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534,分103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空想
迷途
千劫
上坐
精进
上乘
神力
报应
三贤
总相
人身
见性
大悲
一乘
牛车
《國語辭典》:空想  拼音:kōng xiǎng
不切实际凭空冥想。《初刻拍案惊奇》卷六:「看到看得仔细了,空想无用,越看越动火,怎生到得手便好?」
《漢語大詞典》:空观(空觀)
佛教语。对空谛的观想。以体认无相为宗。亦指天台宗所立一心三观(空观、假观、中观)之一。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壁立招提精舍》诗:“禪室栖空观,讲宇析妙理。”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空观假观第一观,佛言世諦不可乱。” 清 龚自珍 《正译第五》:“修三止者,是体真止依止。修三观者,是空观依止。”参见“ 空諦 ”。
《國語辭典》:迷途  拼音:mí tú
1.迷失道路。元。赵孟頫 岁暮和刚父杂诗四首之三:「迷途幸未远,回车且委蛇。」《红楼梦》第九八回:「适闻有一故人已死,遂寻访至此,不觉迷途。」
2.比喻错误的趋向。晋。陶渊明〈归去来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三国演义》第七七回:「今某已遇祸而死,愿求清诲,指点迷途。」
《國語辭典》:迷津  拼音:mí jīn
1.迷失渡头所在。唐。孟浩然 南还舟中寄袁太祝诗:「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八出:「原是看花洞里人,重来那得便迷津。」
2.引申为错误的道路或方向。《红楼梦》第五回:「警幻道:『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
《漢語大詞典》:千劫
(1).佛教语。指旷远的时间与无数的生灭成坏。劫,梵语kalpa的音译。 唐太宗 《圣教序》:“无灭无生歷千劫。” 宋 苏轼 《胜相院经藏记》:“如以蜜説甜,众生未諭故,復以甜説蜜,甜蜜更相説,千劫无穷尽。” 明 袁宗道 《杂说》:“此一点尘垢,便是千劫繫驴之橛,永不能出离矣。”
(2).现多指无数灾难。如:他以非凡的毅力战胜了千劫万难。
《漢語大詞典》:上坐
亦作“ 上座 ”。
(1).受尊敬的席位。史记·孝武本纪:“及五年脩封,则祠 泰一 、 五帝 於明堂上坐,令 高皇帝祠 坐对之。”汉书·高帝纪上:“ 高祖 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詘。” 颜师古 注:“上坐,尊处也。” 唐 韩愈 《送穷文》:“主人於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烧车与船,延之上座。” 洪深 《申屠氏》第二本:“ 方蛟 小人得志,愈加忘形,竟踞上坐。” 老舍 《四世同堂》四八:“ 祁老人 的必定让客人坐上座, 祁老人 的一会儿一让茶, 祁老人 的谦恭与繁琐,都使 富善先生 满意。”
(2).佛教语。一寺之长,“三纲”之首。多由朝廷任命年高德劭者担任。 南朝 梁 王僧孺 《中寺碑》:“ 中寺 者, 晋 太元 五年 会稽王 司马道子 之所立也…… 天监 十五年,上座 僧慈 等,更揆日缔架,赫然霞立。” 宋 赞宁 大宋僧史略·杂任职员:“古今立此位,皆取其年德干局者充之。高僧传多云被勅为某寺上座是也。 道宜 勅为 西明 寺上座,列寺主、维那之上。” 宋 张耒 《明道杂志》:“士人有 双渐 者,性滑稽,尝为县令,入僧寺中。主僧半酣矣,因前曰:‘长官可同饮三杯否?’ 渐 怒,判云:‘谈何容易,邀下官同饮三杯;礼尚往来,请上坐独吃八棒。’竟笞遣之。”
亦作“ 上座 ”。 坐于上位;入席。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 ( 韩信 )拜礼毕,上座。”儿女英雄传第十回:“你二位老人家请上坐,好受女儿女婿的礼。” 夏丐尊 叶圣陶 《文心》十九:“ 乐华 成为一个被特别优待的客人,这个同学请他上座,那个同学给他斟茶,使他反而不很自在。”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 曾皓 :过节,大家叙一叙。请 袁先生 上坐,上坐,上坐。”
