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41,分57页显示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汤熨
邪淫
调中
药味
津液
切脉
露风
灼艾
反关
膨脝
失气
三气
气虚
腑脏
风淫
《漢語大詞典》:汤熨(湯熨)
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用热水熨帖患处以散寒止痛。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素问·玉机真藏论》:“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王冰 注:“皆谓释散寒邪,宣扬正气。” 宋 陆游 《病减》诗:“病减停汤熨,身衰赖按摩。”
《漢語大詞典》:邪淫
亦作“ 邪婬 ”。
(1).邪恶纵逸。史记·夏本纪:“毋教邪淫奇谋。” 宋 苏辙 《进策·民政上》:“盖天下之民邪淫不法纷乱而至於不可告语者,非今世而然也。”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琴瑟琵琶》:“奏扬敦厚 羲 农 俗,荡涤邪淫 郑 卫 音。”
(2).奸淫;下流的行为。大乘起信论:“云何修戒门?所谓在家菩萨,当离杀生、偷盗、邪婬、妄言。”《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 铁生 就礼拜 卧师 为师父,受了五戒,戒了邪淫。”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二:“ 三爷 卖完了关子,便用着邪淫的眼睛,挤溜骨碌地眨摩着捡铺子的小媳妇和大姑娘。”
(3).中医指致病的因素,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 明 刘基 《郁离子·瞽聩》:“是故君子之修慝辨惑,如良医之治疾也,鍼其膏肓,絶其根源,然后邪淫不生。”
《漢語大詞典》:调中(調中)
中医用语。调和中焦阻塞。《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七·麻仁丸》“治肠胃燥热”集注引《本草》:“润可去燥。是以麻仁为君,杏仁为臣。枳实破结,厚朴泻满,故以为佐。芍药调中,大黄通下,故以为使。”
《國語辭典》:药味(藥味)  拼音:yào wèi
1.药品的气味。《汉书。卷三○。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
2.方剂中所使用的药物种类。如:「他开的药味太多了。」
3.中药所具有特殊的味,通常有辛、甘、酸、苦、咸等五味。
《國語辭典》:津液  拼音:jīn yè
1.水滴、液汁。唐。李白〈草创大还赠柳官迪〉诗:「相煎成苦老,消铄凝津液。」
2.中医对人体内一切液体的总称。《红楼梦》第五七回:「宝玉发热事犹小可,更觉两个眼珠儿直直的起来,口角边津液流出,皆不知觉。」
《國語辭典》:切脉(切脈)  拼音:qiè mài
中医以食、中、无名三指指端按在手腕的脉搏上,以检查病人的健康状况。《儒林外史》第一一回:「公孙也无奈何,忙走到书房去问候。陈和甫正在那里切脉。」
《國語辭典》:露风(露風)  拼音:lòu fēng
露出口风、走漏消息。《红楼梦》第六五回:「便有那游手好閒,专打听小事的人,也都去奉承贾琏,乘机讨些便宜,谁肯去露风?」《红楼梦》第八九回:「侍书告诉了我,又叮嘱千万不可露风说出来,只道是我多嘴。」
《漢語大詞典》:灼艾
中医疗法之一。燃烧艾绒熏灸人体一定的穴位。宋史·太祖纪三:“ 太宗 尝病亟,帝往视之,亲为灼艾。 太宗 觉痛,帝亦取艾自灸。”
《漢語大詞典》:反关(反關)
(1).指在门外关上门。《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吴氏 ……把甜心美语稳住儿子,又寻了些果子与了他,把丫鬟同他反关住在房里了。”
(2).中医诊断学上的一种脉象。《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下》:“脉有反关,动在臂后,别由列缺,不干证候。”注:“反关脉者,脉之不行於寸口,出列缺络,入臂后手阳明大肠之经也。以其不顺行於关上,故曰反关。”
《國語辭典》:膨脝  拼音:péng hēng
膨胀的样子。《广韵。平声。庚韵》:「膨脝,胀貌。」
《國語辭典》:失气(失氣)  拼音:shī qì
1.丧失勇气。《晋书。卷六一。周浚传》:「前破张悌,吴人失气。」《南齐书。卷四○。武十七王传。庐陵王子卿传》:「吾日冀汝美,勿得敕如风过耳,使吾失气。」
2.气绝。《荀子。解蔽》:「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气而死,岂不哀哉!」《楚辞。王逸。九思。悼乱》:「惶悸兮失气,踊跃兮距跳。」
3.倒楣。《醒世姻缘传》第三回:「就是叫化子也讨人家个馍馍尝尝,也讨个低钱来过过岁,咱就跟著这们样失气的主子。」
《漢語大詞典》:三气(三氣)
(1).指太初、太始和太素之气。 唐 吴筠 《高士咏·混元皇帝》:“玄元九仙主,道冠三气初。” 前蜀 杜光庭 《忠州谒禹庙醮词》:“三气肇胎,九元裁质。”按,广雅·释天:“太初,气之始也,生於酉仲,清浊未分也。太始,形之始也,生於戌仲,清者为精,浊者为形也。太素,质之始也,生於亥仲,已有素朴而未散也。三气相接,至於子仲,剖判分离,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中和为万物。”参阅《易纬·乾凿度》
(2).指天、地、人之气。《宋书·礼志一》:“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以应天地三气三色。”小学绀珠·艺文·三坟引 汉 马融 曰:“三气,天、地、人之气。”
(3).道教语。指太阴、太阳、中和之气。太平经·名为神诀书:“太阴、太阳、中和三气共为理,更相感动,人为枢机,故当深知之。”
(4).道教语。指上中下三丹田之气。黄庭内景经·呼吸:“留胎止精可长生,三气右徊九道明。” 梁丘子 注:“三气,谓三丹田之气。”
(5).中医指六气中的第三气,即暑气,属于相火。《医宗金鉴·运气要诀·六气胜复歌》“邪气有餘必有復,胜病将除復病萌”注:“时有常位者,谓胜之时在前,司天天位主之;自初气以至三气,此为胜之常也。”
《國語辭典》:气虚(氣虛)  拼音:qì xū
中医指阳气不足,不能温养脏腑,代谢机能不佳为「气虚」。常见症状有畏寒、四肢冰冷无力、精神容易疲劳、脉搏沉迟细弱等。
《國語辭典》:腑脏(腑臟)  拼音:fǔ zàng
人体内脏器官的总称。《三国演义》第四三回:「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
《漢語大詞典》:风淫(風淫)
(1).犹言群居淫乱。后汉书·乐成靖王党传:“﹝ 刘萇 ﹞出入颠覆,风淫于家,娉取人妻,馈遗婢妾。” 王先谦 集解引 惠栋 曰:“风淫犹堋淫也。古文尚书曰:‘堋淫於家。’ 许慎 曰:‘淫门内。’风、堋音相近。一説牝牡相诱谓之风。风淫,周礼所谓鸟兽行也。”
(2).中医学谓外感性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左传·昭公元年:“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
(3).指由此致病因素而得的病。 宋 洪迈 《夷坚乙志·祖寺丞》:“又月餘,目顿愈,忽中风淫,手足遂废。” 金 元好问 《九月初霖雨中感寒痺作》诗:“留饮工作祟,臂股半风淫。”参见“ 六淫 ”。
《國語辭典》:六淫  拼音:liù yín
中医上指风、寒、暑、燥、温、火六种致病的邪气。当此六气太过、不及或不应时,即产生病邪,是属于外感病的病因,不但影响人体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并会助长病原体的繁殖。