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843,分12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佛经
佛心
佛像
佛力
佛火
佛说
佛教
一佛
供佛
佛氏
佛道
佛阁
佞佛
佛刹
佛土
《國語辭典》:佛经(佛經)  拼音:fó jīng
佛教的经典,包括经、律、论等,统称为「佛经」。《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斋祠跪拜,各成法道,有三元九府、百二十官,一切诸神,咸所统摄,又称劫数,颇类佛经经。」《二刻拍案惊奇》卷一:「既是值钱的佛经,我们也该看一看;一缘一会,也是难得见的。」
《漢語大詞典》:佛心
佛教语。谓佛的大慈大悲之心。《观无量寿经》:“诸佛心者,大慈悲是。” 唐 王维 《为舜阇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冀成宝器,仁王为琢玉之因;广运佛心,圣主受恆沙之祐。” 唐 司空图 《山中》诗:“名应不朽轻仙骨,理到忘机近佛心。”
《國語辭典》:佛像  拼音:fó xiàng
1.佛陀的造像。《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有师子国胡沙门邪奢遗多、浮陀难提等五人,奉佛像三,到京都。」
2.泛指佛、菩萨、罗汉、明王等的造像。造像的方式包括雕塑、铸、绘画、刺绣。《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诏诛长安沙门,焚破佛像,敕留台下四方令,一依长安行事。」
《漢語大詞典》:佛力
佛教徒认为佛法有救济众生的功力,谓之佛力。 南朝 梁武帝 《以李胤之得牙像赦诏》:“宜承佛力,弘兹宽大。” 元 何中 《照武西塔上报恩寺》诗:“始知佛力宏,能使地灵现。” 明 李贽 《史纲评要·南宋纪·高宗》:“ 潜善 这等有福,佛力耶?”
《漢語大詞典》:佛火
指供佛的油灯香烛之火。 唐 孟郊 《溧阳唐兴寺观蔷薇花》诗:“忽惊红琉璃,千艳万艳开。佛火不烧物,浄香空徘徊。” 清 陈维嵩 《多丽·初夏游南岳小憇枫隐寺》词:“画廊欹,半龕佛火。雕栏换一抹寒田。” 清 黄景仁 《僧斋夜咏》:“经鱼敲落月,佛火引深宵。”
《漢語大詞典》:佛说(佛説)
谓佛所宣扬的教义。 南朝 梁武帝 《断酒肉文》之一:“凡出家人,所以异於外道者,正以信因信果,信经所明,信是佛説。”新五代史·周世宗纪赞:“吾闻佛説以身世为妄,而以利人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於世,犹欲割截,况此铜像,岂其所惜哉?” 苏曼殊 《寄调筝人》诗之一:“禪心一任蛾眉妒,佛説原来怨是亲。”
《國語辭典》:佛教  拼音:fó jiào
1.世界五大宗教之一。为释迦牟尼佛所创。主张一切都是不圆满的,凡是缘起的现象都是无常的,只有息灭贪、瞋、痴,證得圆满智慧,才能得究竟解脱。佛教流传至今,主要的教学系统:一、上座部佛教,盛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二、大乘佛教,包括中国佛教及西藏佛教以及日本、韩国佛教。佛教信徒分布世界各地,但主要以亚洲为主。
2.佛陀的教法。《西游记》第八回:「那大圣见性明心归佛教,这菩萨留情在意访神僧。」
《骈字类编》:一佛
唐 广宣 贺幸普济寺应制 南方宝界几由旬,八部同瞻一佛身。
《韵府拾遗 物韵》:净住子今欲求见一佛及一净土发奇特心冥漠不见六累碍也
《國語辭典》:供佛  拼音:gòng fó
1.信徒迎请佛像辟室膜拜。
2.取花果、香水、灯及珍宝等物或其他种种善行,献给佛陀。《南史。卷四四。齐武帝诸子传。晋安王子懋传》:「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
《漢語大詞典》:佛氏
犹佛家,佛门。朱子语类卷七一:“有人自是其心,全无邪而却不合於正理……佛氏亦岂有邪心者?” 明 王鏊 震泽长语·仙释:“ 邵子 有‘元会运世’之説……其论甚奇,然佛氏已有此论矣。”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先是其母梦是奴为人执缚俎上……醒而恶之,恒戒以毋与人斗,不虞乃为鱼所击。佛氏所谓夙生中负彼命耶!”
分類:佛家佛门
《漢語大詞典》:佛道
(1).佛法之道。《法华经·序品》:“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於深山,思惟佛道。”后汉书·西域传论:“至於佛道神化,兴自 身毒 ,而二 汉 方志莫有称焉。”晋书·王恭传:“王闲用兵,尤信佛道,调役百姓,修营佛寺,务在壮丽,士庶怨嗟。”
(2).成佛之途。比喻最好的出路。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议者戏云:‘畿尉有六道:入御史为佛道……入判司为饿鬼道。’”
(3).佛教与道教的并称。 宋 何薳 春渚纪闻·二富室疏财:“散施贫民及助修佛道观宇,一钱不留於家。”
《漢語大詞典》:佛阁(佛閣)
佛寺的楼阁。 唐 白居易 《月夜登阁避暑》诗:“行行都门外,佛阁正岧嶤。” 元 周伯琦 《九月一日还自上京途中纪事》诗:“佛阁腾云雾,人家结市闤。”
分類:佛寺楼阁
《國語辭典》:佞佛  拼音:nìng fó
讥人盲目奉佛以求福。唐。王绩〈游北山赋〉:「戒非佞佛,斋非媚道。」
《國語辭典》:佛刹(佛剎)  拼音:fó chà
1.佛陀所度化的世界。唐。王维〈赞佛文〉:「在微尘中,见亿佛刹。」
2.奉佛的寺院。唐。李益〈红楼下联句〉诗:「佛刹接重城,红楼切太清。」元。曹伯启 九日省舅氏郭西独行因书所见诗五首之三:「浩浩阴风酿宿霾,道边佛刹记曾来。」
《漢語大詞典》:佛土
(1).佛教谓佛陀所居住或应化的种种国土。有净土、秽土、性土、报土等。《法华经·方便品》:“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2).特指净土。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十九:“言浄土者,经中或时名佛刹,或称佛界,或云佛国,或云佛土。” 清 吴伟业 《赠苍雪》诗:“我闻 昆明 水,天花散无数。躡足凌高峯,了了见佛土,。” 清 唐孙华 《长椿寺拜瞻明慈圣李太后御容恭赋四十韵》:“佛土三生愿, 尧 门一梦遄。”
(3).指佛寺。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 洪山寺 ﹞道场宏丽,为天下第一……平生所见庄严佛土,未有若斯之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