《國語辭典》:精进(精進)  拼音:jīng jìn
1.专心求进。《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其后学者精进,虽曰承师,亦别名家。」
2.聪明进取。《汉书。卷一○○。叙传上》:「乃召属县长吏,选精进掾史,分部收捕。」
3.佛教用语。为六度之一。指在修善、断恶、去染、转净的修行过程中,不懈怠的努力。南朝梁。萧衍 觉意诗赐江革诗:「唯当勤精进,自强行胜脩。」
《漢語大詞典》:上乘
(1).佛教语。即大乘。 唐 李邕 《岳麓寺碑》:“﹝ 若法愍禪师 ﹞注《大道经》,究上乘理,永託兹岭,克终厥生。” 五代 李中 《宿山中寺》诗:“瞑目忘尘虑,谈空入上乘。”《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 乐天 一生精究内典,勤脩上乘之业,一心超脱轮迴,往生浄土。”
(2).上品;上等。 明 李贽 《杂说》:“杂剧院本,游戏之上乘也。”《花月痕》第十五回:“ 采秋 言道:‘人之相知,贵相知心,落了言詮,已非上乘。’” 况周颐 《蕙风词语》卷五:“以性灵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斯为无上上乘。”
《國語辭典》:神力  拼音:shén lì
神奇、不平凡的力量。如:「天生神力」、「若有神力,一挥而就。」《野叟曝言》第三回:「你看湖光山色,霎时间变成汪洋大海。此龙神力,亦不为小。」
《國語辭典》:报应(報應)  拼音:bào yìng
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后专指做坏事的人必定会遭受恶运。《须赖经》:「一切诸法,报应有二,种善者生善道,种恶者随恶道。」《红楼梦》第一五回:「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
《漢語大詞典》:三贤(三賢)
(1).佛教语。指十住、十行、十迴向。 唐 李邕 《岳麓寺碑》:“四行乐而不取,三贤登而更迁。”《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变文》:“越三贤,超十地,福德周圆入佛位。”参见“ 三贤十圣 ”。
(2).三个贤人。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 方魁 与同榜 方登 、 方吉 ,皆 唐 诗人缺唇处士 方干 之后,与 严子陵 、 范文正公 为钓臺三贤。” 明 瞿佑 归田诗话·乐天晚年:“ 乐天 连为 杭 苏 二州刺史,皆有惠政在民, 杭 则有三贤堂,併 林和靖 、 苏东坡 祠之。” 沈砺 《展张苍水墓》诗:“ 于 墓 岳 祠分鼎足, 西湖 一勺峙三贤。”
《漢語大詞典》:三贤十圣(三賢十聖)
佛教语。《仁王经》所说大乘修证阶次中居于十信位与妙觉位之间者。三贤指虽得相似之解而未脱凡夫之性的住、行、向三位。十圣指已发大智而舍凡夫之性的十地菩萨。《仁王经·菩萨教化品》:“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原。”《仁王经·菩萨教化品》:“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浄土。”
《漢語大詞典》:总相(總相)
佛教语。犹共相。对“别相”而言。大智度论卷三一:“自相空者:一切法有二种相,总相、别相是二相空,故名为相空。问曰:何等是总相,何等是别相?答曰:总相如无常等,别相者诸法虽皆无常而各有别相,如地为坚相,火为热相……以是种种名为无我,如是等,名为总相。”参见“ 共相 ”。
《國語辭典》:共相  拼音:gòng xiàng
物与物的共同特徵。
《國語辭典》:人身  拼音:rén shēn
1.人的身体。清。李渔《閒情偶寄。卷三。词曲部。宾白》:「就人身论之,则如肢体之于血脉。」
2.当事人本身。南朝梁。沈约〈南郊恩诏〉:「人身及家口质系,悉散还私家。」
3.人品才识。《南史。卷六一。陈伯之传》:「临川内史王观,僧虔之孙,人身不恶,可召为长史,以代元冲。」
