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寄托(寄託)  拼音:jì tuō
1.委托、付托。《三国志。卷四○。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李严》:「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身责重,思得良伴。」
2.依托、安身。《楚辞。东方朔。七谏。谬谏》:「列子隐身而穷处兮,世莫可以寄托。」
3.文学家寄情托兴,借题发挥。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学词途径》:「初学词求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宣,斐然成章。」
4.法律上指当事人一方以物交付他方,他方允为保管之契约行为。
《國語辭典》:化生  拼音:huà shēng
1.出生,从一种形体变化而产生新形体。《易经。咸卦。彖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资治通鉴。卷八二。晋纪四。惠帝元康七年》:「阴阳恃以化生,贤者恃以成德。」
2.佛教四生之一。指无须依托,因业力而出现者,如诸天神及地狱中的受苦者。南朝梁。沈约 为文惠太子礼佛愿疏:「湿生化生,有想无想,皆藉今日慈悲,咸簉浣濯。」唐。可空图偶书诗五首之四:「證因池上今生愿,的的他生作化生。」
《國語辭典》:化身  拼音:huà shēn
1.佛、菩萨为教化众生而显现的生命形态;亦指人或事物所转化的种种形象。《西游记》第一七回:「尔时菩萨乃以广大慈悲,无边法力,亿万化身,以心会意,以意会身,恍惚之间,变作凌虚仙子。」《西游记》第二五回:「却又打我的化身,所以我真身打噤。」
2.抽象观念的具体形象。如:「他经常仗义执言,为民发声,可以说是正义的化身。」《老残游记》第一一回:「如有一个上帝,则一定有一个『势力尊者』,要知道上帝同阿修罗都是『势力尊者』的化身。」
3.变换身形。如:「孙悟空拥有七十二种变化的法力,能化身为各种人物。」
《國語辭典》:附庸  拼音:fù yōng
1.附属于诸侯或大国的小国,藉著听其指挥来得到庇护。《礼记。王制》:「附于诸侯曰附庸。」
2.附属于某物而存在的。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诠赋》:「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
3.勉强附和他人的意见或行动。如:「有钱人家喜欢附庸风雅,订做一些书匮,却放置酒瓶。」
《國語辭典》:无著(無著)  拼音:wú zhuó
1.没有著落。如:「事情无著」。唐。韦庄〈出关〉诗:「危时祇合身无著,白日那堪事有涯。」
2.人名。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创立者之一。生于印度三、四世纪间(西元2903~360?)。曾在那烂陀寺住过十二年,后卒于王舍城。无著综合印度三世纪前的大乘教法,成立唯识无境的理论及菩萨道的修行方法。其教法深刻的影响印度、中国、西藏的佛教思想和修行。
3.对世间的苦乐和不苦不乐的经验都没有贪恋。《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
4.佛教四果之一。指證悟无我,不再随入生死轮回的圣者境界。《出三藏记集》卷一:「旧经无著果,新经阿罗汉。」
《國語辭典》:依据(依據)  拼音:yī jù
根据。汉。许冲〈上书进说文〉:「盖圣人不空作,皆有依据。」《魏书。卷五五。刘芳传》:「臣以庸蔽,谬忝今职,考括坟籍,博采群议,既无异端,谓粗可依据。」
分類:依据依托
《國語辭典》:流荡(流蕩)  拼音:liú dàng
不做正事,一味閒游。《红楼梦》第五回:「那些绿窗风月,绣阁烟霞,皆被淫污纨裤与那些流荡女子悉皆玷辱。」《文明小史》第四四回:「不准再到学堂中肄业,免得学业不成,反致流荡。」
《國語辭典》:假托  拼音:jiǎ tuō
1.虚拟、虚构。《隋书。卷七八。艺术传。序》:「或变乱阴阳,曲成君欲,或假托神怪,荧惑民心。」《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天下的事,才有假,便有真。那神仙鬼怪,固然有假托的,也原自有真实的,未可执了一个见识,道总是虚妄的事。」也作「假托」。
2.假冒、伪托。如:「这件事分明是别人做的,却假托张小姐的名义,使她蒙上不白之冤。」
3.凭借、依托。如:「寓言通常假托故事来说明做人处事的道理。」
