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东宫(東宮)  拼音:dōng gōng
1.古代太子所居住的地方。亦借指太子。《诗经。卫风。硕人》:「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也称为「青宫」、「春宫」。
2.复姓。如春秋时齐有大夫东宫得臣。
《國語辭典》:四象  拼音:sì xiàng
1.金、木、水、火。《易经。系辞上》:「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唐。孔颖达。正义:「两仪生四象者,谓金、木、水、火。」
2.春、夏、秋、冬。体现于卦象则为少阳、老阳、少阴、老阴。《朱子语类。卷一三七。战国汉唐诸子》:「易中只有阴阳奇耦,便有四象:如春为少阳,夏为老阳,秋为少阴,冬为老阴。」
3.易卦四象:实象、假象、义象、用象。
4.日、月、星、辰。《西游记》第一回:「日、月、星、辰,谓之四象。」
《國語辭典》:壁垒(壁壘)  拼音:bì lěi
1.军营的围墙。后泛指防禦工事。《史记。卷九一。黥布传》:「深沟壁垒,分卒守徼乘塞。」元。张翥〈西内应制即事〉:「四郊多壁垒,万里半烟尘。」
2.比喻对立事物间的界限。如:「壁垒森严」。
《國語辭典》:行营(行營)  拼音:xíng yíng
1.出征时的军营或特指统帅出征时办公的地方。北周。庚信 咏画屏风诗二五诗之一六:「浅草开长埒,行营绕细厨。」唐。刘长卿至德三年春正月时谬蒙差摄海盐令闻王师收二京因书事寄上浙西节度李侍郎中丞行营五十韵〉:「吴山依重镇,江月带行营。」
2.出兵、行军。《新五代史。卷一一。周太祖本纪》:「威居军中,延见宾客,褒衣博带,及临阵行营,幅巾短后,与士卒无异。」
《國語辭典》:军门(軍門)  拼音:jūn mén
1.军营外的大门。《左传。哀公十年》:「吴子三日哭于军门之外,徐承帅舟师,将自海入齐,齐人败之,吴师乃还。」
2.清代对提督的尊称。
《國語辭典》:行军(行軍)  拼音:xíng jūn
1.用兵打仗。《管子。小问》:「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汉。贾谊 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
2.军事部队基于作战、训练及行政等要求所行的地面运动。
《國語辭典》:行营(行營)  拼音:xíng yíng
1.出征时的军营或特指统帅出征时办公的地方。北周。庚信 咏画屏风诗二五诗之一六:「浅草开长埒,行营绕细厨。」唐。刘长卿至德三年春正月时谬蒙差摄海盐令闻王师收二京因书事寄上浙西节度李侍郎中丞行营五十韵〉:「吴山依重镇,江月带行营。」
2.出兵、行军。《新五代史。卷一一。周太祖本纪》:「威居军中,延见宾客,褒衣博带,及临阵行营,幅巾短后,与士卒无异。」
《漢語大詞典》:行军司马(行軍司馬)
职官名。始建于 三国 魏元帝 咸熙 元年,职务相当于军谘祭酒。至 唐 代在出征将帅及节度使下皆置此职,实具今参谋长的性质。 唐 后期军事繁兴,多以掌军事实权者充任。 唐 韩愈 《河南府同官记》:“我公去府为 长水 尉,其后由膳部郎中为 荆南 节度行军司马,遂为节度使。”新唐书·百官志四下:“行军司马,掌弼戎政,居则习蒐狩,有役则申战守之法,器械、粮糒、军籍、赐予皆专焉。”资治通鉴·魏元帝咸熙元年:“ 昭 ( 司马昭 )自将大军从帝幸 长安 ,以诸王公皆在 鄴 ,乃以 山涛 为行军司马。” 胡三省 注:“行军司马之号始此。” 清 李渔 《慎鸾交·却媒》:“今授汝翰林学士,兼领行军司马之职,率领精兵一万,铁骑三千,视贼所向,立行驱勦。”亦省称“ 行军 ”。 唐 杜甫 《徐九少尹见过》:“晚景孤村僻,行军数骑来。” 朱鹤龄 注:“天下兵马元帅府,有行军长史、行军司马。今题云‘少尹’,而诗云‘行军’, 徐 当是 成都 尹兼节制兵马,以时乱,故少尹兼称行军也。”参阅通典·职官十四
《漢語大詞典》:远戍(遠戍)
(1).谓戍守边疆。 汉 蔡邕 《述行赋》:“勤诸侯之远戍兮,侈 申子 之美城。”后汉书·庞参传:“重之以大军,疲之以远戍,农功消於转运,资财竭於徵发。” 明 焦竑 玉堂丛语·企羡:“尔乡 刘司马 远戍西鄙,今安否?”
