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世尊 拼音:shì zūn
佛陀的尊号之一。意为世间及出世间共同尊重的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西游记》第二四回:「若是相近雷音不远路,我们好整肃端严见世尊。」
《国语辞典》:正觉(正觉) 拼音:zhèng jué
佛陀。《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三:「声闻种性,暖顶已生,容可转成无上正觉。」
《漢語大詞典》:世雄
(1).佛陀的尊称。
《无量寿经》卷上:“今日世雄,住佛所住。” 慧远 义疏:“世雄,佛之异名。佛於世间,最为雄猛,故曰世雄。”
(2).世代称雄。
《周书·泉企传》:“ 泉企 字 思道 , 上洛 丰阳 人也。世雄 商 洛 。”
《漢語大詞典》:净觉
1.佛陀。
2.佛教谓心无妄念,对境不迷为净觉。
《漢語大詞典》:宝王(寶王)
对佛陀的尊称。
《楞严经》卷三:“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 恒 沙众。” 宋
秦观 :“合觉背尘,探宝王之妙教;长生久视,发藏室之灵篇。”
《漢語大詞典》:西方圣人(西方聖人)
指佛陀。语出
《列子·仲尼》:“ 孔子 动容有閒,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清 唐甄
《潜书·有归》:“ 甄 也,生为东方圣人之徒,死从西方圣人之后矣。” 清
龚自珍 《曹尚志碣》:“晚好西方圣人之言,不博其义,但持名字。”
《國語辭典》:浮屠 拼音:fú tú
1.佛陀的别名。参见「佛陀」条。《后汉书。卷四二。光武十王传。楚王英传》:「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
2.佛塔。《西游记》第三三回:「这个泼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也作「佛图」、「浮图」。
3.复姓。如唐代有浮屠泓。
《國語辭典》:吉祥 拼音:jí xiáng
吉利祥瑞。《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传》:「名实纯粹,泽流千里,世世称之而无绝,与天地终始,岂道德之符而圣人所谓吉祥善事者与?」
《漢語大詞典》:吉祥坐
佛教语。也叫结跏趺坐。佛教徒坐禅的一种姿势。 唐 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八:“一曰吉祥,二曰降魔……其吉祥坐,先以左趾押右股,后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於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仰安跏趺之上,名为吉祥坐。”
《國語辭典》:佛老 拼音:fó lǎo
佛教和道教。因为佛教由释迦牟尼佛创立,而道教尊老子为教主,所以用佛老来代表佛教和道教。
《漢語大詞典》:好相
(1).迷信者认为主好运的一种相貌。
《晋书·羊祜传》:“﹝ 祜 ﹞遇父老谓之曰:‘孺子有好相,年未六十,必建大功於天下。’”
(2).佛教语。指佛陀所具有的三十二种“相”(不同凡俗的显著特征)和八十种“好”(不同凡俗的细微特征)。 明
汤显祖 :“诸般好相能停妥。他真身在 补陀 ,咱 海南 人遇他。” 清
黄遵宪 《锡兰岛卧佛》诗:“就中白毫光,普照世大千,八十种好相,一一功德圆。”参见“ 三十二相 ”、“ 八十种好 ”。
《國語辭典》:佛刹(佛剎) 拼音:fó chà
1.佛陀所度化的世界。唐。
王维 〈〉:「在微尘中,见亿佛刹。」
2.奉佛的寺院。唐。
李益 〈〉诗:「佛刹接重城,红楼切太清。」元。
曹伯启 诗五首之三:「浩浩阴风酿宿霾,道边佛刹记曾来。」
《漢語大詞典》:佛土
(1).佛教谓佛陀所居住或应化的种种国土。有净土、秽土、性土、报土等。
《法华经·方便品》:“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2).特指净土。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十九:“言浄土者,经中或时名佛刹,或称佛界,或云佛国,或云佛土。” 清
吴伟业 《赠苍雪》诗:“我闻 昆明 水,天花散无数。躡足凌高峯,了了见佛土,。” 清
唐孙华 《长椿寺拜瞻明慈圣李太后御容恭赋四十韵》:“佛土三生愿, 尧 门一梦遄。”
(3).指佛寺。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 洪山寺 ﹞道场宏丽,为天下第一……平生所见庄严佛土,未有若斯之至者。”
《漢語大詞典》:五时(五時)
(1).谓春、夏、季夏、秋、冬五个时令。泛指一年四季。
《吕氏春秋·任地》:“五时见生而树生,见死而穫死。” 高诱 注:“五时,五行生杀之时也。” 陈奇猷 校释:“五时者,春、夏、秋、冬、季夏也。本书,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而於之末别出中央土一节,是以木、火、金、水、土五行配属春、夏、秋、冬四季,即所谓五时也。”
《隋书·王劭传》:“伏愿远遵先圣,於五时取五木以变火,用功甚少,救益方大。”
(2).佛教语。天台宗谓佛陀从成道至涅槃所说之法,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即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和法华涅槃时。 南朝 梁 刘孝标 :“五时密教,月犹镜象;一乘妙旨,观若掌珠。” 清
龚自珍 《总正历代所译一切经》:“ 释迦 既没, 阿难 结集 释迦 一代五时之教。”
《漢語大詞典》:辟支
(1).佛教语。辟支迦佛陀的略称。 宋
曾巩 《灵岩寺兼简重元长老二刘居士》诗:“法定禪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层峦。” 明
屠隆 《昙花记·仙佛同途》:“愿希普门大士,不作辟支菩萨。”参见“ 辟支佛 ”。
(2).哔叽的旧译。斜纹的毛织品。
《國語辭典》:辟支佛 拼音:pì zhī fó
佛教用语。梵语pratyeka-buddha的音译,意译作独觉或缘觉。佛教修行者所證得的一种果位。这种果位是阿罗汉中的一类。由于辟支佛在他證悟的这一世,不是从佛陀或他人那里听闻佛法而修行成就,以自力了悟缘起,證涅槃。《瑜伽论记。卷八上》:「若依《智论》十六卷云:『辟支佛有两种义:一名独觉,二名因缘觉。』」也作「独觉」、「缘觉」。
《漢語大詞典》:佛钵
相传为佛陀所用的食钵。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二》:“佛鉢,青玉也,受三斗许。” 晋 法显
《佛国记》卷上:“昔 月氏王 大兴兵众,来伐此国,欲取佛鉢。”
《魏书·释老志》:“又 沙勒 胡沙门,赴京师致佛鉢并画像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