4.佛教用语。指在轮回中转世投生为人。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但当兼脩戒行,留心诵读,以为来世津梁,人身难得勿虚过也。」
《漢語大詞典》:见性(見性)
佛教语。谓悟彻清净的佛性。《坛经·般若品》:“若开悟顿教,不能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明 李贽 《答邓石阳书》:“若人能空之,则不得谓之太虚空矣。有何奇妙,而欲学者专以见性为极则也耶!”《天雨花》第二七回:“锁闭三年併五载,试他见性与明心。”
《國語辭典》:大悲  拼音:dà bēi
1.极度悲伤。如:「年纪大的老人,由于心脏病或血压的关系,不能大喜大悲。」
2.想要拔除一切众生痛苦的心。南朝陈。慧恺〈摄大乘论序〉:「大悲平等,诱进靡穷。」
《漢語大詞典》:一乘
(1).古时一车四马谓乘,故凡物之四数皆名一乘。管子·乘马:“一乘者,四马也。”仪礼·既夕礼:“翭矢一乘,骨鏃短卫。” 郑玄 注:“四矢曰乘。”
(2).表数量。用于马、车、轿子等。左传·昭公二十年:“使 祝鼃 寘戈於车薪以当门,使一乘从 公孟 以出。”汉书·马援传:“赐 援 兵车一乘,朝见位次九卿。”新唐书·陆长源传:“吾祖罢 魏州 ,有车一乘,而图书半之,吾愧不及先人。”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河台早把自己新得的一乘八人大轿并自己新作全副执事送来。”京剧《锁麟囊》第十三场:“那日 春秋亭 中避雨,就是你一乘花轿,还有第二?”
(3).古以方六里为一乘之地。管子·乘马:“方六里,一乘之地也;方一里,九夫之田也。”按,方六里,即六里见方,亦即三十六平方里。
佛教语。谓引导教化一切众生成佛的唯一方法或途径。《法华经》首倡此说。乘,指车乘,比喻能载人到达涅槃境界。《法华经·方便品》:“十方佛土之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説。” 唐 玄奘 《谢敕赉经序启》:“搜扬三藏,尽龙宫之所储;研究一乘,穷 鷲岭 之遗旨。” 唐 白居易 《爱咏诗》:“辞章讽咏成千首,心行归依向一乘。”我国佛教宗派如 华严宗 等对此还有一些说法。参见“ 一乘显性教 ”。
《漢語大詞典》:一乘显性教(一乘顯性教)
佛教 华严宗 以佛法最上一乘能使一切众生显明本性,与佛无异,因有“一乘显性教”之称。 唐 宗密 原人论·斥偏浅:“佛教自浅之深,略有五等: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五、一乘显性教。”
《國語辭典》:牛车(牛車)  拼音:niú chē
牛所拉的车。《史记。卷三○。平准书》:「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三国演义》第一三回:「杨奉寻得牛车一辆,载帝至大阳。」
《漢語大詞典》:三车(三車)
(1).佛教语。喻三乘。谓以羊车喻声闻乘(小乘),以鹿车喻缘觉乘(中乘),以牛车喻菩萨乘(大乘)。见《法华经·譬喻品》。 南朝 宋 谢灵运 《缘觉声闻合赞》:“诱以涅槃,救尔生老。肇元三车,翻乘一道。” 唐 李白 《僧伽歌》:“真僧法号号 僧伽 ,有时与我论三车。” 王琦 注:“三车,谓羊车、鹿车、牛车也……当是以三兽之力有大小,三车之所载有多寡,喻三乘诸贤圣道力之深浅耳。” 明 唐顺之 《山行即事》诗:“相期 白社 里,共听演三车。” 清 钱谦益 《仙坛唱和诗》之二:“《妙华》已悟三车法,台教今为继别宗。”参见“ 三乘 ”。
(2). 唐 窥基 博通释典,尝至 太原 传法,以三车自随,前车载释典,中车自乘,后车载妓仆食馔。路遇一老父点化,顿悔前非,只身前往。后成为法相宗大师。见 宋 赞宁 《唐京兆大慈恩寺窥基传》。诗文中亦有用其事者。 唐 杜甫 《酬高使君相赠》诗:“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 钱谦益 笺:“此诗正用 慈恩 事也。言如容我双树听法,亦应许我如 慈恩 三车自随,但我只办用以载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