(2).边境的军营、城堡。 唐 王昌龄 《从军行》之七:“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明 冯梦龙 《精忠旗·狱中哭啼》:“试看那远戍埋云,惨惨昏昏。”
《國語辭典》:营垒(營壘)  拼音:yíng lěi
1.军营及其周围的防禦建筑物。
2.阵营。
《國語辭典》:鹿角  拼音:lù jiǎo
1.雄鹿的角。可以制药。
2.旧时作战时的防禦设施。把带有枝桠的树枝削尖,尖梢朝上,埋在营寨门前或交通路口,以阻挡敌人前进。因形似鹿角而得名。《三国演义》第一八回:「鹿角多半毁坏,意将从此处攻进。」《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四下里摆放鹿角蒺藜,铃索齐整。」也称为「鹿砦」、「鹿寨」。
《漢語大詞典》:中垒(中壘)
西汉 有中垒校尉,掌北军营垒之事, 东汉 省。 刘向 曾任此职,后世因以“中垒”称之。 唐 独孤及 《送李宾客荆南迎亲》诗:“宗室 刘中垒 ,文场 谢客儿 。” 清 张佩纶 《论闺秀诗》之二四:“列传不参 中垒 法,当时选政笑 颜殷 。”
《漢語大詞典》:左掖
(1).宫城正门左边的小门。宋书·天文志一:“ 魏文帝 黄初 三年九月甲辰,客星见太微左掖门内。”
(2). 唐 时指门下省。 唐 杜甫 《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诗 仇兆鳌 注:“唐六典:在 宣政门 内,殿东有 东上閤门 ,殿西有 西上閤门 。 东上閤门 ,门下省在焉。 西上閤门 ,中书省在焉。公时为左拾遗,属门下,故出左掖。”参见“ 左省 ”。
(3). 明成祖 时五军营组成部分之一。参见“ 五军 ”。
《漢語大詞典》:左省
(1). 唐 中央官署名,门下省的别称。门下省在殿庑之左,故称。 唐 杜甫 有《春宿左省》诗。 唐 罗隐 《酬寄右司李员外》诗:“左省望高推健笔,右曹官重得名人。”
(2).礼部。 宋 范祖禹 《谢礼部侍郎表》:“备员左省,久尘夕拜之詔。”
《漢語大詞典》:五军(五軍)
(1).古代军制。 春秋 时 晋 的上军、中军、下军、新上军、新下军。国语·晋语四:“蒐於 清原 ,作五军。” 韦昭 注:“ 晋 本有上军、有中军、有下军,今有五军,新上下也。”
(2).古代军制。 汉 代前、后、中、左、右五营军队之称。文选·张衡〈西京赋〉:“五军六师,千列百重。” 李善 注:“汉官仪:‘ 汉 有五营。’五军即五营也。”
(3).古代军制。 明 代京军三大营之一。 成祖 时,京卫之步骑军分为中军、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部,亦谓之五军。见明史·兵志一
(4).泛称朝廷的军队。 唐 贾至 《燕歌行》:“五军精卒三十万,百战百胜擒单于。”
《漢語大詞典》:营门(營門)
(1).军营之门。 唐 李贺 《送秦光禄北征》诗:“ 灞水 楼船渡,营门 细柳 开。”《说岳全传》第二六回:“营门外有一 吉青 将军要见。”
(2).借指营门的守卫者。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帝已乘 王丰 小马先到矣,而营门不觉。”
《漢語大詞典》:军垒(軍壘)
军营周围的防守工事。国语·吴语:“今大国越録,而造於弊邑之军垒。”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军垒成, 秦 人闻之,悉甲而至。” 唐 杜甫 《雨过苏端》诗:“妻拏隔军垒,拨弃不拟道。”
《漢語大詞典》:营屯(營屯)
(1).驻军营寨;驻防军。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九年:“於是 纵 诸营屯望风相次奔溃。” 宋 马令 《南唐书·嗣主传》:“妖贼 张遇贤 聚众十餘万陷 虔州 诸县……命 洪州 营屯都虞候 严思礼 、通事舍人 边镐 讨贼。”
(2).指屯田的兵士或农民。 陈衍 元诗纪事·段明:“ 大理 乃 唐 交绥之外国, 善阐 实 宋 斧画之餘邦,地莫能酬中国之郡邑,民莫能列中国之营屯。”
(3).屯田。 宋 曾巩 《李义内殿崇班制》:“虞度营屯之事,积纍岁月之勤。”文献通考·田赋七:“ 长城 左右营屯,岁收稻粟数十万石。”参见“ 营田 ”。
《國語辭典》:营田(營田)  拼音:yíng tián
1.经营农事。《新唐书。卷一一一。张俭传》:「大教民营田,收谷数十万斛。」
2.公家集聚流民,供给住宿以耕种田地的一种屯田制度。《文献通考。卷七。田赋考。屯田》:「营田者,募民耕之,而分里筑室。」
3.屯田的田地。《新唐书。卷一四三。薛珏传》:「初,州有营田,宰相遥领使,而刺史得专达。」
《國語辭典》:营寨(營寨)  拼音:yíng zhài
军营。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二折:「今日元帅巡绰边境去了,著某看守著营寨。」《三国演义》第七回:「坚军登岸,程普、黄盖分兵两路,直取黄祖营寨。」
《漢語大詞典》:和门(和門)
(1).军营之门;畋猎时所筑营垒之门。文选·颜延之〈阳给事诔〉:“金柝夜击,和门昼扃。” 李周翰 注:“和门,军门也。”周礼·夏官·大司马“以旌为左右和之门” 唐 贾公彦 疏:“田猎象战伐,故其门曰和门也。”新唐书·礼乐志六:“讲武於都外……遂命将帅简军士,除地为场,方一千二百步,四出为和门。” 清 顾炎武 《小坐栅洪桥下》诗:“北落开和门,三台动光芒。”
(2).借指武将、军人。 宋 范仲淹 《又上吕相公书》:“三委文帅,一无武功,得不为和门之笑且议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