4.藉口、托词。《警世通言。卷一五。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凡质物值钱者,才足了年数,就假托变卖过了,不准赎取。如此刻剥贫户,以致肥饶。」
分類:假托
《漢語大詞典》:良因
(1).佛教语。好因缘。 南朝 齐 王融 《净行诗》之六:“令名且云重,岂若树良因。”参见“ 因缘 ”。
(2).可靠的依托。 唐 刘长卿 《题灵佑上人法华院木兰花》诗:“高柯儻为檝,渡海有良因。”
(3).好机会。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蔡少霞:“﹝鹿幘人﹞谓 少霞 曰:‘召君书此,贺遇良因。’”
《國語辭典》:因缘(因緣)  拼音:yīn yuán
1.机会。《史记。卷一○四。田叔传》:「少孤贫困,为人将车之长安,留,求事为小吏,未有因缘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五:「就是因缘了,时辰未到,要早一日,也不能够。」
2.缘分。如称夫妻婚姻结合为「因缘」。
3.佛教根本理论之一。指构成一切现象的原因。因指主因,缘谓助缘。佛教以此说明事物赖以存在的各种因果关系。《中论》卷一:「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4.依此、据此。《汉书。卷二二。礼乐志》:「今幸有前圣遗制之威仪,诚可法象而补备之,经纪可因缘而存著也。」
《漢語大詞典》:静寄
优闲地寄寓、依托。 晋 陶潜 《停云》诗:“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宋 陆游 《渔隐堂独坐至夕》诗:“三尺桐丝多静寄,一樽玉瀣足幽欣。”
《國語辭典》:结托(結托)  拼音:jié tuō
攀附、巴结。元。无名氏《神奴儿》第一折:「你今日不相识的故意为相识,你可便不亲的结托为亲戚。」
《國語辭典》:推托  拼音:tuī tuō
藉故推辞拒绝。元。无名氏《醉写赤壁赋。楔子》:「此人无投托,数次来谒小官。我则常是推托,不与他相见。」《官话指南。卷四。官话问答》:「实在是因有货样不符的缘故,并非是藉词推托。」也作「推托」。
分類:推托
《漢語大詞典》:凭城(憑城)
(1).据城以守。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督抚·李尚书中丞父子:“乃子中丞 见罗 材 ,时上公车在围城中。单骑出励将卒士民固守,发漕司金,明赏格,又劝富家助械助餉,昼夜凭城。”
(2).指狐狸依托城窟。比喻仗势作恶。 明 吴骐 《感时书事寄计子山陆孝曾》诗:“营窟谋初遂,凭城气转扬。”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杂记》:“物之妖以夜,而人之妖则昼。胁肩諂笑,假虎凭城,翠眉红裙,朱衣白面,斯人无非妖也。”参见“ 城狐社鼠 ”。
《國語辭典》:城狐社鼠  拼音:chéng hú shè shǔ
以城墙为窝的狐狸,以土地庙为窝的老鼠。语本汉。刘向《说苑。卷一一。善说》:「且夫狐者,人之所攻也;鼠者,人之所熏也;臣未尝见稷狐见攻,社鼠见熏,何则?所托者然也。」比喻凭藉权势而肆意为恶的人。《晋书。卷四九。列传。谢鲲》:「敦将为逆,谓鲲曰:『刘隗奸邪,将危社稷。吾欲除君侧之恶,匡主济时,何如?』对曰:『隗诚始祸,然城狐社鼠也。』」明。许自昌《水浒记》第一一出:「城狐社鼠,扰朝廷,毒闾阎。」也作「社鼠城狐」。
《國語辭典》:托地  拼音:tuō dì
突然。《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一出》:「爹娘不听这句话,万事俱休;才听此一句话,托地两行泪下。」《水浒传》第五回:「打闹里,那大王扒出房门,奔到门前,摸著空马,树上折枝柳条,托地跳在马背上。」也作「霍地」。
《漢語大詞典》:浮寄
(1).无依托。 三国 魏 曹植 《文帝诔》:“生若浮寄,惟德可论。” 唐 韩愈 《与鄂州柳中丞书》之二:“浮寄孤悬,形势销弱。”
(2).不定居。新唐书·杜佑传:“今黎苗凋瘵,天下户百三十万,陛下詔使者按比,纔得三百万,比 天宝 三分之一,就中浮寄又五之二。” 唐 唐顺之 《常熟县二烈祠记》:“其夫以羈旅浮寄江壖。”
《國語辭典》:纬书(緯書)  拼音:wěi shū
依托经义专论符箓瑞应的书。有《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春秋纬》、《孝经纬》七种,称为「七纬」,起于西汉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