼黄锺商为大石调,大吕商为高大石调,太簇商为中管高大石调。燕乐二十八调,用声各别。大石调用高五、高凡、高工、尺、上、高一、高四、六、合九声;高大石调用下五、下凡、工、尺、上、下一、下四、六、合九声。见 宋 王溥 唐会要·诸乐、 宋 沈括 《梦溪补笔谈·乐律》
《漢語大詞典》:总挈(總挈)
总提。谓提纲挈领。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上:“兼裒总挈,集厥大成。”《花月痕》第十三回 栖霞居士 评:“全篇分作四大段读,以中奸计总挈,以断情根总结。” 清 薛福成 《书汉阳叶相广州之变》:“篇中顿挫停蓄,或顺递,或逆接,或明揭,或隐藏,或豫摄下意,或总挈全旨,用笔自有法度。”
《漢語大詞典》:支运(支運)
明 代漕运方式之一。 明成祖 永乐 十三年(1415年),征调南粮,改海运为河运。在 淮安 、 徐州 、 临清 等地设仓收囤,由官军分成 淮安 到 徐州 、 徐州 到 德州 、 德州 到 通州 (今 北京市 通县 )等段,节节接运,名为支运。每年四次,运粮三百余万石。 宣德 六年(1431年)改行兑运。一说,支运包括支粮和运粮两个方面,指从前一粮仓支出税粮,运往后一粮仓。运军从各仓支出的粮,不必即当年该仓的进仓粮;当年各仓的进仓粮,不必即供当年运军支出运输。明史·食货志三:“自 成祖 迁 燕 ,道里辽远,法凡三变。初支运,次兑运、支运相参,至支运悉变为长运而制定。”参阅 梁方仲 《明代粮长制度》、 唐文基 《明代漕粮“支运”考辨》
《漢語大詞典》:钿徽(鈿徽)
镶嵌在七弦琴上用螺钿做的指示十三个音节的标志。引申为乐音。 宋 贺铸 《河传》词:“玉指鈿徽,总是挑人心眼。恨随红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