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儒素
(1).儒者的素质,谓符合儒家思想的品格德行。《三国志·魏志·袁涣传》:“ 霸 弟 徽 ,以儒素称。”《世说新语·德行》“见者以为真孝子” 刘孝标 注引 南朝 宋 檀道鸾 《续晋阳秋》:“少而孤贫,能善树节,以儒素见称。” 宋 王谠 《唐语林·德行》:“ 柳应规 以儒素进身,始入省,便造新宅,殊不若且税居之为善也。” 清 毛际可 《〈楝亭集〉序》:“ 荔轩先生 家世通显,为天子亲臣,乃被服儒素,黽勉尽职,不涉户外一事。”
(2).宿儒,名儒。《晋书·儒林传·徐邈》:“及 孝武帝 始览典籍,招延儒学之士, 邈 即东州儒素,太傅 谢安 举以应选。” 南朝 梁 江淹 《张令为太常领国子祭酒诏》:“师氏之任,宜归儒素。”
(3).泛指儒士。 唐 白居易 《三教论衡》:“我 大和皇帝 祖玄元之教,挹清净之风,儒素緇黄,鼎足列座。”
(4).儒术,儒学。《宋书·自序》:“ 仪 篤学有雅才,以儒素自业。” 宋 王禹偁 《崑山县新修文宣王庙记》:“然而庠序或缺,儒素弗兴,实仓廪而礼节未知,既富庶而教化不至。” 宋 范仲淹 《耀州谢上表》:“窃念臣运偶文明,世专儒素,靡学 孙 吴 之法,耻道 桓 文 之事。”
(5).指读书人家。 宋 陈亮 《祭叶正则外母高恭人翁氏文》:“惟恭人生长儒素,嬪於勋门。”
(6).儒雅质朴。《隋书·杜台卿传》:“性儒素,每以雅道自居。”
(2).宿儒,名儒。《晋书·儒林传·徐邈》:“及 孝武帝 始览典籍,招延儒学之士, 邈 即东州儒素,太傅 谢安 举以应选。” 南朝 梁 江淹 《张令为太常领国子祭酒诏》:“师氏之任,宜归儒素。”
(3).泛指儒士。 唐 白居易 《三教论衡》:“我 大和皇帝 祖玄元之教,挹清净之风,儒素緇黄,鼎足列座。”
(4).儒术,儒学。《宋书·自序》:“ 仪 篤学有雅才,以儒素自业。” 宋 王禹偁 《崑山县新修文宣王庙记》:“然而庠序或缺,儒素弗兴,实仓廪而礼节未知,既富庶而教化不至。” 宋 范仲淹 《耀州谢上表》:“窃念臣运偶文明,世专儒素,靡学 孙 吴 之法,耻道 桓 文 之事。”
(5).指读书人家。 宋 陈亮 《祭叶正则外母高恭人翁氏文》:“惟恭人生长儒素,嬪於勋门。”
(6).儒雅质朴。《隋书·杜台卿传》:“性儒素,每以雅道自居。”
《國語辭典》:洛书(洛書) 拼音:luò shū
相传夏禹治水,神龟从洛水出现,背上有九组不同点数组成的图画,禹因而排列其次第,乃成治理天下的九种大法,称为「洛书」。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原道》:「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
《漢語大詞典》:三经(三經)
(1).谓天时、地利、人和。《管子·版法》:“凡将立事,正彼天植,风雨无违,远近高下,各得其嗣。三经既飭,君乃有国。” 郭沫若 集校:“三经,谓天时、地利、人和。‘正彼天植’,地利也;‘风雨无违’,天时也;‘远近高下各得其嗣’,人和也。”
(2).儒家的三部经书。指《易》、《诗》、《春秋》。《汉书·五行志下之下》:“是故圣人重之,载于三经。” 颜师古 注:“谓《易》、《诗》、《春秋》。”
(3).儒家的三部经书。指《诗》、《书》、《周礼》。 王安石 曾撰《毛诗义》、《尚书义》、《周官新义》,合称《三经新义》。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制科词赋三经宏博》:“词赋既罢,而士之所习者皆三经。所谓三经者,又非圣人之意,惟用 安石 之説以增广之,各有套括。”
(4).儒家的三部经书。指《孝经》、《论语》、《孟子》。《宋史·艺文志一》有 刘元刚 《三经演义》, 清 黄丕烈 辑《三经音义》,均指上述三书。
(5).指《诗》六义中的赋、比、兴。《朱子语类》卷八十:“三经是赋、比、兴,是做诗底骨子。”一说指《风》、《雅》、《颂》。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风、雅、颂以性质言:风者,闾巷之情诗,雅者,朝廷之乐歌;颂者,宗庙之乐歌也。是为《诗》之三经。”
(2).儒家的三部经书。指《易》、《诗》、《春秋》。《汉书·五行志下之下》:“是故圣人重之,载于三经。” 颜师古 注:“谓《易》、《诗》、《春秋》。”
(3).儒家的三部经书。指《诗》、《书》、《周礼》。 王安石 曾撰《毛诗义》、《尚书义》、《周官新义》,合称《三经新义》。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制科词赋三经宏博》:“词赋既罢,而士之所习者皆三经。所谓三经者,又非圣人之意,惟用 安石 之説以增广之,各有套括。”
(4).儒家的三部经书。指《孝经》、《论语》、《孟子》。《宋史·艺文志一》有 刘元刚 《三经演义》, 清 黄丕烈 辑《三经音义》,均指上述三书。
(5).指《诗》六义中的赋、比、兴。《朱子语类》卷八十:“三经是赋、比、兴,是做诗底骨子。”一说指《风》、《雅》、《颂》。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风、雅、颂以性质言:风者,闾巷之情诗,雅者,朝廷之乐歌;颂者,宗庙之乐歌也。是为《诗》之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