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51,分17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军声
三声
政教
徽章
军将
参议
悲笳
军府
行间
楼橹
军都
横吹
铙歌
大纛
黄旗
《漢語大詞典》:军声(軍聲)
(1).军乐。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执同律,以听军声,而詔吉凶。”《文选·张衡〈东京赋〉》:“次和树表,司鐸授鉦,坐作进退,节以军声。” 薛综 注:“言声中进退,取钟鼓旌之节。”
(2).军队的声威、声势。 唐 郑吉 《楚州修城南门记》:“以严教令,以壮都鄙,以张军声。” 明 吴骐 《感时书事寄计子山陆孝曾》诗:“庙略慙 灵武 ,军声谢朔方。” 郭希仁 《从戎纪略》:“及大军回省, 云山 及 邱彦彪 已至 乾州 ,军声復振,而 万炳南 屡书告急。”
(3).军中的喧闹之声。 唐 赵嘏 《钱塘》诗残句:“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清 方文 《泊紫沙洲》诗:“醉餘一觉纔安枕,又听军声四面譁。”
《國語辭典》:三声(三聲)  拼音:sān shēng
1.连续发声三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宋。华岳 田家诗:「鸡鸣三声天欲明,安排饭碗与茶瓶。」
2.指店员的迎客声、接待声和送客声。
《國語辭典》:政教  拼音:zhèng jiào
1.政治与教化。《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内脩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儒林外史》第三三回:「大家习学礼乐,成就出些人才,也可以助一助政教。」
2.政治与宗教。如欧洲历史上有「政教冲突时代」。
《國語辭典》:政教合一  拼音:zhèng jiào hé yī
统理政治与宗教两权的政治制度。如中国大陆的西藏及欧洲中世纪的天主教均采此制。
《國語辭典》:徽章  拼音:huī zhāng
佩戴在身上用以识别身分、职业、阶级的标志,大多以金属制成。如:「童军徽章」、「纪念徽章」。
《漢語大詞典》:军将(軍將)
(1).军中的主将。《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诗·小雅·瞻彼洛矣“韎韐有奭,以作六师” 汉 郑玄 笺:“时有征伐之事,天子以其贤,任为军将,使代卿士,将六军而出。”
(2).山名。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七·常州府》:“ 军将山 ,县西南四十里。 南唐 时,屯兵於此,以备 吴越 ,因名。”
《國語辭典》:参议(參議)  拼音:cān yì
1.参与谋议。《后汉书。卷四○。班彪传下》:「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宋史。卷一二。仁宗本纪四》:「乙亥,诏武臣知州军,须与僚属参议公事,毋专决。」
2.职官名。元朝中书省、明朝布政使司和通政使司、清朝各部及民初高级军事机关都设参议。
3.今总统府、行政院、台湾省政府等都设参议,多为迁调资深人员或位置閒散人才而设,备咨询、顾问之用,有时亦襄助处理实务。
《國語辭典》:悲笳  拼音:bēi jiā
悲凉的笳声。笳为古代军中所吹的乐器,声音悲壮,故称为「悲笳」。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清风夜起,悲笳微吟。」唐。杜甫〈后出塞〉诗:「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漢語大詞典》:军府(軍府)
(1).军中府库。亦用以囚禁俘虏。左传·成公七年:“ 晋 人以 钟仪 归,囚诸军府。” 杜预 注:“军藏府也。” 杨伯峻 注:“军府,据 杜 注,即军用储藏库,亦用以囚禁战俘。” 汉 焦赣 《易林·师之蹇》:“武库军府,甲兵所聚。”
(2).将帅的府署。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涿郡 孙礼 、 卢毓 始入军府。” 唐 韩愈 《送郑尚书赴南海》诗:“ 番禺 军府盛,欲説暂停盃。” 清 侯方域 《重修演武厅事记》:“ 归 旧有厅,军府将先鳩财焉。”
