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修 → 脩修”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国语辞典》:打七  拼音:dǎ qī
净土宗与禅宗的修行法,于七日内,除必要的吃饭睡觉之外,避开一切俗事,专心参究佛法,称为「打七」。禅宗每年冬季都要举办一至十个「打七」活动。也称为「打净七」、「打禅七」。
《国语辞典》:金刚界(金刚界)  拼音:jīn gāng jiè
中国佛教密宗二部教法之一。以《金刚顶经》传承的教法修行。唐朝时由南印度金刚智传入中国,再东传日本和韩国。《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卷上》:「其有得传金刚界法者,顿见菩提,入曼荼罗。」
《国语辞典》:斯陀含  拼音:sī tuó hán
佛教修行者入圣道果位之一。为声闻乘的第二果。證到此果位者,只需再来此世间一次,便可證得解脱。斯陀含可分为斯陀含向和斯陀含果。斯陀含向是已證初果正趋向斯陀含果的境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国语辞典》:参话头(参话头)  拼音:cān huà tóu
中国禅宗的修行方法。修行者集中精神对一字或一句话不断的思索穷究,以达到开悟的目的。《参禅决疑集》:「虽参话头多众不同,而于起疑处无二用心。」
《漢語大詞典》:仰山翁
指 唐 高僧 慧寂 。曾修行于 江西 仰山 ,故称。与 沩山 (今 湖南 宁乡 西) 灵祐 同为佛教禅宗沩仰宗始祖。相传 灵祐 嗣法于 百丈怀海 , 慧寂 又嗣法于 灵祐 。 宋 苏辙 《浴罢》诗:“怳如 仰山翁 ,欲就 潙叟 卜。”参见“仰山”。
《漢語大詞典》:仰山
山名。在今 江西 宜春 南。 唐 属 袁州 。佛教禅宗沩仰宗始祖之一的 唐 高僧 慧寂 曾修行于此,并以此为号。 唐 韩愈 《袁州祭神文》之三:“ 袁州 刺史 韩愈 ,谨以少牢之奠,祭於 仰山 之神。”
《漢語大詞典》:三车客(三車客)
指修行佛法的人。 明 徐渭 《访李岣嵝山人于灵隐寺》诗:“七年火宅三车客,十里荷花两桨人。”参见“ 三车 ”。
《漢語大詞典》:三车(三車)
(1).佛教语。喻三乘。谓以羊车喻声闻乘(小乘),以鹿车喻缘觉乘(中乘),以牛车喻菩萨乘(大乘)。见《法华经·譬喻品》。 南朝 宋 谢灵运 《缘觉声闻合赞》:“诱以涅槃,救尔生老。肇元三车,翻乘一道。” 唐 李白 《僧伽歌》:“真僧法号号 僧伽 ,有时与我论三车。” 王琦 注:“三车,谓羊车、鹿车、牛车也……当是以三兽之力有大小,三车之所载有多寡,喻三乘诸贤圣道力之深浅耳。” 明 唐顺之 《山行即事》诗:“相期 白社 里,共听演三车。” 清 钱谦益 《仙坛唱和诗》之二:“《妙华》已悟三车法,台教今为继别宗。”参见“ 三乘 ”。
(2). 唐 窥基 博通释典,尝至 太原 传法,以三车自随,前车载释典,中车自乘,后车载妓仆食馔。路遇一老父点化,顿悔前非,只身前往。后成为法相宗大师。见 宋 赞宁 《唐京兆大慈恩寺窥基传》。诗文中亦有用其事者。 唐 杜甫 《酬高使君相赠》诗:“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 钱谦益 笺:“此诗正用 慈恩 事也。言如容我双树听法,亦应许我如 慈恩 三车自随,但我只办用以载书耳。”
《漢語大詞典》:七觉分(七覺分)
佛教修行的七种内容,属于“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即择法觉分(以智慧判别真伪),精进觉分(努力修持),喜觉分(行善而生喜悦),轻安觉分(断除沉重烦恼而身心安适),念觉分(忆念佛法而不忘失),定觉分(心注一境而不散乱),捨觉分(捨弃一切分别而住于平等)。杂阿含经卷十一:“佛告 縈髮目犍连 ,有七觉分,修习多修习,明解脱福利满足。” 唐 王维 《大唐大安国寺故大德净觉师碑铭序》:“二空法外,何处进求;七觉分中,谁当决释。”
《國語辭典》:勇猛精进(勇猛精進)  拼音:yǒng měng jīng jìn
佛教谓积极努力的修行。《无量寿经。卷上》:「勇猛精进,志愿无惓,专求清白之法,以慧利群生。」
《國語辭典》:在家出家  拼音:zài jiā chū jiā
在家的修行者。元。马致远《黄粱梦》第四折:「老身终南山人氏,在此在家出家,盖了一座团标。」也称为「在家修」。
《漢語大詞典》:天子魔
佛教语。欲界第六天之主,常扰碍修行者。简称天魔。大智度论卷六八:“天子魔者欲界主,深著世间乐,用有所得,故生邪见,憎嫉一切贤圣涅槃道法,是名天子魔。”
《漢語大詞典》:焰慧地
佛教语。谓大乘菩萨十地修行中的第四地。在此阶次中,菩萨精进道业,断除思惑,慧性炽盛如焰。八十卷本《华严经·十地品》:“菩萨住此焰慧地,其心清浄永不失;悟解决定善增长,疑网垢浊悉皆离。” 明 徐复祚《一文钱》第六折:“自煖地以至欢喜地、离垢地、焰慧地、法云地,地地相乘。”亦省作“ 焰地 ”。八十卷本《华严经·十地品》:“始登焰地增势力,生如来家永不退;於佛法僧信不坏,观法无常无有起。”十住经·焰地:“如是诸菩萨摩訶萨,住此菩萨焰地,诸善根转增明利。下地菩萨,所不能及。”参见“ 十地 ”。
《國語辭典》:十地  拼音:shí dì
佛教用语:(1)依菩萨證悟的层次而分的十种境界。即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佛说十地经》卷一:「唯诸佛子,我不见有诸佛国界,彼中如来不叹说此菩萨十地者。」《西游记》第八回:「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也称为「菩萨地」。(2)菩萨十地中的第十地,仅次于佛果的境界。唐。高宗〈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
《漢語大詞典》:修真养性(修真養性)
学道修行,涵养性情。 元 贾仲名《昇仙梦》第四折:“自古,道德非俗,修真养性,烧丹炼药工夫。”
《漢語大詞典》:胁不沾席(脅不沾席)
形容佛教徒勤苦修行。语本 波栗湿缚尊者 ( 胁尊者 )勤修苦行,终不以胁至席的故事。见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 明 宋濂 《桐江大师行业碑铭》:“师益加奋励,胁不沾席者数载,朝叩夕咨,所以悟疑辩惑者,无一髮遗憾。”
《国语辞典》:念豆儿佛(念豆儿佛)  拼音:niàn dòu ér fó
每念一声佛号,便算一颗豆子。为忆念佛陀形相、修行功德的方法。亦用以喻不停重覆同样的话。《醒世姻缘传》第六○回:「嘴里像念豆儿佛的一样告饶,方才饶了打,罚跪了一宿。」
《国语辞典》:灭罪修因(灭罪修因)  拼音:miè zuì xiū yīn
修行以消除罪孽。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从今改过行业,要得灭罪修因,将以前医死的性命,一个个都与他一卷起度的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