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证 → 證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监照(監照)
(1).监,通“ 鉴 ”。犹照临。庄子·天运:“九洛之事,治成德备,监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
(2).监,通“ 鉴 ”。监生的凭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回:“再看那大纸包的,是一张监照,一张候选通判的官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回:“他到得 上海 来,就盘缠断絶了。此刻拿了一张监照,两个奬札,在这里兜卖。”
《漢語大詞典》:馆券(館券)
宋 代政府发放的免费供给官员食宿的凭证。 宋 曾巩 《秘书丞知成都府双流县事周君墓志铭》:“其在仕也,嫁姊之贫者,君常分月俸三之一以奉之,餘以与诸弟,君与妻子或止食馆券而已。”宋史·礼志二二:“又出班谢面天颜、沿路馆券、都城门外茶酒。”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天圣三年:“本州解发举人,自 张咏 以来,例给馆券至京,今得三司移文,乃责吏人偿所给官物,恐非朝廷之意。”
《漢語大詞典》:符繻
分裂繻帛而成的符传。古代出入关卡时作为凭证。后汉书·郭丹传:“后从师 长安 ,买符入 函谷关 。” 李贤 注:“符即繻也。《前书音义》曰:‘旧出入关皆用传,传烦,因裂繻帛分持,后復出,合之以为符信。’”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二》:“於是射利愚民,辐輳竞趋,以为奇货,而榷采之中使,利其往来税课,以便渔猎。纵令有司给符繻与之,初未始不以属夷为名,及至出洋,乘风挂帆,飘然长往矣。”
《漢語大詞典》:日契
指每天供给膳食的凭证契劵。晋书·山涛传:“以母老辞职……除议郎,帝以 涛 清俭无以供养,特给日契,加赐牀帐茵褥。礼秩崇重,时莫为比。”
《國語辭典》:玺节(璽節)  拼音:xǐ jié
印章。《周礼。地官。掌节》:「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
《漢語大詞典》:木契
木制的符信或凭证。新唐书·百官志一:“凡有召者,降墨敕,勘铜鱼、木契,然后入。” 宋 周去非 岭外代答·木契:“猺人无文字,其要约以木契,合二板而刻之,人执其一,守之甚信。”宋史·兵志十:“ 康定 元年,颁铜符、木契、传信牌。”辽史·仪卫志三:“木契,正面为阳,背面为阴,閤门唤仗则用之。”
《國語辭典》:牌面  拼音:pái miàn
1.元代用来奖励的功牌。《元史。卷四十四。顺帝本纪七》:「甲午,以太不花为湖广行省左丞相,总兵招捕湖广、沔阳等处,湖广、荆襄诸军悉听节制,给还元追夺河南行省丞相宣命,仍给以功赏宣敕、金银牌面。」
2.元代朝廷发给出使大臣的證明文件。《元史。卷一○一。兵志四》:「使臣无牌面文字,始给马之驿官及元差官,皆罪之。有文字牌面,而不给驿马者,亦论罪。」
3.麻将、纸牌等牌具的正面。如:「牌面有五张同样花色连号的牌子,叫做『同花顺』。」
《漢語大詞典》:牌尾
(1). 太平天囯 对军中或城中老弱残疾者的称呼。一般指年龄不足十五、六岁或超过五、六十岁的男子。 清 知非子 《金陵杂记》:“各馆牌尾,年老逾六十者,并孩童十六岁以内者。” 清 谢介鹤 金陵癸甲纪事略:“城中凡男子十六岁至五十岁,谓之‘牌面’,餘为‘牌尾’。”
(2).见“ 牌尾馆 ”。
《漢語大詞典》:玉契
(1).玉制的符契。古代帝王用为召太子的凭证。新唐书·车服志:“皇太子以玉契召,勘合乃赴。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某位姓名。”新唐书·崔神庆传:“古者召太子用玉契,此诚重慎防萌之意,不可不察。”
(2).借指太子。 宋 范成大 《东宫寿》诗:“视膳斑衣拱,传觴玉契将。”
《漢語大詞典》:支帖
支付的凭证。金史·李石传:“ 大定 以前,官吏士卒俸粟支帖真伪相杂,请一切停罢。”
分類:支付凭证
《國語辭典》:虎头牌(虎頭牌)  拼音:hǔ tóu pái
1.皇帝赐给近臣或功臣,可行使最高权力的虎头形金牌。元。李直夫《虎头牌》第四折:「呀!这的是便宜行事的那虎头牌!」也称为「虎符金牌」。
2.刻有虎头文饰的盾牌。《水浒传》第七六回:「龙文剑掣一汪秋水,虎头牌画几缕春云。」
3.旧时衙门前面画有虎头形状的布告木牌,以表示威仪和禁止閒人随意进出衙门。
《漢語大詞典》:关由(關由)
(1).通过;经由。 唐 薛用弱 集异记·马总:“ 祐之 此官,亦人世之中书令耳,六合之内,靡不关由。”续资治通鉴·宋神宋熙宁十年:“在京官司,应支用係省钱物,并令关由三司。”
(2).官府发给的凭证。《元典章·户部八·茶法》:“将前项茶货赴 永州 在城商税务投税,就纳中统钞五两,给到印信关由二纸。”
《漢語大詞典》:路节(路節)
旌节。古代出使者持作行路的凭证。周礼·秋官·环人:“掌送逆邦国之通宾客,以路节达诸四方。” 郑玄 注:“路节,旌节也。” 贾公彦 疏:“以其道路用旌节,故知路节旌节也。”
《漢語大詞典》:签牌(籤牌)
(1).标签。用作书卷、画轴帙签的标记,垂于书画旁。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二游》:“风吹籤牌声,满室鏗鏘然。” 唐 陆龟蒙 《村夜》诗:“盘飡蔬粟粗,史籍籤牌盛。”
(2).一种竹制的凭证。 清 余怀 板桥杂记卷上:“司(教坊司)有一官以主之,有衙署,有公座,有人役、刑仗、籤牌之类。” 吴组缃 《山洪》三三:“各队队员先在县政府里领签牌,到了 南陵 那边,凭签发米,一签两袋,怎么发,怎么挑。”
《漢語大詞典》:遗券(遺券)
前人遗留下来的凭证。宋史·李周传:“民有世絶而官録其产者,其族晚得遗券, 周 ( 李周 )取以还之。”
《國語辭典》:信牒  拼音:xìn dié
一种委任状。未有正式任用證明前所给的一种文书凭證。《资治通鉴。卷二一九。唐纪三十五。肃宗至德二载》:「其后又听以信牒授人官爵,有至异姓王者。」元。胡三省。注:「信牒者,未有告身,先给牒以为信也。」
《國語辭典》:告身  拼音:gào shēn
唐代朝廷任命官员的符。即现代的委任状或文凭。《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而今空名大将军告身,只换得一醉。刺史也不难的,只要通得关节。」也作「告劄」、「官告」。
分類:告身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