《漢語大詞典》:行间(行間)
进行离间。新五代史·楚世家·马希声:“ 荆南 高季昌 闻 殷 将 高郁 素教 殷 以计策而 楚 以彊,患之,尝使谍者行间於 殷 , 殷 不听。”
分類:行间离间
《國語辭典》:楼橹(樓櫓)  拼音:lóu lǔ
古代供守兵瞭望敌军动静的无顶盖高台。《三国志。卷五六。吴书。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朱然》:「真等起土山,凿地道,立楼橹。」宋。陆游〈江上对酒作〉诗:「楼橹压湓口,山川蟠武昌。」
《漢語大詞典》:军都(軍都)
(1).军中战友。 唐 韦元甫 《木兰歌》:“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嶇。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今者见 木兰 ,言声虽是颜貌殊。”
(2).山名。在今 北京市 昌平县 境。 康有为 《过昌平城望居庸关》诗:“时平堡堠生青草,欲出 军都 弔鬼雄。” 舒芜 等注:“ 军都 ,山名, 居庸关 即在其上。”
《國語辭典》:横吹(橫吹)  拼音:héng chuī
1.一种汉代的鼓吹乐。为军中马上的音乐。
2.横笛。唐。王维 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军司马诗:「横吹杂繁笳,边风捲塞沙。」
《漢語大詞典》:横吹曲
乐府歌曲名。 汉 张骞 通使 西域 ,得《摩诃兜勒》一曲, 李延年 更造新曲二十八解,作为军中乐,马上演奏。原为乘舆的武乐, 东汉 以给边地将军。 魏 晋 以后,二十八解已亡。现存歌词,均系 魏 晋 以后文人作品。参阅 晋 崔豹 古今注·音乐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一·横吹曲题解
《國語辭典》:铙歌(鐃歌)  拼音:náo gē
乐曲名。是汉代的武乐,用于军旅之中,以壮军威、扬士气的凯歌。铙,形状似铃无舌,有柄可执,是一种铜制的打击乐器,配合萧、笳、笛、鼓,故称铙歌。铙歌的名称,起于东汉明帝时。《续汉书志。第五。礼仪志中》:「其每朔,……元年岁首也。」刘昭注引蔡邕〈礼乐志〉曰:「汉乐四品:……其短箫、铙歌,军乐也。其传曰『黄帝、歧伯所作,以建威扬德,风劝士』也。盖《周官》所谓『王大捷则令凯乐,军大献则令凯歌』也。」今存汉铙歌十八曲,即〈朱鹭〉、〈思悲翁〉、〈艾如张〉、〈上之回〉、〈拥离〉、〈战城南〉、〈巫山高〉、〈上陵〉、〈将进酒〉、〈君马黄〉、〈芳树〉、〈有所思〉、〈雉子斑〉、〈圣人出〉、〈上邪〉、〈临高台〉、〈远如期〉、〈石榴〉。
《國語辭典》:大纛  拼音:dà dào
古代节度使仪从后的大旗。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
《漢語大詞典》:黄旗
(1).黄色的旗帜。古代军中用旗。墨子·旗帜:“守城之法,木为苍旗,火为赤旗,薪樵为黄旗,石为白旗。”亦为大将的军旗。尉缭子·经卒令:“中军黄旗,卒戴黄羽。” 宋 陆游 《送汤岐公镇会稽》诗:“黄旗高十丈,大舟凌虚空。”《水浒传》第七八回:“黄旗按中央戊己,镇太将臺,散乱金霞。”《说岳全传》第五三回:“你可同 王贵 、 张显 领兵三千,都是黄旗黄甲,从北方杀入接应。”
(2).黄色的旗帜。指天子的仪仗之一。 唐 骆宾王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江浦 黄旗,匡復之功何远。” 明 高启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诗:“黄旗入 洛 竟何样,銕锁横 江 未为固。”
(3).古代指表示王气所在的祥瑞。《文选·谢朓〈始出尚书省〉诗》:“青精翼紫軑,黄旗映朱邸。” 李周翰 注:“青精,星也。黄旗,瑞云也,皆王者将兴之符应也。紫軑,天子车也。朱邸, 明帝 所居。谓青精辅车,黄旗映於帝宅,此谓 明帝 将即位之时瑞也。” 唐 欧阳詹 《曲江池记》:“紫葢凝而不散,黄旗鬱以常在,实陶钧之至,造化之功。” 宋 王安石 《金陵怀古》诗之四:“黄旗已尽年三百,紫气空收剑一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